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学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对策

浅谈学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6:36:34
浅谈学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3-08-06 16:36:34     小编: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图书管理系统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必然产物,图书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本文分析了学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学校图书的网络化管理对策。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网络,JSP,数据库

1背景、目的及意义

学校是图书资源的重要聚集地,伴随着改革开放为教育带来的大发展,学校图书馆建设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和难得的发展契机。国内众多学校图书馆抢抓机遇,进一步扩充丰富的文献资源,同时,积极应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馆建设的自动化和数字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学校图书馆藏资源渐进丰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书籍之外,光盘、电子出版物等数字化产品的出现,馆藏资源呈现出了印刷型与电子型资源并存的局面,这也推进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步伐。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设计开发数字化管理系统,是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发展方向,对于促进图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共享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大力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开展资源共享,使馆藏资源作用最大化,这是图书馆面临的共同课题和难题,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依托网络环境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开发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开展包括网上图书预约、催还和续借服务、网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服务等,成为国内众多学校纷纷采取的措施。

2学校图书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从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该类系统最初雏形的出现,到各项技术手段已接近成熟的今天,己经整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2.1国外研究现状

纵观西方国家图书馆信息化系统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数据处理、网络化和数字图书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据处理阶段,约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也被称为图书馆自动化的雏形阶段。由于图书资料的迅速增长,诸如编制目录、编排索引、检索情报等数据处理的相关工作与日俱增,人工计算量较之前更为繁重,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于图书管理领域提供了可能,在这一阶段,计算机开始被用于进行图书信息的管理和借阅业务的控制。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行MARC机读目录,并在北美广泛进行推广应用,MARC的诞生拉开了计算机图书管理的大幕,宣告着传统的图书管理进入了自动化阶段。

第二阶段:网络化阶段,时间约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时候图书信息逐步开始了整体化、网络化、全球化信息共享的初步实现。在西方,伴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构想已经成为现实,这也为联机检索和共享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一些列检索和共享系统也随之出现,诸如欧洲宇航局的IRS、ESA系统、美国的DIALOG系统、英国的INFOLINE系统等著名的检索系统。与此同时,目录共享的联机实现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以OCLC系统为代表。网络化的实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共享程度,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数据能够得到高效的共享,用户在办公室、图书馆、工作室甚至是在家中,就可以方便的访问图书馆的书籍信息。在七十年代,大型的信息中心为文献资源的数据共享发挥了最大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九十年代的发展,将这一阶段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第三阶段:数字化阶段,这一阶段以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为标志,通过网络环境推进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从而达到图书业务操作、管理和服务的变革,最终建设成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储、共享的现代化图书馆。上个世纪就有专家大胆预测,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必将是数字化图书馆的蓬勃发展阶段,“虚拟图书馆”的出现能够让用户在电子信息的世界中随心所欲的汲取营养。

2.2国内研究现状

计算机技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引入我国的图书馆领域,随后便有大批的研究人员投入了图书馆信息化的研究、建设和开发应用,图书管理系统的逐步成熟,也是伴随着计算技术的普及应用而实现的。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图书管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从整个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阶段,时间大约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模仿和学习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进行探索性的工作。1976年,中科院图书馆与中科院计算所开始合作,成立计算机组进行文献资料数据的信息化实现,并以信息检索、联合目录和新书信息为试验领域,这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初步开始。

第二阶段:试验阶段,时间大约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借鉴欧美自动化目录系统,进行中文书籍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并开发功能相对单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而这一阶段最为受欢迎的系统,则是美国的LCMARC系统。在消化吸收西方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具体情况,国内地区性的目录共享系统开始出现,随着图书磁带的引进,中西文资料数据库也逐渐问世。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清华大学研发的CUJA系统、中科院图书馆研发的生物、化学、地学文献数据库。这些单功能系统的出现,有效地推动了相关软件的研发,不少学校图书馆开始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软件有复旦大学的AND-OME、DAII-8-32外文检索系统、武汉大学图书馆基于MC-6800微机开发了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和自动化管理系统等。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时间大约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前期,这是我国图书管理系统集成化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内研究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了工作:将网络化作为系统自动化的基础。即便是国内计算机互联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当时出现的自动化图书系统,仍然是以互联网络为核心,并将其作为图书馆满足公众需求服务的重要支撑技术。标准化制定工作也开始启动。标准化和统一化是实现信息共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时国内的图书管理系统主要是以UNIX操作系统为平台,并以此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化准则。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在标准化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还是缺乏在高层网络层面的国际标准,而这也是影响信息共享和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通过协调规划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作为学校职能的体现,更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而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的研发,为这一服务能力的提高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图书馆的部分功能,并为数字化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

以各自的管理系统为基础,依托逐步成熟的计算机互联技术,逐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管理,这几乎是国内外图书馆信息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也应该成为图书管理系统自动化的必然趋势。在学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图书管理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引导读者便捷、准确获取和共享资源的保证。图书管理系统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早期的单机版系统早已经不能够适应网络化时代的新要求,基于C/S模式的系统模式也随着Java、JSP等技术的兴起日渐被摒弃。

3学校图书的网络化管理对策

3.1建设标准化的数据库

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中,数据库是最为重要的信息存储介质,也是最为核心的功能组件,主要负责为用户发布信息。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各大图书馆纷纷开展了信息化建设进程,由此而来的数据库开发种类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增加了信息共享的难度。因此,利用互联网速度快、信息广的特点,加快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建设,成为当前网络化图书管理的重点工作。

3.2推进信息共享化程度

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各自为政”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信息共享,使得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图书馆必须建立资源共享的大局观念,提高各自资源的利用率。

3.3加强信息化开发力度

信息化开发是图书馆功能体现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网络化进程对图书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全方位、多层面的加强信息化开发力度。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描述与网络化表示、建立标准的数据库、开发网络化的服务工具集等,为用户提供全新、全面的信息。

3.4注重用户培训教育

网络化的推广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网络化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因此,需要对用户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推广网络化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功能的介绍与推广、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各类检索工具的检索方法与使用技巧、网络化管理系统的使用等。

参考文献:

[1]陈云昌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河北科技图苑,1998年增刊.

[2]郑巧英,杨宗英.运行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