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议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文学的发展

浅议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文学的发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8 01:30:08
浅议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文学的发展
时间:2022-12-08 01:30:08     小编:

浅议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文学的发展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我们承认艺术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但艺术作品却仍需载体的固化和传播。文学也需要媒介为其固化和传播。文学作品创作出来后,并非马上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要经过种种环节,如出版或报纸杂志的发行等,才能最终到达读者面前。这中间的环节就是艺术生产过程中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能绕过这个环节,因此传播媒介就会对文学作品甚至文学创作的过程产生作用。

传播学怪杰——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在20世纪中期就注意到了媒介与现代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其子埃里克·麦克卢汉也曾说:“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当然,我们应该意识到,媒介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不具决定性,但却不可否认,它会影响到文化的符号性、象征性和人的心理。从口头文学到电子媒介文学,从纯文学到商业文学,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媒介技术影响文学发展的印迹。那么我们眼下正在经历的这场网络技术革命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文学形式呢?

无论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还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亦或是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虽然描述不同,但却都是在预言: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的社会、信息的社会。无论是美国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还是我国的“三金”工程也昭示着一个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来临。

网络文学的本义是指“首发于网络的原创性文学。”因为传播媒介的不同,与正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学或者说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特色鲜明。

第一, 写作者的非专业化,非精英化。传统文学的写作者是社会上的文学爱好者,师出名门也好,大赛历练也罢,他们大都受过一定程度的专业训练,无论是以作协为核心还是以文学期刊为核心,他们的创作都在这个传统的体制内进行。因此,我们一般把传统文学的这些职业写作者称为“作家”,他们与职业的文字编辑一道构成了传统文学的传播者。而网络文学的准入门槛却很低,是全民书写。学生在写,公务员在写,保安在写,农民工在写,各行各业都在写。中国作协在2009年曾进行了一个调研,了解当下非作协会员的数量,调研结果显示,非会员数量最多的省份达到十几万人,其中广东省网络作家就有16万人。 著名作家蒋子龙将这种新的文学态势概括为“文学无门”,并总结“网络文学写作者是最雄壮、最混杂、最生气勃勃、也最泥沙俱下的一支写作队伍”。与“作家”的称呼不同,我们更习惯于称这支队伍为“网络写手”。

第二, 传播内容多元化,文体模糊化。传统文学传播媒介代表——《人民文学》的栏目设置为: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非虚构、新浪潮、诗歌、散文、信息。网络文学传播媒介代表——起点的栏目设置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青春、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科幻、灵异、同人、图文、文学、女生。稍作对比,我们发现前者体现了传统文学的文类界限,后者则将这种

界限模糊。不仅如此,那名目繁多的栏目名称,就体现着网络文学作品题材的多元化、具体化和世俗化。有人把传统文学称为“纸介书写的精英阅读”。这个“精”的含义之一就是精英立场。经过作家的精心构思,专业编辑的严格把关,专业媒体的适时发布,传统文学作品都或显或隐地反映着一定的价值观念,拥有精英立场,希望对社会文化产生积极影响。在相对固定的文学体裁中,体现着自己对生命对国家对社会的思考。而网络文学则 包罗万象,天马行空,似乎一切都能成为笔下的内容,无关什么内涵、思想、立场,甚至连文类界限都被模糊。难怪蒋子龙说“它(网络文学)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字的狂欢……我读过这么多网络文学作品,有的能够理解,有的百思不得其解。网络文学的创作就是那么完全地撒着欢地进行着。”

第三,传播媒介是虚化的互联网络。文字是两类文学形式共同的符号载体,但不同的是,除了文字,图也是网络文学的符号载体。而传统文学依赖的纸、笔等媒介在网络文学中被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和键盘、鼠标所代替。印刷环节更是因“发送”按键而省略。在网络文学的传播活动中,沟通传者和受者的桥梁是虚化的互联网络,而非客观存在的印刷书。

第四,受者泛化。因为传统文学的呈现方式一般都是文学刊物或者书籍,都需要市场销售来实现传播。那么传统文学的受者就是社会上的文学爱好者。他们大多通过自掏腰包的方式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而网络文学的受者只需在相关互联网站搜索点击,便也实现对文学的欣赏,也许你不是文学爱好者,只是不经意或是被某个标题所吸引就成了某网络文学作品的受者,因此这个读者群体更庞杂,与传统文学的读者相比流动性及阅读的随机性也更大。

第五,传播效果立竿见影。考察两种文学的传播效果,传统文学以发行量为衡量指标,网络文学则以点击量为衡量指标。2007年网络小说《赵赶驴奇遇记》在网络贴出后,读者回复如潮,首次创造的一亿次的点击率。同年描写盗墓经历的《鬼吹灯》也拿下上千万的点击率。畅销书的定义源自美国,一般认为周销量在4万册以上为畅销书,在我国月销量在1.5万册以上定义为畅销书。暂且不论畅销的是否属文学作品,仅数字之间的差异就令传统文学望尘莫及。网络文学的传播效果,除了体现在点击率这一量的层面,还体现在反馈、互动这个质的层面。因为网络的即时性,受者可以通过发表评论跟帖的方式将反馈信息及时回流至传者,传者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跟帖的情况对作品进行调整,与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线性化缺点相比,网络文学传播中反馈及时,传受互动性很强。

网络文学的特点是显性的,这特点形成背后的隐形因素,可在麦氏的理论中寻得蛛丝马迹。沿循前三次传媒革命的分析路径,网络时代的今天,键盘、鼠标以及诸如拼音、五笔、王码、微软等书写软件改变了传统的书写方式。毋庸置疑,文化的巨变已迫在眉睫。因为媒介的意义不仅是书写方式的改变,更标志着创作观念的变化和主体能力的新飞跃。

今天的写作从最初的资料积累、构思动笔,到最后的出版发行,这整个的传播过程都因为网络技术而简单化,巴斯“双重行动模式”的把关理论在互联网时代行不通了,因为互联网已经取消了传播过程中信息加工者这一把关角色。少了这许多关卡,网络上有生活宽裕的白领阶层,他们的写作都是心情之作,借虚拟的网名随意释放自己的心情,风花雪月的文章随处可见,网恋作品层出不穷,小资情调尤为突出。还有一些懂网络技术的中学生、大学生,他们有文学常识,有文学爱好,有激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喜欢通俗易懂的文学和快餐式的表达方式。于是,网络文学写作就祛精英而非专业化了。全民写作的题材五花八门和体裁不循规蹈矩,读者则利用网络技术即时跟帖,进行讨论,这些跟帖也会成为写手更新作品时的依据,在这种传受互动中,读者参与写作的感知让他们更钟情于此,从而缔造了动辄过百万的点击率……网络技术就像被推倒的那张多米诺骨牌,随之的倾倒就是连锁反应,势不可挡。

似乎“一切都在证明,传播媒介不仅是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它还决定了文化的类型、风格以及作用于社会现实的方式和范围。”“结绳记事不可能产生微积分,长篇小说不会铭写于甲骨或者竹简之上。”所以,“媒介即讯息”,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的改变,它更会改变我们的文学类型、风格和社会、文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