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5-11 11:21:14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时间:2016-05-11 11:21:14     小编:段虞荣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物力、财力,更需要发挥“人”的作用,因为只有人可以使这些物质资本发挥作用。但是,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本来就低、优秀劳动力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流失和外部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渠道不畅等原因下,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难题。农村人力资本建设是增加农民经济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意义上,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相同的。因此,如何全方位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就成为我们能否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建设为着力点,就如何促进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人力资源 有效供给

一、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现状

(一)人力资源的界定

广义上,人力资源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量;狭义上,人力资源是指一定区域内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人口及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劳动年龄以外的人口总和。本文所采用的人力资源概念就是上述狭义的人力资源概念。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这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内容。如果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人力资源则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人力资源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这是我们在研究和考察人力资源状况时必须把握的前提。农村人力资源的范畴比较宽泛,从行业而言,它包括农业、农村二、三产业;从人员类别来看,不仅包括农民,还包括农业科技人员、农村教育者、农村医护人员、农村公共管理者,等等。本文对于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的界定是:泛指与农村、农业经济有关,致力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劳动人口,其主体自然是广大农村居民,而其他所有正在或有可能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的个人或团体也应该视作广义的农村人力资源。

(二)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供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内部的供给,一部分是农村外部(城市)的供给。从农村内部而言,虽然劳动力丰富,但由于农民素质过低,加之农村优秀人才流失严重,所以农村内部现有人力资源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能形成有效供给;外部来看,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户籍以及其他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外部人力资源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的途径还不畅通。由此,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下文将作详细分析。

(1)农村管理干部素质较低。农村基层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也是实施者,他们起着外接广阔市场, 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培养农村好带头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些好带头人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着榜样、示范和教育的效应。正如农民所言“给钱, 给物,不如选个好的村干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成为带领农民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好带头人,必须具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这些干部既要懂得理论知识,又必须勇于实践,还要具有开拓精神。但是,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不容乐观,仅从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来看,当前农村干部的素质普遍低下。

(2)农村师资力量薄弱。乡村教师的不足和流失不仅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挑战。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国家近几年出台了许多政策,有关部门也制订了许多措施,但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流失现象仍较严重。如何解决农村师资不足和师资流失的问题,是事关新生代农民素质高低和是否有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村师资薄弱,结构不合理、学历不达标依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3)医药卫生事业人才缺乏。乡村医生仍然是村级卫生机构中的主要服务力量,成为农村“县―乡―村”的卫生服务体系中最贴近农民的卫生网络,担负着村民常见“小伤、小病”的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提供帮助重病患者转诊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农民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乡村医生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新形势越来越不适应。这一方面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外也影响了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新农村建设极为不利。乡村医生学历层次偏低、年龄日趋老化、人员补充渠道不畅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广大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水平。造成乡村医生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有职业资格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讲乡村医生工资待遇太低、社会保障不足是关键。

(4)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前提。首先,从学历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相当少,大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的;其次,从年龄结构看,普遍年龄偏大,大多数是35 岁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第三,从职称结构看,大多数是初级职称的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强,整个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专业素质较强的只占少数,有相当多人员都是本土人才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成长起来。因此,近年来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层次越来越低,即使有些层次的也都跳槽到不是农业的部门去了,导致农业部门的人员力量有限。总量偏少,严重影响发展的后劲。一是一线力量少。整个社会中直接在乡村一线工作的只有少数部分,特别是在乡(镇)中农业科技人员就更少了。二是引进人才少。近些年来,由于编制问题和机构精简,一批优秀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被拒之门外,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所学专业虽是涉农专业但无法进入基层工作,只能去外地企业打工,从事一些与农业无关的工作。三是留守人员少。现在在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待遇差而外出打工或者另谋发展,真正服务农村的人才很少。

二、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从有关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农村人力资本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规定。由于我国农民数量巨大,所以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主要是农民的体力状况和智力状况方面的原因。上文有关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农村落后的历史面貌长期未得到根本改变,加之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供给不足,致使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等综合素质较低。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投资主体是家庭,为了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农民进行教育投资。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不高,这也就限制了农民在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对于农民的收入,从绝对值的角度难以说明问题,故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角度来说明农村居民收入问题。随着整个社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必须以同样的价格在市场上购买。由于其市场定价已经超出了农民能够承担的范围,这就使得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等能够增进人力资本存量的方面投资严重不足。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政府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大力投资有助于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优化。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政府二元分割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最紧要的方面投资不足。

首先是农村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民办代课老师的存在、危旧校舍仍未消除、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下滑等情况,都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反映。与此同时,农民子女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显失公平,不能与城里人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其次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因病而贫,贫病交加,成为农民绕不开的怪圈。“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便是真实写照。农民“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情况也绝非个别现象。昂贵的医药费、疾病导致的劳动力的损失,极容易使我国很多本不宽裕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这都是农村长期以来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不足所造成的结果。

(三)劳动力单向流动

劳动力的流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流向何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两个规律所决定:一是社会心理规律,这个规律具体表现为“人往高处走”;另一个规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我国这个规律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产业之间的差异。这两个规律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三个基本流向:即由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乡村流向城镇,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更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反差估计会更大。下面分别从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性别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单向流动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妇女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由于妇女本身的生理特点,以及长期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身体素质等方面明显不如男性,总的来看女性的综合素质不如男性高。

三、解决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对策

(一)探索建立农村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培训体系

采取城乡对口支援办法, 改变过去“见钱见物不见人”的做法。城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 将城市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引向农村,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建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分工负责制度。组织部门牵头抓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科技部门抓好“星火”科技培训;农业部门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绿色证书、绿色电波入户等工程,以及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情况的统计;劳动保障部门抓好农村技能人才培训;建设部门负责建设类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培养农村建设类实用人才;卫生部门组织好城市医院与乡镇医院的对口支援;教育部门组织好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 大中专院校支持县乡科技产业开发。充分发挥农村广播学校、函授大学、农科所等农村技术培训服务基地的骨干作用,培养造就一批农村产业带头人。至少每户有1人掌握1~3项实用技术的目标,从而把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农村劳动力向技术型、技能型转变并实现非农就业。

(二)建立大学生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人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 而社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左右,其中大学毕业生每年平均达到500万人以上,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50%以上。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既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多年来,高校毕业生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状态。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城市无业可就与基层农村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200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打开了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巨大空间,但是还存在着农村工资待遇低和保障不足额、不及时的问题;乡镇基层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认识也不到位;受编制限制直接妨碍基层接受大学生的能力。这些问题造成大学生“下不去、用不上、稳不住”。

(三)构筑新农村建设产业平台,为人才创造条件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障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信息等公共产品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在继续搞好大中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力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对乡村道路建设、电网改造、饮水工程的支持。

(四)制定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去农村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

挂职锻炼是一种国家公务员在公务员队伍内部的交流制度,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现在有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也采取这种活动锻炼干部,帮扶落后地区。这种活动带有一定的指令性和计划性,在什么时候、选派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和单位去挂职锻炼以及让公务员挂什么职、锻炼的时间多长等问题,都是由机关决定并与接受挂职人员的单位事先协商,做好计划而组织实施的。挂职锻炼的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年。对挂职锻炼的去向范围规定的是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1]朱启臻,李洁.农村劳动力流失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导刊,2008,(3).

[2]崔传义.妥善处理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求是・红旗文稿,2007,(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