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临汾城市形象(1)论文

论临汾城市形象(1)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23:14:17
论临汾城市形象(1)论文
时间:2023-08-06 23:14:17     小编: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临汾市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强调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环境污染对临汾城市形象损害的严重性,通过分析污染的原因以及污染治理收效甚微的原因,结合政府规划探讨提升临汾城市形象的对策及具体措施,从而为我国重污染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临汾 城市形象 环境污染 中国城市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强调改善基础设施和追求粗放型的城市化到关注城市形象和创建一流的人居环境。

今天的城市竞争再也不仅仅是规模的竞争、经济的竞争,而更表现出城市文化、城市品位和城市生活质量的竞争,实质也就是城市形象的竞争。 在经过了“把马路让出来、把路灯亮起来、把绿化搞起来、把交通管起来、把高楼大厦建起来”的城市复制阶段后,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城市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为目标,通过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产品、城市形象传播等途径凸现城市的优势,塑造出有文化、有品位、有魅力的城市形象。

一、临汾市形象概况 称为华夏第一都的尧都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有着丰富的煤、铁资源,中部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是山西小麦、棉花的主要产区之一。临汾市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

临汾市最早出名缘于五千年前古帝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尧王让贤让位于舜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后来,临汾出名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建了一座“花果城”,每到春、夏、秋三季,市内百花齐放,鲜果飘香;更是因为每年十个亿的经济增长速度,山西排名第二的GDP产值。

再后来,临汾因为修建“天安门”、“天坛”等出名。如今,临汾出名是因为它是全国污染之首。

自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开始进行全国113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排名以来,临汾市已经连续三年(2003-2005)居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首,从此戴上了全国空气质量污染最重的“黑帽”。2006年10月18日,总部位于纽约的国际环境机构布莱克史密斯研究所(Blacksmith Institute,又译做铁匠研究所)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2006年世界10大污染地区,临汾作为中国唯一的高污染城市代表进入榜单。

美国有关机构将临汾说成“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香港媒体把临汾称为“中国污染之都”。这些机构和媒体将临汾市作为环境污染典型,污染已经成为临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问题,成为制约临汾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社会各界最关注的敏感问题。

不解决污染问题,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二、影响临汾形象的障碍因素

1、特殊的地理位置 临汾的地形是整个条状的海拔200多米的盆地,处于太行、吕梁等山的环绕之中,环保工作先天不足。盆地的静风率达48%,盆地不利于空气流通,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出去。

特别是每年进入11月份以后,临汾盆地极易形成逆温层,即城市上空温度比地面的温度还高,临汾市区就像罩在一个热锅下,大气污染物产多少就聚集多少,5级天气主要就产生于这几个月。因此有了“临汾的蓝天靠风刮”的说法。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临汾市从以前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0多万的小临汾,到今天面积33万平方公里、固定人口37万多的大临汾,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汽车流量的增多,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

3、产业结构不合理 说到临汾污染的“主力军”,还是临汾市区内的、周边县城的大大小小、鳞次栉比的工业企业。临汾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产业结构。

占到该市工业总量70%的三大支柱产业是煤、焦、铁,三大产业如此兴盛又缘于这个地区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和年代久远的挖煤、炼焦、炼铁传统。

4、工业布局不合理 由于布局失当,审批把关不严等因素,部分企业分布在河流、干道、城镇甚至水源地附近。例如焦化企业最集中的河西工业园,居然位于临汾市区冬季风上风位置,一刮风,焦化厂排出的废气就往市区灌。

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有9家重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对城镇区域大气和汾河水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5、垃圾处理技术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剧了环境恶化。市区集中供热率仅有40%,近200台手烧锅炉和茶炉大多没有任何消烟除尘设施。

汾河沿岸的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汾河,加剧了汾河水质恶化。由于污水处理一度仅每吨0.2元,市区唯一的一家污水处理厂收不抵支,建成后数年处于“半瘫”状态,直到2006年物价部门调整污水处理价格后才开始正常运转。

至今,临汾全市也没有一家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也未作过垃圾分类处理,就地露天焚烧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环保部门也只是进行简单的拉运、倾倒、填埋处理。

6、环境监管力量薄弱,执法手段单一 监管力量薄弱也是环保治理不到位的原因之一。环保现场执法主要是监察大队,目前临汾市环保监察大队实际工作人数只有30多人,分为5个组,每组分片负责3-4个县市。

由于人手有限,只能对群众举报的情况进行检查。在临汾,60%的县市级环保监察大队没有车辆,有的监察队甚至被迫向企业借车用。

由于监察力量薄弱,一些违法、违规生产极易死灰复燃。在一些偏远的山里,只要市场一好,不法分子修修炉子,运两车矿石来,就又可以开始生产。

执法手段单一也抑制了环保执法的力度。目前环保执法只有行政处罚一种手段,而且罚款限额极其有限。

对于严重违规企业,最硬的手段只是建议政府关停,而对于投资过大的项目,政府关停难度也大。

7、企业守法成本太高 工业企业是临汾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而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却不高。环保部门监测资料显示,不少企业仅有生产设施而无任何环保设施或有环保设施不运转,大部分焦化企业缺少必要的污染防治和能源综合利用设施,大部分火电企业未配套脱硫设施,部分地方违法建设项目屡禁不止。

分析企业环保设施不到位的原因,临汾市环保局的几位负责人都提到“守法成本太高,违法成本太低”的问题,这在项目建设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对于不做环评就建设生产的违规企业,环保部门只能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最高处罚限额20万。对于一个投资六七千万的项目来说,20万的处罚毫无震慑力。

另外,安装环保设施花费很大。一个年产60万吨的焦化企业,水、气全套环保设施配置齐全需要近4000万元。

有的企业为了应付检查,装一个一两百万元的环保设施,实际上根本起不了作用;有的企业安装了配套设施,但为了节省运行成本,白天用晚上不用,环保效果大打折扣。

三、城市环境污染的危害

1、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临汾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 近年来,临汾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客观地分析,其还是倚重于煤焦铁等能源原材料传统产业。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在给城市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污染,成为制约临汾科学发展的最大难题。

在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市领导及全体市民深切地体会到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许多有意在临汾投资的外商、外地企业,在考察临汾大气状况后悄然离去,把资金和项目投向其他地方。

国内外许多食品、药品、电子、信息和服务业等产业,不愿意来临汾安家落户,特别是2006年举行的上海、香港、长沙三次经贸项目洽谈会,临汾签约的项目居全省之首,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落实的项目却不及其他一些地市。许多全国性的经贸活动、文体活动原本定在临汾举行,而由于主办方考虑到临汾的环境而改弦易辙,先进的生产要素难以在临汾聚集。

同时,临汾不少企业家把资金投向环境好的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北京、太原等地。可以说,临汾相当多的经济社会活动都因环境污染问题而搁浅,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临汾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

2、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临汾对外开放形象的突出问题 临汾的环境污染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当大的关注度。在临汾举办了四次行业发展论坛,外地专家学者议论最多的也是环境污染问题,指出临汾的软肋就是环境。

因为环境问题,许多优秀人才远走他乡;临汾市无法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管理;临汾市的名优产品走不出去;临汾市的优质旅游资源没人来旅游观光,即使有人前来观光,回去之后也是“反宣传”。环境污染已经与临汾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临汾对外开放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悬在全市各级政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环境污染已成为危及临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临汾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享受优美环境成为强烈愿望。但是,临汾的天是灰的、水是黑的、街是脏的、空气是污浊的,群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享受不到发展带来的成果,而且终日有压抑感。

生态的严重破坏使少数丧失环境道德的暴发户成为“生态移民”,而广大老百姓却成为“生态难民”,这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共进。在临汾市几个工业发展较快的大县,县城环境污染要比市区严重的多,洪洞县城2006年二级以上天数只有17天,霍州只有25天,襄汾的环境综合指数达到8左右。

局部区域空气中苯并芘最高值超标4.7倍。全市每平方公里平均承受约5吨二氧化硫排放,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

全市92.7%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61.5%的河流失去使用功能,5个县的饮用水质量不达标准。由于地表水污染,全市河水灌溉农田区域约100多万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减产,5000多亩农田绝收。

固体废弃物对土壤和水体的危害也在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1320万吨,煤矸石每年新增堆积500万吨,占地900公顷。1998至2002年间全市肺癌患者人数是上世纪

十、

十、八十年代的总和,每年鼻炎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增加了4.2倍。环境污染对群众的危害触目惊心. 中国文化界有一种共识:中国历史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

而山西的历史文化又在临汾集中沉淀。从“天下第一都”到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曾经的“绿色明珠”、“花果城”,如今的污染之首;曾经的“聚宝盆”,如今的“聚污盆”,临汾的蜕变令人惊愕。

四、治理措施

1、科学规划 《临汾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大纲》对临汾市目前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在充分考虑临汾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及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清晰定位了临汾市发展成为“既适宜发展创新又适宜生活旅游的生态工业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准确提出了规划总体目标和“两个五年计划”、“三个三年阶段”的分阶段目标。

(1)规划大纲的目的。第一,通过了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产业,加快以煤、焦、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

第二,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转移目前建城区高密度的人口和工业,完成城市空间拓展和重点污染规划,致力于改变布局散乱的现状,促进城区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第三,以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确定合理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彻底改变资源和环境“超载”的现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临汾市的生态环境。

第四,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系统的生态和环境功能调空措施,改变功能失调的现状,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第五,整合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系统规划,从系统角度研究目前临汾市三大系统出现的不平衡问题,针对资源型、产业单一型、污染严重型城市提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法,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示范。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力促工业布局合理,加快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创新,努力推进临汾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建设。

2、具体推进“蓝天碧水工程” 为了还临汾市民一片蓝天,市政府出台了推进“蓝天碧水工程”的决定。临汾市投资了十几亿元,将整治重点放在了加快集中供热工期进度、拔烟囱工程、推进燃料清洁化、加大汽车尾气治理及市区污染企业搬迁或取缔等方面。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发展经济,更要“青山绿水”保护环境,在环境问题上知耻后勇、奋起直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好环境污染治理的翻身战。 【参考文献】 李天太在全市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Z].2007-1-17. 临汾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规划[Z].2007. 临汾市政府门户网站. 李天太在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Z].2007-5-18. 李新海: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品位——以湘潭市城市形象塑造为例[J].中外建筑,2006

(2). 梁海明:浅析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环境,2005

(21). 周泽宾:对郑州市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几点看法[J].山西建筑,2004

(16). 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朱德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