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1)论文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1)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6 03:48:38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1)论文
时间:2023-01-26 03:48:38     小编:

摘 要:重庆存在显著的高于全国水平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重庆经济发展,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展过程呈二元性,行政体制调整、工业扩张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加剧了二元性。加快二元经济的转换,应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论文关键词:重庆经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1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及二元特征 从历史上看,解放前重庆市的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发展,解放后一方面在“三线”建设时期,由于行政因素移植了大批工业,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国家工业基地的基础,机械、化工、冶金、食品和纺织工业实力较强,交通机械、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常规兵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重庆市地缘辽阔,广大的丘陵山区存在大量的传统农业经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重庆直辖后,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典型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特征日显突出。

 1.1 传统农业比重较大且发展滞后

(1)在产值结构方面,重庆市传统农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大,且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为36.8%,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1995年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为25.9%,仍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下降较慢,始终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其相对规模应缩小、产值比重应下降。1997年,重庆直辖后,农业产值比重才较快与全国水平接近,2001年时只高出全国1.47个百分点,但自身比重仍高达15.23%,2011年占GDP的比重为16.2%。

(2)从就业结构来看,农业就业劳动力转移缓慢、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重庆市就业人员在农业部门的占77.1%,比全国高6.6个百分点,1997年占57.2%,比全国高7.3个百分点,2000年占53.4%,仍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

这表明改革二十年后,重庆市仍有一半的就业人员在农业部门,经济的二元性相当突出。从1978年到1997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为年均1.5%,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转移速度为年均1.7%,直辖后重庆市虽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1997年到2000年,重庆市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3.8个百分点,转移速度为年均2.3%,但是农业劳动人员比重仍很高。

 1.2 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 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有扩大趋势。从改革开放到今天,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因此,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相对全国来说要大些。

1985年重庆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2.51∶1,1999年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为3.21∶1,2001年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为3.41∶1,2011年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3.64∶1。 从重庆市城乡恩格尔系数来看,由于重庆市城乡收入水平的极度不平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总支出中用于食物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份额就比较大,而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相对较小,恩格尔系数较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总支出中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相对较大,用于食物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份额就比较小,恩格尔系数较低。

 1.3 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差距大 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当二者差异较大时表明存在严重二元结构。 改革二十年,重庆市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这个过程有起伏。

20世纪80年代,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非常大,进入90年代后,96年到97年有缩小趋势,98年、99年又有扩大趋势,2011年时又缩小,这说明重庆市二元结构转换很不稳定。  2 二元经济结构对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 2.1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不利于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总规模的绝对扩张,而且依赖于产业结构向发达国家类型的接近,即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刘易斯认为传统农业一般来讲成本高、效益低,当它不能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改造、不能与工业的发展同步时,就会制约现代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2.2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重庆市经济发展受到需求约束的制约 农业不仅给工业提供农产品、原材料、剩余劳动力,而且广大的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在农民收入不能有效提高时,这种潜在的消费市场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从而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利于政府“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的实施。

 当农业不能有一个显著的发展时,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有效的增加,没有相应的购买力,工业品的生产会缩小。另一方面为工业部门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成本将会增大,将会增大工业部门的工资,减低工业部门的利润,不利于工业部门的扩张。

 2.3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不利于重庆市小康目标的实现 重庆市2001年人均GDP仅为56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4%,整体上还没有达到人均GDP800美元的小康水平,2011年全市人均GDP达到9608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但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35元,这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重庆市传统农业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

党中央所提的小康社会目标是一个均衡发展,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逐步缩小的社会,重庆市如果不尽快设法转换现有的二元结构,不仅自身的小康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会影响全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 3 重庆市经济结构转换中的问题及原因 3.1 经济结构发展过程呈二元性 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自身依次顺应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演化过程。

 重庆市在建国后行政力量的作用下,在本地区尚无充分准备、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情况下移植大机器工业,开始的工业化历程。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另一方面是重工业、先进技术产业,而缺乏处于中间演化阶段的加工业和轻工业。

因此经济结构必然呈现二元结构,表现出城市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不强。 3.2 两次历史性重大行政体制调整加重经济结构二元性 1983年,中央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时,将原永川地区的8个农业县并入重庆市。

1982年重庆市农村人口为417.23万人,比重为64.07%,1983年为1075.57万人,比重增加到77.95%。1996年重庆市农村人口比重为72.86%,全国农村人口比重为70.63%,1997年重庆市直辖,农村人口比重为80.91%,而全国为70.08%,比全国高出10.83个百分点。

因此,重庆市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很大。1997年调整时还带来贫困人口达到366万。

1996年(直辖前)原重庆市人均GDP为564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1.3%,但1997年计入新划区县后,人均GDP为3913元,仅为全国人均数的70.2%。 3.3 企业效益差影响现代工业扩张 现代工业部门增长的速度是由现代工业部门投资率和资本积累率所决定,资本积累来自利润的再投资。

 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浪潮,重庆市工业企业资本积累的渠道也由过去单一依靠国家转向依靠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积累相结合。重庆市的工业企业从资金利税率来看1997年仅为3.46%,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6.92%,从亏损面来看1997年重庆市企业亏损面为57.5%,2011年9月末全市企业亏损面有所下降,仍高达30.5%。

这些数据表明重庆市工业企业的赢利能力差,相应其自身积累能力就弱。其主要原因是重庆市的大规模型工业企业较少,竞争力不强,到2011年销售额上100亿元的仅长安集团一家,行业内普遍存在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老化的现象。

 3.4 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剧了经济的二元性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巨大困难。首先,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业积累能力弱。

目前重庆市一些边远农村使用原始耕作方法,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农产品产量低下,大量劳动力无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其次,适宜于农村人员就业的非农产业发展差。

农村中的非农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型企业求职过程的暂时栖息之地,如乡镇企业,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转移的纽带,但重庆市的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分割自成体系,同构现象严重,没能与城市工业形成协作整体,在分布上过于分散,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的聚集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使得重庆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无法释放。再次,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国家政策虽然允许农民进城打工,但实际上现代工业许多领域对农民劳动力就业存在歧视,并加以贬斥和否定。最后,农村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下也影响了劳动力的自由转移。

从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重庆市农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占3%。当劳动力素质低下时,不易掌握现代化的生产要素,也不易与现代化工业相融合。

 4 转换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考 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即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缩小,直到传统部门也现代化,这种转换应从两方面的含义进行思考:一是现代部门的发展,二是传统部门的提升,二者相互作用协调一致。 4.1 实施政府干预,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起步是以农业的一定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所以在这一阶段,工业对农业的依赖关系很强。

但随着工业部门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加大,工业对农业的依存关系有渐趋减弱的态势。相反,农业对工业的依存关系却随着农业的发展渐趋增强。

现代农业是一个开放的国民经济子系统,它对工业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它要求工业为它提供资金、技术及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工业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部门,也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主要供给者。

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尽快实现二元结构的转换。 要加快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仅靠市场机制是行不通的,政府干预必不可少。

针对重庆市工业的现状要使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首先要加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庆地区投资环境,促进重庆市与外部的经济、技术合作。其次,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重庆市政府要多方面鼓励国有企业经营者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完善亏损企业退出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再次,建立高技术产业专项基金。

重庆市工业的振兴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形成支柱产业更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快、传统产业优势更突出的产业新格局。最后,适度发展轻工业。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轻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轻工业一般来说投入资金少,技术要求不是很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政府可以引导资金适当发展一些轻工业,轻工业的发展既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可以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

 4.2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就业主要是乡镇企业,但是乡镇企业本身规模和容量有限,特别是近年重庆市 的乡镇企业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因此,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提出新的思路。如在乡镇企业自身的布局上,破除“离土不离乡”的束缚;在产业选择上,应注重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紧密结合;在结构上,应避免盲目追随城市低水平上的同构;在全市整体产业布局上,城市企业与农村企业应利用互补性建立不同层次分工合作关系,一些产业重点项目在符合市场经济及项目布局条件下,能布局在农村的则布局在农村,应摒弃城市偏好倾向。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除了乡镇企业外还要另找出路。其一是发展旅游业。

重庆市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旅游业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依托山区自身地理 优势、历史古迹、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绿色食品和古朴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经济。

其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庆市农产品加工有巨大发展潜力,根据统计资料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仅占农产品总值的28%,低于全国31%的平均水平。

 4.3 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 目前农业经济的落后主要就因为农村教育很落后,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差。在长期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环境中,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被撤出生产过程后,剩下的劳动者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难以改变,会使得剩下的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不会因剩余劳动的撤出而提高,这就需要对剩下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教育,给予创新和激励,使之掌握现代化的生产要素。

当农民素质提高后就知道有效使用新的农业要素,就知道如何根据市场的要求去调整种植结构,知道如何去发展高产优质农业等。从农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也必须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对这一部分人员同样需要进行职业培训,才能缩短与现代工业部门相融合的过程,尽快适应现代工业部门的要求。

 4.4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大农村和大城市并存的区域,发展小城镇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一个重要渠道。贴近农村和农民的小城镇是沟通城乡的重要桥梁,具有可以兼顾二、三产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充分利用民间投资等优势,有利于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

这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构建比较完备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通信网络体系,通过小城镇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缩小城乡差别。因此必须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增强对小城镇建设的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政府应推出适当的政策正确引导民间社会资本对小城镇建设投资。

发展小城镇,还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6). [3]谢百

三.中国当代经济政策及其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