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我国消费型社会自我认同价值观的三大转变

试论我国消费型社会自我认同价值观的三大转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9:53:38
试论我国消费型社会自我认同价值观的三大转变
时间:2023-08-06 19:53:38     小编:唐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随着这种经济社会的转型,人们消费的自我认同价值观悄然发生着三大变化,即从商品消费的客观实用型向主观感受型、从商品消费的实物依赖性向符号依赖性、从商品消费的立体化向平面化等方面发生转变。这三大转变正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存境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三大转变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人们原有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正在经受冲击,改变着人们消费的自我认同价值观。人们消费的自我认同价值观的改变,无疑也给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一定的危机感和风险。这种危机感和风险加重了一些人对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改变的焦虑情绪和彷徨。尤其是近些年,堪称消费社会的美国,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动荡,更使一些人对我国正在经历的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的转变产生心理阴影。毋庸置疑,人们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的转变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转变是经济转型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现代化必须承受的危机和风险,承受这样的危机和风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我国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的三大转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自我认同价值观从商品消费的客观实用型向主观感受型转变

消费型社会与生产型社会相比较而言,其消费文化使人们的自我认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即从商品消费客观实用型向主观感受型转变。生产型社会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主要以消费对象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对主体需求的满足为价值取向。消费型社会人们消费的自我认同价值观,是在获得实用性商品的过程中,主要是满足自我的心理感受,即构成消费者消费冲动的一个潜在心里驱动力就是消费者为了实现自我。可以说人们在生产型社会消费行为中,消费者建立的自我认同价值和用以确认自我人格的标准是物对人的客观实用性,在这种社会境遇中,消费者建立起的自我人格是一种崇尚客观实用型人格。而在消费型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看能否给消费者带来自我快感和情绪化波动,这是消费行为发生与否的价值取向。美国学者坎贝尔认为,“现代消费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自我梦想。消费核心不是对商品的实际选择、购买和使用,而是对想象性愉悦的追求,真正消费的主要是这种精神上的享乐主义的产物。”正因如此,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才表现出对商品有着无尽的需求并永远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但是这种不满的追求又不是以物的占有为目的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行为中所面对的对象已经不再是物质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以特定方式接近感觉中的东西和想象中的自我。“事实上,我在‘吃’一个幻想,而与我们所吃的物品没有关系。我们的消费行为根本不考虑我们自己的口味和身体。我们在‘喝'商标。因为广告牌上漂亮的青年男女在喝可口可乐的照片。我们在‘喝’那幅照片。我们在喝‘停一下,提提精神’的广告标语。”在这种状况下,消费者是以盲目的受诱导构建虚幻的自我认同价值观。我国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经济转型,正在经历这种从物的追求到满足人们心理主观感受的自我认同价值观的转变。

从商品消费的实用型向主观感受型的自我认同价值观的转变,必将挑战人们长期形成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财富不断积累,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一些人的消费欲望出现了自我认同价值观的漂移。比如商品消费的奢侈之风,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财富炫耀的浮躁心态等。毋庸讳言,这些消费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市场。它扭曲了人们的心灵,污染了人们消费的自我认同价值观。这种畸形的注重所谓满足自我心理感受的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尽管不是社会主流的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但是,它对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带来巨大的冲击,社会风气出现萎靡,道德滑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面对这种畸形的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人们彷徨,不知所然,甚至怀疑我国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正当性。

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是我国迈入现代化社会的必经之路。这种经济转型必然会对生产型社会的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带来冲击,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所谓注重自我心理满足的奢侈颓废的消费行为。如何面对这种畸形的自我心理满足的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我以为必须要正本清源。在我国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过程中,既要满足人们消费的心理感受,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认清其边界,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物的消费本身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本质所在。

二、自我认同价值观从对实物依赖性向对符号依赖性的转变

从对实物的依赖性向对符号的依赖性转变是消费型社会自我认同价值观的重要特性。在生产型社会,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是在对实物的占有、使用和感受过程中形成自我认同价值观,对实物的依赖性是人们形成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的基础。实物在历史时空中的穿越,以每一代人对其依赖而具有认同的意义感、历史感和价值感,而后一代人总是从这种实物中汲取认同的力量和资源。这种实物的存在不仅仅是满足人的实用性需求,更是关系到拥有者自我的确认和身份的存在。在消费型社会,日常生活世界中物的组织结构的变化使人与物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我认同的价值观使人用以达成自我确认的物成为系统中的符号,使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实物的色彩、质料等都失去了传统的规定,既不在表达什么也不再与自然直接相连,而是成为了抽象的、同质的东西能够被组织进社会系统之中。

消费型社会中主体通过对符号的依赖性达成消费自我认同的价值观。生产型社会中用来标识性确定自我达成认同的实物,在物的系统中被抽象化为符号,它们像文化符号一样是同质的,能够被设置进一个连贯一致的系统中。消费对象在符号系统中超越了传统予之的实用物品的概念,而成为各种抽象的符号。消费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性行为,为了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当我们消费物品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我们正是通过消费才能与作为符号的物发生关系,与他人发生关系。物在消费的现代性变迁中成为符号,消费者通过消费原本由实物的实用性所担任的、而现在被符号化的物品来确认身份获得意义,人们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从对实物的依赖性转向了对符号的依赖性。

消费型社会从实物的依赖性转变为符号的依赖性,其意义将加快物流,节约交易费用,因而必然伴随着制度性变迁。首先,消费型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加强调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然现代消费把实物变成了符号,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活动就应该建立在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否则实物性消费就很难变成符号性消费。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其二,从实物性消费转变为符号性消费,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符号消费本质上还是一种交换行为,如果没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作保障,最终符号消费还将回归到对实物的消费。很难实现加快物流的目的。其三,符号性消费需要现代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消费型社会的来临,必然预示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和消费行为的更加多元化。现代金融工具既是人们财富集聚和增长的指示器,又是人们进行符号消费的主要手段。伴随着人们财富的不断集聚和增长,人们符号消费的意愿会更加的强烈,人们消费的方式也会更加的多元化,因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就会加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节约交易成本,加快集聚财富,满足人们符号消费的多元化需求。

三、自我认同价值观从立体化向平面化转变

自我认同价值观从立体化向平面化转变,预示着人们在消费自我认同的存在状况方面发生了变化。个体自我认同的达成往往借助于个体的所有物、社会关系和个人经历中获取的意义资源。生产型社会中与个体有关的用品都极其富有自我的意义深度。比如我的衣服、我的书籍、我的作品,甚至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的身份对于我个人的自我认同都具有着重要的定位价值。萨特认为,“我的占有物反映着我的存在的整体。我就是我有的东西。”个体与其所有物之间在意义认知上难以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个体借助这些外在之物表达对自我的认同确认。对此詹姆士做了通俗的说明:“我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态度极像对待自己一样。我们的声誉、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工作,可能像我们的躯体一样亲切。如果它们受到攻击,会使我们像躯体受到攻击一样,会采取同样的报复态度和行为。” “最普遍的观念是,认为人的自我可以包括他认为属于他的一切的总和,不仅是他的躯体和体能,还有他的衣饰和房屋、他的妻儿老小、他的祖先与朋友、他的荣誉和成就、他的土地和马匹,以及他的游艇和银行存款,所有这一切,对他都有同样的意义,如果它们发展或趋向繁荣,他便洋洋得意,如果它们衰落消亡,他便沮丧消沉。”由此可以说,在传统社会中自我认同是基于对个体占有物所具有的私人意义深度挖掘而形成的。在这种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中,物相对于人来说具有多维指涉和深度意义。而隐藏在人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得益立体呈现。这种自我认同所达成的人格形象是意义深刻、内涵丰富的立体化形象。

在消费型社会,人们用以达成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的实物存在形式发生了转变。日常生活中消费品的高度商品化和四处充斥的商品,使得那些原本高度个人化、表达着个人品味和自我历史深度的东西丧失了原有的维度,被高度抽象为同质的和平面化的东西。它们不再承载着有关个人自我认同历史的信息,也不再象征着个体自我健全的趋向标识。较之生产型社会,存在之物在人的眼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这个时期,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寻求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物的买卖的普遍化使得在传统社会中高度私人化的物品失去了历史感、意义感和价值感。失去自我主体与其占有物之间的人性化的联系,即意味着人不能再理性客观地把握现实、认识自我和达成认同,消费自我认同的存在状况逐渐从立体化转变为平面化。

在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过程中,货币交易的消费行为使得一切用货币衡量的东西发生了贬值。消费型社会中,人在存在之物普遍同质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认同必然是平面化的,主体自我在从立体化向平面化转变过程中丧失了认同深度。“人们反复表达的一个忧虑是,个人除了失去了其行为中的更大社会和宇宙视野外,还失去了某种重要的东西。有人把这表述为生命的英雄维度的失落。人们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换句话讲,我们受害于激情的缺乏。”这种“激情的缺乏”更加加剧了自我认同活动在其社会生活场域中价值的丧失, 人的认同状态更加从立体的、丰富的状态走向了平面化的认同状态。

在我国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出现的从立体化向平面化转变,冲击着人们善良的神经,弥漫着一股颓废的气氛。自我认同价值观的平面化,诱发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使一些人丧失理想,失去人生的崇高追求。这种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的平面化,应该说是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负效益。既然出现这种负效益,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教育和制度性建设,抑制这种负效益,尤其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树人们的世界观和对金钱价值观的认识,同时还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建设,抑制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平面化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冲击和伤害。

综上所述,在我国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消费的自我认同价值观出现三大转变。在这个社会中,消费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这个社会是消费者的社会。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出现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给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经济学研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反思。对消费自我认同价值观三大转变的深入研究,一定会找到解决症结的路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