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运行视角下的庆阳民俗文化变迁

社会运行视角下的庆阳民俗文化变迁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01:36:02
社会运行视角下的庆阳民俗文化变迁
时间:2023-01-02 01:36:02     小编:

2 社会 运行视角与庆阳民俗 文化 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联系

2.1社会运行视角研究庆阳民俗文化的意义

文化运行是研究庆阳民俗文化变迁的主线,社会转型是研究庆阳民俗文化的基础。把庆阳作为一个社区去考察,去重点关注庆阳民俗文化。把其置身与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的时代主题中,并把庆阳民俗文化良性运行作为考察对象,着力研究其内在条件和机制。既是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也是对社会运行的考察;既是对庆阳社会转型研究,也是对社会转型的印证。www.LWLM.com编辑。

2.2社会运行视角与庆阳民俗 文化研究 成果对比

笔者的社会运行视角去看庆阳民俗文化,是建立在以往的专家学者对庆阳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和他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关联性。即继承了对庆阳民俗文化背景和形成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方法。笔者的社会运行视角,主要是运用了新的方法、新的思维,新的视角。以社区理论,文化运行来阐释庆阳民俗文化的特征和文化变迁。本文的社会运行视角的研究以保护,发展庆阳民俗文化为目的。本文区别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 美学 的、 美术 学的、 历史 的、民俗学的研究视角,他们只关注庆阳民俗自身的美,这种别具一格的美的阐述方式,或者这个悠久的历史,以及去解释庆阳的过去历史状况,探究原始居民生活或生活 哲学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也被社会认可。但这种通过美学的、美术学的、历史的、民俗学的研究往往陷入了“静”态,割裂了庆阳民俗文化和庆阳发展的关系及社会转型的当前社会最大的现实。庆阳民俗文化根植于庆阳这片土壤,通过人们的生活所表现出来。社会的转型与变迁,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已使所谓的“遗留物”变得模糊和不纯粹。不能只看到遗留物的静态保存,更应从文化运行的动态发展中寻找内在的规律和形式法则,去健全庆阳民俗文化运行机制和研究、保护, 传播 庆阳民俗文化。

本文一直强调客观的物质生活在变迁,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行为也在变化的时代特征。民俗文化也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变化之中,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 社会学 运行视角也在强调这种文化的“秩序”。社会运行的视角是注意研究百年来庆阳民俗变迁和发展的规律,分析变迁的动因和各种因子(张力)。整合资源使其能正确合理的变迁发展。也力求探究其文化内涵,把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使其正向的为我国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思路和观点就是研究“动”的和“秩序”的庆阳民俗文化,普遍联系和全面的去研究庆阳民俗文化。

3庆阳民俗文化渊源及现状

3.1庆阳民俗文化渊源特点

3.1.1庆阳民俗文化涵义

由于学者对的研究角度不同,加之政府引导时的职能缺失。庆阳民俗文化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影响到了外界对庆阳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目前普遍认为庆阳民俗文化[3]就是官方宣传的庆阳香包刺绣文化。笔者认为庆阳民俗文化是指以庆阳香包,剪纸,皮影,刺绣,泥塑,根雕等为代表的物质形态的和以庆阳皮影道情,香道,陇剧,杂曲,民歌,荷花舞,唢呐 艺术 ,徒手秧歌,社火等为代表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形态,并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庆阳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民间文化活动和文化习俗。庆阳民俗文化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存在和非物质文化的显现,更重要的是庆阳人一成套的文化习俗、文化礼仪和最本源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 审美 观点。这种物质存在,非物质的表现与生活哲学、思维方式、审美观点则构成了系统的庆阳民俗文化。

3.1.2庆阳民俗文化渊源

庆阳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大约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左右,生活在庆阳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明。考古发现主要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居豳”, [49] 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先民们辛苦劳作,发展养蚕业。《诗经。豳风。七月》中写到“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4]可见,当时养蚕业已经很发达。

庆阳民俗 文化 原生态气息浓和实用特征,庆阳香包有称“绌儿”就是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缝制兽皮衣物的粗糙活动。据说先民由于端午节前后,(毒月)天气似热非热,瘟疫横行。为了驱邪防病, 中医 药 鼻祖歧伯(庆阳人)与皇帝论药教人们悬艾草于门楣,佩戴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的香包以其“镇”住瘟疫。[5]

庆阳民俗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十分广泛并能表现出黄土地粗狂奔放特性并与之完美结合的特点。例如:庆阳唢呐,它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广泛的民俗应用、独特的演奏技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我国浩瀚的 民族 民间 音乐 中一个独特乐种[3]。www.LWLM.com编辑。

兼容并蓄是庆阳民俗文化的优秀品质。笔者走访庆阳庙会发现菩萨和道教神仙共处一 庙的特征.并对这一现象的认识随机走访了当地老百姓,普遍对于这种现象接受。在这里对于庆阳民俗文化内容特征就不一一交代。庆阳作为一个特定的社区,在庆阳的范围内,创造了自己的 社会 规范和社区价值。并以庆阳民俗文化来展现出来。

3.2庆阳民俗文化现状

近年来,庆阳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实施文化带动战略,以民俗文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通过政府重视支持, 新闻 媒体的宣传推介和舆论引导,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倡议,推动了生产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庆阳以香包刺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为品牌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品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大大提高了庆阳知名度和软实力。架起了庆阳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国内外几十个团体邀请庆阳香包前往展销,许多商家来电致函要求订货, 市场 前景看好。

同时,庆阳虽然加快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力扶持民俗文化产业,但是却存在很大的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从政府角度来讲没有系统做好扶持和引导,最为重要的是没有建立一条监督体系,也没有一项评价体系。使得市场上的民间艺术品出现以次充好等造假现象。笔者曾经去一些经营庆阳民俗文化的门市公司。发现有许多机器绣制的香包刺绣以艺术品出卖。例如剪纸有机器刻制的等等[6],同时由于盲目的学习吸收,受西洋画和湘绣,苏绣影响尤其使得香包刺绣开始脱去民俗味道,失去民俗的特征。受 经济 社会等因素影响。陇歌,陇剧 ,皮影道情开始失去其土壤。面临灭绝的地步。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从业人员不能从民俗文化活动中养家糊口,加速了民俗文化的没落。于此同时,传统的专家学者虽然在研究庆阳民俗文化或者在保护庆阳民俗文化,但是这种研究受到专业角度,研究方法,思维理念等的影响,只停留在宣传,解释,呼吁的层面。并没有给庆阳民俗运行发展或者变迁提供合理的建议,也没有对庆阳民俗文化变迁做出解释,方便人们从变迁中各种因素影响,文化冲突等各个要素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变迁是庆阳民俗文化百年运行的特征

4.1文化运行与文化变迁的关系

任何文化都不会永远保持不变,因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在发生变化,而不同文化又有着交流。变迁是庆阳们俗文化百年运行的特征,文化运行是庆阳民俗文化不变的主线。文化运行以文化变迁表现出来,文化变迁印证文化运行。

4.1.1文化变迁含义,种类模式和结果[6]

(一)文化变迁的定义和种类: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二)文化变迁的基本模式

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需要。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

(三)文化变迁的机制与结果

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为创新、传播和涵化。创新,通常包括发现和发明两种传播;对传播的界定;依传播形式的不同而分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类;采借时的选择;文化传播的整合过程涵化。涵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接受、适应(同化或融合)、抗拒文化变迁与进化。"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社会人类学家能够亲历和体验的文化变迁结果通常是涵化,而不是属于抽象层次上的或"长时段"的"一般进化"。

笔者主要谈的是庆阳变迁的民俗文化属于文化变迁的一个种类,也适合于一般意义上文化变迁的理论。变迁是结果,运行则是过程。

www.LWLM.com编辑。

4.3庆阳民俗 文化 变迁的特征

庆阳民俗文化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在变迁中也有着两个大前提,但由于庆阳独特的 地理 位置,表现出其独特性(开放与封闭,动荡与稳定都具有相对性)。

4.3.1被动的转型和 社会 的动荡

4.3.2主动转型和社会稳定

庆阳民俗文化变迁是沿着这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快,日益融合到现代生活中并表现出来。表现出三个重要特点[10],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是“移植性”。移植性主要体现为与世界发展大趋势相适应的、在世界各 民族 交往中被共同认可的那些习俗,通过理解和接受,逐渐成为庆阳文化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过情人节,穿白色婚纱,传少数民族服饰等。二是“变异性”。主要体现庆阳传统民俗式样在变迁改造中逐渐适应近代社会的那部分民俗,属于在传统民俗中契入西方或者全国别的地域外来风俗式样的那部分内容。变异性在近代民俗的构成中是主要的、大量的。可以说存在于各类民俗之中。三是“传承性”,指在近代社会巨变中得以原封不动保存、延续、传承下来的乃至中国传统民俗。这部分仍是庆阳民俗文化的核心和主干,例如:庆阳端午节依然佩戴有中草 药 的香包。民俗文化具有运行变迁的“动”态性也有相对恒定性,这与特定民族长期适应其所处的自然 环境 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文化 心理 和共同认同的符号象征体系有关。体现庆阳民俗文化的相对性和恒定性。变迁确实了文化运行的特征。

5庆阳民俗文化运行模式构建

本文就是用社会运行的理论,即表现出的各种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功能发挥和相互作用状况,去分析社会运行子系统文化运行内部要素(张力)的功能发挥和相互作用.社会运行有三种类型: [1]良性运行良性运行是指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子系统和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各种社会障碍、失调因素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和最低限度内的社会运行状态。良性运行的社会在总体是既是稳定的,又是和谐的,呈现出协调发展的特点。中性运行中性运行是指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子系统和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障碍,具有较多不协调因素,但尚未危害、破坏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运行状态。中性运行的社会在总体上是基本稳定的,但内部是不完全协调的,呈现出一种模糊发展的特点。因为中性运行的社会具有不稳定性和过渡性的特征,既有可能走向良性运行,也有可走向恶性运行.恶性运行恶性运行是指社会整体的各个子系统和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严重冲突,社会障碍丛生,整个社会离轨、失控的社会运行状态。恶性运行的社会在总体上既是不稳定的,也是不协调的,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特点。它是衡量文化运行的尺度,文化运行的对社会良性功能的体现才表明文化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庆阳民俗文化百年变迁中影响因素正反向(张力)作用的庆阳民俗变迁运行模式构建:笔者在这里把影响庆阳民俗从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这一百年的主要运行分析并对变迁的因素归类,按照对庆阳民俗影响作用做了正反向分析(笔者下面简写+正向张力,—反向或负向张力),庆阳民俗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社会因素

主要表现在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庆阳在搭上这列快车的同时两次国门的打开,庆阳民俗文化在自觉或不自觉的也逐渐受其影响。这种影响成全方位,多参差的影响。这种影响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整体成正向的作用,可以说是庆阳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因。但在局部也呈现反向的作用。

5.2政治因素

主要体现在主流社会的提倡作用和政治状况。这需要分几个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和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状况一直的特点。体现了社会运行与文化运行关系。(笔者在模式中重点介绍)。

5.3 经济 因素

经济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庆阳民俗 文化 变迁中呈现了其本质的特征,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使得自然经济解体,在自然经济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俗,从本身来讲冲击很大,使得许多民俗文化失去了生存的 环境 。但一方面也促进了一定意义上庆阳民俗文化发展。单从总体发展来讲,结合庆阳的现实状况,尤其民间经济不成熟这一现实。和 社会 责任感缺失,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整体因素来讲。目前经济因素呈现负方向作用。近年来逐渐有所改良。www.LWLM.com编辑。

笔者从社会运行的视角看庆阳民俗文化变迁,目的就是分析出变迁的原因和百年来运行的状况对影响庆阳民俗文化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条件和机制研究,欲通过这个模式能直观的反映出问题,为庆阳民俗文化保护,开发,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欲弥补在庆阳民俗文化这方面的缺失。

庆阳民俗文化百年变迁运行模式

时间

文化运行状况

政治 因素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说明

上世纪初到1936年

中性转恶运行

_反向张力

+正向张力

+正向张力

这一时期政治因素作用不大,全国处于军阀混战,社会大动荡背景之中,流民大量产生,庆阳外来 人口 增加,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真正触及到社会经济的基础,社会生产任然以自然经济为主,经济活动起到加强交流的作用不大。庆阳的 地理 位置决定了社会物质生产的完整。所以真正意义上讲庆阳依然处于封闭的状态,庆阳民俗文化变迁处于吸收融合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列强侵入和近代化未触及到庆阳民俗文化的根本,封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使得中央控制十分薄弱,但社会的动荡也逐渐影响到庆阳民俗文化运行状况)

1936年到1949年

良性运行

+正向张力(中共)

+正向张力

+正向张力

党和人民军队的军事转移,带来了大的人口迁徙,文化迁徙。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庆阳被打破了封闭的状态,在先进的文化的 指导 下,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众多知识青年的到来也丰富了庆阳民俗文化形式和内容。庆阳民俗文化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也正真做到了服务于人民的作用,在党和边区政府的号召下,庆阳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创新不断,例如红遍全国的三首革命歌曲《咱们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绣金匾》都来源于传统民俗文化,同时庆阳也产生了新的民俗文化,从社火发展来的徒手秧歌,荷花舞[3]。(对于庆阳一个社区的民俗文化运行来讲,武装割据,抗日长战争等社会政治因素不做考察。)

1949年到1966年

中性运行

+正向张力

_反向张力

_反向张力

在这一时期全国统一政权的建立,面临最大的社会矛盾是物质生活得提高和经济的恢复,国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建立和户籍制度的确立,人民被束缚在了土地上,缺少了人口的流动和文化交流,人们的文艺生活明显减少,大量的的时间用于集体劳作.多次社会运动也使得一部分民俗文化被错误对待.但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领导职能,50年代普遍建立了文化馆,在这一时期庆阳皮影道情发展成为甘肃唯一地方戏曲,陇剧.这一时期庆阳民俗文化体现出挖掘保护和内部成熟的特征.1959年大型古典戏曲《枫洛池》的编演,使陇东道情从实践上具备了较完整的舞台 艺术 规模,成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同年年底定名为陇剧,并成立了甘肃省陇剧团[3]。

1966年到1978年

恶性运行

_反向张力

_反向张力

_反向张力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荡,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全面倒退和混乱。使得庆阳民俗文化受到严重破坏,几部样板戏使得许多民俗文化倍受打击,许多民俗文化被错误对待,同时社会的失控,大的社会混乱也使得经济生活严重倒退,民俗文化是建立在茶余饭后的艺术,没有物质生活得保障,民俗文化也就不存在发展,这一时期可以说民俗文化向恶性发展.大量的民俗活动被破坏,至今都没有恢复.

1978年到1990年

中性运行

+正向张力

_反向张力

_反向张力

这一时期,物质生活得到恢复和发展,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是庆阳民俗得到了公正待遇,许多民间习俗被恢复.同时这是,我们自主的打开国门,使得我们的社会转型,处于可操控,主动的状态,民俗文化得到发展和保护,许多庆阳民俗文化走出了国门,受到国际社会欢迎和热评!但是庆阳的自然经济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小农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再国门打开的情况下,开始了一追逐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活动,年轻一代思想开始转变,失去了文化传承.

1990年到2000年

恶性运行

_反向张力

_反向张力

+正向张力

这一时期庆阳经济逐渐开始融入或许多部分全部融入现代社会,打工,求学成为年青人的首选,生产力提高,人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人口流动增强,文化传承进一步缺失,外来文化冲击这民俗文化的发展.同时政府和学术界主要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保护和发展庆阳民俗文化没有受到社会重视.使得这一时期庆阳民俗不断消亡,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民俗文化也随之流失.

2000年至今

中性转良运行

+正向张力

+正向张力

+正向张力

这一时期庆阳已完全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外来文化逐渐融入到了庆阳民俗文化中来,小农经济解体,城市化和 工业 化使得庆阳传统民俗继续没落,国际社会的能源危机,地区不平衡等社会问题和中国的经济复苏,使得世界开始关注中国 传统文化 ,庆阳民俗也借以得到了保护,交流越来越多.庆阳政府也开始了以庆阳民俗文化作为经济产业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开始也又目的的保护和挖掘.学术界普遍关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得庆阳民俗得意发展和宣传,但政府职能缺失等原因存在,机器制作,仿制和质量层次不齐.影响到了庆阳民俗文化变迁.富裕后的庆阳人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缺失,如:婚姻变相家长制,彩礼 成本 过高,大过生日,大操大办婚丧嫁娶活动。

上述表格在论述庆阳民俗文化变迁的运行基于两点考虑,首先文化运行有着独立性和自身运行系统性,并考虑其内在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其次,文化运行作为社会运行的子系统和运行条件,必须考虑到对社会运行的作用,社会运行状况是文化运行状况的一个评价标准。

结语

庆阳民俗 文化 百年运行模式的建立是本文研究庆阳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通过 社会 运行视角的引入,把庆阳民俗文化置身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时代主题之中和动态运行的模式之中。通过截取各阶段的运行状态的研究反映出了每一时期庆阳民俗文化的运行状况和影响变迁的主要因素及系统内部各功能协调的状况使之更能直观的反应庆阳民俗文化变迁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www.LWLM.com编辑。

笔者通过社会运行的角度去研究庆阳民俗文化,抓住变迁这一主题,就是为了让庆阳民俗 文化研究 能从静态的研究这种只停留在对事物一个层面一个侧面的研究得以改变,庆阳民俗文化不断处于变迁的过程中,即运行当中。总是保留一些,吸收一些,异化一些。我们要转到动态上来全面考察庆阳民俗文化,去研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去挖掘优秀的,有利于 社会主义 现代化发展的,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东西。达到既保护庆阳民俗文化又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2] 戴春森. 庆阳香包的 艺术 构成[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月第18卷第1期

[3] 余正东. 庆阳香包 [M] , 甘肃人民 美术 出版社,2004年

[4] 张剑. <诗经.豳风.七月>与北豳先周文[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1月

[5] 曹进 张淑萍. 庆阳香包的文化符号学阐释[J]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4期2007年7月

[6] 郑杭生 .中国特色 社会学 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M] 社会学学术历程(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7] 张宏伟. 流变中的民间艺术[J], 中国校外 教育 2008年9月 下旬刊

[8] 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www.qyxbj.cn 民俗俗文化论坛2002年-2009年[9] 马雪艳 冯伟

一. 李克林对庆阳香包的 历史 文化研究[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年8月

[11] 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注释

[1] 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2] 郑航生, 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 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www.qyxbj.cn 民俗俗文化论坛2002年到2009年

[4] 张剑 <诗经.豳风.七月>与北豳先周文[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1月

[5] 余正东著, 庆阳香包 [M] ,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6] 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第二版)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44页

[7] 马雪艳 冯伟一 李克林对庆阳香包的历史文化研究[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艺术探索》2007年8月

[8]曹进 张淑萍, 庆阳香包的文化符号学阐释[J]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4期2007年7月

[9]戴春森, 庆阳香包的艺术构成[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月第18卷第1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