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石油战略对外的博弈选择(1)论文

中国石油战略对外的博弈选择(1)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9 17:48:02
中国石油战略对外的博弈选择(1)论文
时间:2013-12-19 17:48:02     小编: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能源战略安全问题逐渐突显出来。论文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出发,在分析了4大国能源战略的基础上,利用博弈思想,提出了解决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基本思路。

【论文关键词】 能源 能源战略 战略安全 国际关系 最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能源战略安全问题突显出来了。

中国石油进口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已达40%以上。预计,到2015年,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会达到50%。

从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来看,真正能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真正构成威胁的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及印度。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能源问题”的核心就是“石油问题”。

一、美国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美国以石油作为遏制中国的战略工具主要表现在:首先,美国势力竭力将中国排斥在“世界石油心脏地带”之外。北非、西非、中东、中亚、里海、俄罗斯所构成的一个条状带就是“世界石油心脏地带”。

其次,美国试图影响或操纵油价以遏制中国经济快速的增长。美国已经控制着世界上60%以上的石油资源,并在冷战后牢牢控制着世界石油价格50%以上的话语权,能够极大地影响和左右世界石油价格。

第三,作为中国石油安全国际战略实施主体的中国石油企业屡屡遭受来自美国的政治干涉。

二、日本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高度依赖进口的能源消费大国。首先,日本对能源迫切需求向中国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近年来中日两国对东海石油资源的开采的争夺,实际上是双方战略利益冲突的提前表现。从俄罗斯安大线与安纳线的争夺上,可以看出日本的能源战略的意图及对中国利益的威胁。

其次,台湾问题态度暧昧。一旦台海开战,依美日安保条约,日本一定会协助美国实现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封锁。

还有中日之间的高度不信任和钓鱼岛的领土之争。

三、印度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首先,领土之争是中印互不信任的根源,表现在威胁方面是对中国石油运输的安全以及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印度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威胁是石油运输的安全。

长期以来,印度把中国当作假想敌,由于中印之间存在着悬而未决的边境领土纠份,导致了印度对我国的石油运输的严重威胁。其次,印度在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上,与中国有高度的利益之争。

四、俄罗斯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俄罗斯是中国的战略伙伴,两国关系比较友好,高层往来不断。但俄罗斯跟中国若即若离,政热经冷,民间不信任。

其在安大线对中国的暧昧态度和白俄罗斯在天然气上的争端以及对印度的武器出口超中国的先进程度都表明,它在各各方面间寻找最大的利益点,不是一个十分可靠的伙伴。如果我们把能源战略重点放在俄罗斯身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冒险。

另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希望在它的周围出现强国。

五、我国石油战略安全对策选择 一是构建和谐的中美关系。尽管中美两国在石油安全观念、战略乃至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根据和谐世界的理念,在石油安全领域,只要中美双方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那么两国就会在国际石油领域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实现各自的石油安全和利益双赢。

二是加大石油储备量以防台海有事。中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的准备理应包括能源的供应与运输安全,建议应在目前的和平时期,利用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来收购石油加大储备。

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量至少应有5个月的消费量为标准;在条件成熟时,应大力发展石油进口的管道运输。 三是积极构建以中印为基础的亚洲经济共同体以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

在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中国应积极建立与印度的友好关系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尤其应阻止印度加入“亚洲版的北约”,以保证我国在台海战争爆发的大纵深战略的安全。

印度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国,况且中俄关系又十分友好,因此印度是我们争取的对象,如果印度能与中国友好,那么我们的石油运输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四是积极发展中日之间的能源合作。

中国和日本同属经济大国,经济发展又都高度依赖石油的进口,从总体上,中国之间的在全球的石油竞争将会长期化。中日之间能源战略博异,应首选合作为主,竞争为辅。

在合作方面中国应主要集中在能源技术方面和经贸合作方面。 五是政府应加强对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的工作力度。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应多利用长期合约的共同开发方式,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获取我们在俄罗斯的石油利益。 六是增强内功提高综合国力。

当前应进一步加大对能源领域的科研投入,加大深海勘探油气资源的开发;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并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国民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立石油的陆路、铁路、海路、石油管道的多种运输方式;大力研发可替代能源等。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561-572 ]BP世界能源统计2007[M/CD].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2007.6:6-2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