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陕北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发展策略(1)论文

陕北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发展策略(1)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17:08:00
陕北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发展策略(1)论文
时间:2023-08-05 17:08:00     小编:

[摘 要] 本文对陕北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与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探讨了陕北旅游业发展的模式与资源特点,提出了大 陕北条件下的旅游发展新思路,并且对陕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陕北;区域经济;旅游业;对策 陕北(包括地域概念上的陕西省延安市12县1区与榆林市12县1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陕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并能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为了保证旅游业发展不对当地资源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促进旅游业发展,必须要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陕北旅游资源的优势 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事和物的总合,是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需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的一切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综合。旅游资源对于旅游开发地来说,是发展旅游业的凭借和依据。

没有资源,任何经济活动都不可能发生,资源是形成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资源的效用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它的单纯存在更有意义。因此,在实现陕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注重特定资源数量、存在形式、资源结构的分析。

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越大,其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越强,陕北旅游资源特点非常明显,现有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外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例如,人文初祖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沙漠、草原、湖泊、瀑布、水库、黄土梁峁、山地梯田、淤地坝、晋陕峡谷、古城堡、土窑洞、信天游、民风民俗、革命纪念地等均是陕北特色的旅游资源。

整体上形成了以绿色、黄色、红色为基调,特点鲜明的特色资源。陕北旅游资源鲜活,文化底蕴深厚,地理特质极为明显,从内容上可分为八大系列。

1.奇异的黄土、风沙地貌资源。西北旅游区是我国黄土与沙漠集中分布的地区。

特别是在陕北地区黄土发育成熟,沙漠分布广泛,植被覆盖率低,陕北地区黄土地貌与风沙地貌发育典型,地貌景观罕见,水蚀与风蚀地形奇特,景观类型齐全。陕北北部拥有西北形态丰富的风蚀洼地、风蚀长丘、风蚀城堡、风蚀岩洞等风蚀地貌,同时拥有罕见的沙漠绿洲——红碱淖湖区,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塞上湖景风姿绰约,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沙漠景区。

中部、南部拥有世界上最深厚的黄土层,同时还有子午岭、黄龙山原始森林等特殊的资源。陕北的自然奇观充分体现出了奇特、雄伟、俊秀、广袤的自然风光型旅游资源。

2.独特的黄河弯道地质资源。陕北东面濒临黄河,贯穿南北,形成了独特的黄河弯道自然景观资源。

独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壶口大瀑布,乾坤弯神奇的太极图形黄河弯道独具特色。黄河地质环境与特殊的地形地貌为陕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也是21世纪旅游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资源条件。 3.多彩的民风民俗资源。

陕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之一。陕北民俗具有历史悠久、质地纯朴、豪爽豁达、热情好客的特点。

陕北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其处于草原文明与黄土文明的交合地带,民族成分众多。据统计仅榆林市范围内就有24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异彩纷呈,民族风情绚丽多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多样化的民族风俗习惯、色彩鲜明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以及地方风土人情是发展陕北旅游产业的重要人文资源,是陕北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必定为陕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4.充满神秘色彩的特色宗教圣地资源。陕北历史上就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宗教集聚地。

现存的佳县白云山、神木二郎山、榆阳青云山、戴兴寺、黑龙谭、红石峡悬空寺、佳县云岩寺、米脂万佛洞、延安的清凉山、子长的石窟寺等都是重要的宗教圣地。白云山道观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巍峨壮观、神名远扬、神秘莫测,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善男信女,香火极旺。

陕北的宗教旅游资源是西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5.深远的历史文化资源。

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陕北的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黄帝陵为核心代表,古代文化遗迹非常丰富:古代建筑独具丰采;雄浑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烽火台随处可见;北部榆林以秦、隋、明长城为主线,依山临河而筑的古城、古堡峻险奇伟,至今气势依存;南部延安古塔建筑名扬中外;陕北的石窟、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清凉山石窟、红石峡、宝塔山等地石刻遍布;绥德、延安石雕工艺在全国享有盛名;精湛的陕北剪纸、民歌、酒曲、秧歌名扬国内外;秦、汉、西夏墓葬群保存完好。

都是个性鲜明、品位极高、价值极大、可观性极强的文化旅游资源。 6.雄厚的红色旅游资源。

陕北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是一个革命老区,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从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起,经历了1927年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清涧起义;再到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13年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是中国革命的中心;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陕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为陕北旅游业发展留存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红色资源。 7.特色城市建筑资源。

城市观光游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陕北的城市建设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色。

一是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相互印证,既突出了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又显示出了历史文明的遗迹,古典风格别具一格。二是新兴城市化与古城风貌保护相互和谐。

比如榆林市投资1.07亿元再现了六楼骑街的壮观,再现了“塞上明珠”的风采。现代化的城市景观与历史风格的古典建筑相互辉映,呈现出了和谐的新景观。

据统计陕北有19个县结合地名、传说、文化理念形成了非常具有地域特点的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形成了景观的新亮点。历史建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成果,在国内的城市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游览价值。

8.特色经济资源。陕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新都。

南部延安以石油开采、建筑、旅游,林果、草畜、棚栽生态农业为特色,北部榆林以煤矿、石油气、盐、重化工、治理沙漠等生态工程为特色,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经济发展的成就为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景观资源。

这里有中国陆地最早的石油开采遗迹和百年老矿记录;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有全国劳模牛玉琴、石光银人造林,长城姑娘治沙连创造的沙退人进的奇迹;有陕北几十年治理水土流失的淤地坝生态景观;还有陕西省循环经济的典范锦界工业园区等。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将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是陕北发展旅游业雄厚的物质基础。

有了资源基础并不等于有了旅游产业,从资源到产业还有一个转换过程,必须依靠资源,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促进陕北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陕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旅游业在陕北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延安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0.62亿元,其中旅游收入20.32亿元,2006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52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64万人次;榆林市2005年旅游综合收入6.18亿元,比2011年增长54.5%,接待国内外游客278.5万人次。

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部门,也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经济增长极的关键点之一。

陕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资源开发的整体性。陕北从行政管辖权利的范围划分为延安市与榆林市。

榆林市、延安市各自下辖12个县与1个行政区。由于行政区的划分使得整个陕北经济发展处于两个块状分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源的整体性效果的发挥。

陕北的旅游资源整体上具有相当强的共性与统一性,进行整体开发策略是资源高效利用的必然。 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上有自身的特殊性,综合利用的效益大于分散化的效益,局部开发的成本大于整体化开发的成本。

政府要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尽快的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首先,依据旅游发展,构建新的资源开发模式。

要确立大陕北的理念,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整个陕北大发展的框架之内,促进整个陕北区域内旅游业的协调综合发展。通过资源的整体设计,科学开发,规模利用,提高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

其次,确立资源梯次开发的总策略。陕北各个区县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不同的区(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均衡的发展进程,存在比较明显的非均衡性发展。

整个陕北可以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先做总体的研究设计,根据属地的发展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的开发进程。这样做的结果,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性开发,还可以解决过度使用与需求不足的相互矛盾。

再次,统一进行旅游线路的总体设计。旅游线路的合理规划与科学设计,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保证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衔接性,避免陕北范围内同质资源的重复开发,减少重叠项目的建设,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实现区域范围内各个市、区(县)旅游资源的共享性与互利性。

2.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旅游产业的一体化设计是指在大陕北的概念下,整个陕北区域内共同实现经济大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统一化调整。

首先,一体化的产业规划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旅游资源的管理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行政区域特点。

陕北旅游产业的发展最佳的选择是确定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这与资源的管理权限与开发运用是相互联系的,整个陕北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陕北区域旅游大发展的关键环节。 其次,整合比较优势。

受地理与地质条件的限制,陕北的旅游资源具有比较相似的比较优势。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具有比较大的一致性。

因此,陕北区域内的延安市与榆林市应该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中充分体现区域合作的特色,创造性、探索性地进行区域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再次,构建规模化的产业组织。

合作共赢的开发战略必须与经济发展的共性相联系,以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为依据。确定两市协调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大陕北前提下旅游业的大发展,必须要在多元互赢的基础上重构旅游业的发展体系,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创造旅游精品。延安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浓厚,独具特色,有着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优势资源。

旅游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特色经济,浓厚的民族与区域特色文化应该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只有在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才最有可能创造出旅游精品。

(1)质量是旅游精品的基础。陕北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资源开发中质量的管理,而且必须按照旅游产品的属性,增加其质量的内涵。旅游精品的建设,只有借助质量内涵才能更具魅力、更具有生命力。

(2)技术是旅游精品的保障。产品的创新一要有资源的支撑;二要有技术的运用。

陕北旅游产品的形成主要是依靠现有的资源人文与自然资源。与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由于缺乏系统的新技术的利用,在挖掘、整理、研究、开发方面没有最充分地体现出资源的优势。

出现了比较常见的区域内旅游产品的雷同化趋势,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展示旅游精品的平台。

(3)文化是旅游精品的灵魂。陕北旅游资源丰富,游名胜瑰丽雄美,文化底蕴深厚,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使陕北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并且由这种垄断性成长成竞争优势,它是经过长期积淀的结果,很难被复制和移植,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依托条件,具有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

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它带给游客的印象也是深刻和持久的,能够再次激发旅游动机。 4.科学地组合和包装旅游产品。

成熟的旅游者不但需求旅游中的见闻,而且要求在旅游过程中获得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为一体的多重满足。陕北必须要紧紧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科学地组合优势资源,打造包装出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内涵丰富、产品优秀。

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包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旅游区形象的设计。陕北旅游区的形象设计是对形象要素进行分析、组合、优化的过程。

在进行陕北旅游区形象设计中必须要考虑三个原则:一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原则;二是旅游产品最大满足游客的原则;三是区域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最优的原则。三个方面是协调和统一的关系。

其次,重视旅游区形象的塑造。形象塑造的过程是将现实的形象与期望实现的形象进行关联性分析,制定对策,实现目标的具体过程。

从理论上分析,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地域所有旅游产品的抽象概括,是开拓客源和吸引游客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旅游形象,体现着一个区域旅游的总体声誉,是对区域旅游无形价值的提升,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再次,强调旅游新产品的开发。陕北目前旅游产品的开发,最大的障碍是观念的制约。

尤其是对于革命旧址的开发利用内容比较单一,仅仅是围绕革命旧址展示文物,缺乏新奇性与吸引力,游客看了一处就知道下一处是什么样子,没有新鲜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一次游”现象,难以形成回头客源市场。

创新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陕北旅游市场扩大的根本所在。 最后,变革管理机构。

陕北拥有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而且大多数属于文物,相当一部分还是列入国家重点保护行列的文物。对文物的管理机构多为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的经营性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系。

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陕北旅游资源管理必须形成一个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整体性的新体制,明确发展目标,系统化推进。

5.发挥区域特点,突出地方特色。陕北被评为民间乐鼓,民歌,剪纸和绘画等四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其中延安的五鼓——志丹扇鼓,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等享誉全国;民歌中的精品——信天游唱红了大江南北;剪纸艺术更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有极具观赏性、感染力的黄河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圣地——人文初祖黄帝陵中外驰名。

这些很具有陕北特色风味的特色旅游资源,把陕北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世界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况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不断成熟,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出游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追求自然,古朴,原生态的倾向非常明显。

所以,把陕北红色、绿色、黄色特色旅游资源相组合,以特色旅游为亮点,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就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6.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从业素质。

截至2005年陕北共有全国导游资格人员401人(其中延安327人,榆林74人),初步形成了一只比较规范化的专业人员队伍,在整个陕北的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仅榆林市旅游综合从业人员就达6万之众,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就业。

目前整体旅游人才仍比较匮乏,素质亟待提高,开掘与培训当地人才资源是现实的选择。 首先,加强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

陕北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长远规划,分类培训”。重点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素质的培训力度,在注重导游人员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其次,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培训体系分三层:首先,是管理人员培训。

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邀请生态学专家、旅游专家等来举办定期讲座、培训班。其次,是一般员工培训。

坚持就地转化原则,对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再次,是导游人员培训。

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服务队伍,树立环保观念,体现以身作则,在旅游中体现生态环保原则,对游客进行示范引导,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7.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便利地交通、配套地设施、优质地服务三个方面。 首先,改善旅游交通环境,提高游客可进入性、舒适性是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

陕北以榆林、延安为中心已经形成了民航交通点,开通了多条国内航线,在旅游旺季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应该是针对重要客源市场开辟小型仓机服务以增加空中的客流量;铁路方面,主要是提升铁路的运输速度,尽快改善列车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公路方面,加快完善路网布局,努力提高等级标准。

整个陕北已经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可以直接联系整个国内旅游市场,为陕北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陕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信息网络、通讯、旅游企业、接待场所、饮食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等方面。网络、通讯可以覆盖整个大陕北,通达世界各地;餐饮、娱乐设施发展迅速。

陕北现有旅行社52家(延安29家,榆林23家),星级饭店70家(延安46家,榆林24家),年接待能力接近9000万人次,配套设施有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应根据市场的要求,设立陕北旅游的标识系统,建设一批具有当地风味的大型快餐店,大型停车场和一定规模的星级宾馆,提高接待能力。

再次,倡导优质服务。主要是指旅游业中的服务设施硬件与服务过程的软件两个方面。

其中,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2005年仅延安市就对275名新报名导游人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全年累计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达500多人次,目前全市饭店行业的从业人员80%以上都坚持持证上岗,旅行社导游人员100%持证上岗,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90%以上持有国家或省级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为优质服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8.确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首先,树立资源节约型发展观念。

旅游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苛刻,构成了陕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突出特点。陕北的旅游资源储量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趋势,因此,客观上要求陕北区域旅游经济要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其次,确定环保型、生态型发展途径。陕北属于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许多河流的浑浊,含沙量大都与本地区的水土流失有关。

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陕北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全国气候和环境都形成了明显影响。加之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制约了陕北经济质量的提高。

因此,走一条环保、生态、绿色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再次,发挥特色旅游经济的联动效益。

根据陕北地区具体资源、环境条件,应该以旅游经济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继续培育其产业带动能力,发挥联动效应。构建符合陕北特色旅游资源的特色经济,可以形成相对的竞争优势,通过综合性、联动效益的发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正因如此,特色旅游经济可以培养成陕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并作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一方面,旅游经济发展可以快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可以变革观念,提高当地居民素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在快速脱贫致富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获得生态效益。 最后,体现和谐发展的本质。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领域之间的协调度较低,发展度有限,陕北干旱的环境导致的人口承载能力低、区域生产能力不平衡会影响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对区域资源进行严格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对宏观经济进行优化布局,对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换代。

力求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经济质量与环境质量同时改善的长远目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