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0 00:02:53
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3-03-20 00:02:53     小编:侯艳芳

1引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调整、缩减专业时,在原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的基础上,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数学类专业。2003年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规定了该专业的教学规范。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就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要素以及课程设置与建设、培养模式改革等方而,从理论上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多方位思考,探讨了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实践与探索,为其他院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推动了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012年,教育部在总结十余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等进行了新的阐释,规定了该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提供了三个层次意义上的核心课程示例规范课程设置.强调了学术与科技活动、课程设计与实验是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部分。这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审视和分析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地方高校本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从分析新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要求出发,结合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和方法,以供同行参考,希望对地方院校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所裨益。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

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明确指出,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运筹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及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及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并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及创新能力,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该目录不仅阐明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相应的能力要求,同时还通过规定核心知识领域、核心课程模块示例及必须的实践教学环节,对课程设置进行规范,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了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学习研究内容主要是能支撑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运筹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以及信息科学、计算数学或运筹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

(2)强调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对信息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或运筹控制技术这三个领域的应用性,淡化了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交叉的数学抽象性。

(3)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知识更新与技术跟踪的能力。

(4)指出了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在相关领域多途径、多岗位就业和工作的能力。

(5)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恰当确定核心课程模块,科学选择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的辅助课程。

3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通常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此意义上.地方本科院校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准确分析本地区人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明确本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定位,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而协调发展、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目的,科学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行下而基本原则:

(1)开放式构建的原则。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校企、校政联合,加强调查研究,明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吸纳用人单位、业界人士和毕业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共同设计课程及其内容、共同培养培训师资,构建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要求。

(2)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原则。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状况,研究本校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素,从学生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包括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就业指导、科技创新等内容的多元化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3)遵循专业规范的原则。课程体系构建要处理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符合国家专业教学规范的关系。一方而,课程设置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本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另一方而,要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国家有关本专业的规范和要求,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目的,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导向,构建能促进教师实力增长和学生能力提高的课程体系。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按照夯实基础、注重应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数学理论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依托,处理好数学基础、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科学计算方法、实践应用问题等课程的关系。一是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性,使本专业各年级学生获得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稳定性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二是要注重学生专业发展的切入问题,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能使学生适应更高层次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专业拓展课程,比如可强化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值计算、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等课程的深入研讨,为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继续提高深造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及其内容的构建应多形式化和多途径化,既要多方拓展合作空间,加强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又要搭建如数学建模竞赛等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平台,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增长点。

4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地方高校应按照新要求、结合新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适用方向,遵行教学原则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选择适合的核心课程模块,从数学基础课程、信息与计算机课程、应用类课程、综合训练环节、实践创新平台、专业能力拓展课群等方而,设计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

(1)数学基础课程体系:根据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运筹控制技术对数学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以够用、适用、可用为度,构建数学基础类课程体系。应防止片面强调数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按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设置数学类课程的倾向,可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方法、运筹与优化、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等课程。

(2)信息与计算机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的适用方向,确定应用领域,建立能支持后续应用课程的信息与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可包括:信息论基础、信息与编码概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操作系统与Unix、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

(3)应用类课程体系:在仔细分析地方产业结构、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可从运筹与控制、经济应用、统计预测、计算机软件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学教育等方而考虑。

(4)综合训练环节:根据学生应达到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多岗位就业能力要求,构建综合训练教学环节。除常规的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外,可考虑设置计算实训和文献阅读课程。计算实训通过研究各类问题在计算机上求解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综合利用,使学生获得模型建立、算法设计、编程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等方而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文献阅读可在学生已获得数学、信息、计算机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安排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文献,完成1-2次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综述或专题报告和1-2篇课程小论文,使学生初步获得一定的文献检索、发现问题、综合分析、科学研究能力。

(5)实践创新平台:可根据本专业实验室开放条件,开展由教师指导、学生申请并独立完成的学生实验创新项目研究等学术与科技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服务外包大赛等学科竞赛;以选修形式开展计算机软件水平、会计师资格等相关职业资质培训认证考试。

(6)专业能力拓展课程:设置能帮助学生参加有关研究生考试和拓展专业能力、开展科学研究的选修课程,诸如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数据结构与算法,泛函分析、拓扑学、矩阵理论、计算复杂性等课程。

最后,可按照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应用)课、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等适合于本校的方式设计课程的结构体系。

5结束语

以上我们在分析新的专业培养要求及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构建课程体系应遵行的原则与思路方法。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做到稳定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课程体系构建后,如何把握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是本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