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综合”支农

论“综合”支农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4-01-06 19:02:48
论“综合”支农
时间:2014-01-06 19:02:48     小编:

  【论文关键词】 农村 经济 ; 财政 支农; 金融 支农

  【论文摘要】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当务之急便是解决农村问题。国家在解决农村问题时,主要是采取“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这两大条途径,文章将其形象的称为“综合”支农。中国农民占 人口 很大比重,只有把财政、金融支农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使我国经济更上一层楼。因此,我们不但要落实财政支农政策,而且还需要把“金融”这个经济发展的核心结合到农村建设当中去。

  一、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安徽省金融部门也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国农业 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05年贷款增加241.3亿元,占全部 金融机构 年度贷款增加额的4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认真落实政府惠农政策,强化支持粮棉流通,全年累计发放商品粮油流转贷款85.6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12亿斤,比上年多收68亿斤。全省农信社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2004年以来,全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342.37亿元,占其全部贷款的66.7%;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08.79亿元,比上年增加37.11亿元。通过上述对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描述,我们看到财政支农和金融部门信贷支农较好地促进了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但还发现在支农政策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支农的效力。以下将分别从“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两方面阐述存在的问题,最后将就财政、金融“综合”支农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支农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不明显

  一方面由于投入少,对农业发展进程的支持力度不足,示范项目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示范项目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科学规划,重点不够突出,主导产业不够明确,且示范项目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主要依靠政府行为,缺乏 市场 机制的推动,农民响应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这样一来对农业经济乃至对地方财政收入均未产生相应的拉动作用。

  (二)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降低

  据 统计 ,“一五”至“五五”期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总体保持在10% 左右。“六五”至“九五”期间支出比重大致接近9%。实施分税制以后,财政支农支出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安徽省阜阳市颖泉区入农户 调查 时了解到,直接划拨给农户的财政补贴是按照土地的亩数计算的。而现今农村农民人均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只有很少的几亩,这部分财政补贴形同虚设,很多农户缺乏去指定的邮政部门领取微薄的“补贴”的激励,这项补贴的实施已经完全丧失了实际意义。

  (三)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报批的项目落实难

  根据农业立项报批原则,农业项目资金由上级财政拨付专款、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三方共同负担。但是,很多农业项目上报后,财政专款已解决。但由于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致使项目建设规模大量缩水。有的甚至半途而废,或者被上级财政挪作他用,出现财政支农专款没有专用的现象。

  (四)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

  财政支农资金同时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等各部门间及各部门内部机构间分配 管理 ,使得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用分散,投入交叉重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