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变迁研究

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变迁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7 02:17:01
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变迁研究
时间:2022-11-27 02:17:01     小编:黄辰

1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国际资本的流动日益频繁,各国间经济交流愈发紧密,毋庸置疑,世界经济一体化势在必行,世界经济形势也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标志着我国会计体系发展的成熟度,也决定着我国市场经济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在完善会计准则的探索这条道路上,我国也应该积极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的会计理念、技术,寻找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相关会计准则、制度,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2006年,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组成,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现今的交易和事项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规范,也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趋同。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提供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意义重大,其主要影响分为以下方面:

(1)更加强调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新准则中的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条就是可靠性,新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失去了这一特征,会计信息的价值将无从谈起。

(2)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资本交易成本。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接轨。事实上,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差过多将会对我国对外融资等一系列交易事项造成障碍,也不利于我国对外的招商引资,现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则更好地为我国对外交易事项降低了资本的交易成本。

2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变迁

2.1国外会计准则变更的历史沿革

2.1.1国际会计准则变迁

(1)主体准则制定阶段(19731989 年)。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国际会计协调的需求明显增加,这一阶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兼顾各国会计法规、经济环境和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差异,认可各国对主要会计问题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准则几乎包容了各国会计实务在许多会计问题上的多种备选方案中可进行的选择。

(2)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比性阶段(19891995年)。由于对某一会计事项采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实施了会计准则可比性计划,旨在减少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比性。该计划的启动以1989年的E32财务报表可比性/改进项目的公布为标志。该项目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2 号存货》等十个准则。1995年修订后的十个准则生效,标志着可比性计划圆满完成。

(3)制定核心准则阶段(19952000年)。1995年7月,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达成协议,如果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能够完成IOSCO提出的核心准则(五大类40个项目),IOSCO将批准这套核心准则,并推荐跨国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使用。1997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了常设的准则解释委员会,不时地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可能产生歧义的方面进行解释。1998年12月,随着《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通过,制定核心准则的计划宣告完成,1999年IOSCO开始了对核心准则的审核,2000年5月17日IOSCO通过了全部40个核心准则项目,批准跨国证券发行和上市的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此举是全球财务报告协调化的一个里程碑。

(4)核心准则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核心准则计划完成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日益深远,核心准则也开始被各国所采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作用与地位,使核心准则尽快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重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1年重组后的IASB一方面负责对以前发布的IAS进行修订,涉及《改进国际会计准则》项目下的13项准则及《IAS32金融工具:列报与披露》、《IAS36资产减值》、《IAS38无形资产》和《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多项国际会计准则,目标在于改进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确保一个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稳定平台。另一方面,IASB还将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构建国际准则协调平台的另一重要工作,先后发布了六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包括企业合并、保险合同、采掘业等方面的准则。由此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得到巨大的提高,并且形成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稳定平台。

2.1.2美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史回顾

20世纪70年代,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资本市场,美国认为FASB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好的会计标准。SEC也持同样的观点,要求所有到美国证券市场上市融资的外国公司都必须按照USGAAP,而非IAS/IFRS编制财务报告。难以忍受的附加成本使得许多非美国公司不得不放弃在美国资本市场寻求机会。

1988年,FASB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了当时的IASC理事会。1991年,FASB发表了一份开展国际活动的战略计划,首次正式提出在美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之间取得更大可比性的目标,并明确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从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支持IASC及其准则的,但事实上美国一直致力于制定自己的准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是消极的。

安然事件的发生促使美国与IASB及其准则的协调进入了主动积极协调的阶段。美国必须借助IASB以及IAS/IFRS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来改进其GAAP的缺陷,恢复公众投资者的信心。

2002年10月,FASB和IASB发布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承诺共同制定适用于国内公司和跨国公司财务报告的高质量、可比的会计准则。2004年11月22日,FASB与IASB联合成立了一个国际业绩工作组,以便帮助双方完成业绩报告准则的合作项目,提高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在评价企业财务业绩方面的有用性。2006年2月27日,FASB与IASB发布了一项谅解备忘录,重申了双方制定高质量全球资本市场通用会计准则的目标。

2.1.3全球化背景下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变迁

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趋同的主流环境下,下述国家的选择和准则变迁路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日本从善入流,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于日本发展国际性资本市场非常重要,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频繁会晤,积极推动准则趋同,消除差异;澳大利亚是准则趋同中的急脾气,虽然曾致力于设计其自身的准则体系,也有自己制定一套国际通用准则的雄心,但在听说欧盟决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消息后,也很快决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且走得更远。

尽管这些国际的会计准则协调和趋同路径不同,但也具有一定的共性:①最根本的一点是,会计准则变迁国家利益至上;②会计准则变迁具有强制性;③会计准则变迁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

2.2中国具体会计准则变更的历史沿革

2.2.1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前)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一阶段首先恢复了十年动乱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并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这一阶段的会计准则变迁是以苏式会计为模板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触及计划经济模式的会计制度,但已经为后续的会计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2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至20世纪末)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对我国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以计划经济模式为特征的会计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1992年11月《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迁。在此基础上,财政部1993年7月1日又组织实施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了原有的40多个行业会计准则。此后为真正实行会计准则,财政部会计司相继出台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一阶段会计准则变迁一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模式,在诸多方面借鉴了国际惯例,对会计准则进行全面改革,开创了国内企业实行适合商品经济会计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通过这一阶段的会计改革,在保留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采纳国际会计惯例,形成制度与准则并存的格局,会计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迁,同时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根本转变,完成了从由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初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

2.2.3会计准则的全面发展阶段(19992005年)

这一时期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期间还经历了我国加入WTO这一历史性事件。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会计准则的修订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适应了我国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迎合了这一阶段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会计准则在全面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2.2.4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阶段(2006年至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迫切要求建立满足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会计准则体系,提升会计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财政部于2006年在原17项会计准则修订的基础上,制定了20余项新准则,建立起由l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至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架及其主要内容已基本确定,在框架结构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这一阶段会计准则变迁的特点是,以国际化方向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从形式上实现与国际趋同,在趋同中既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又考虑我国客观环境特点,试图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2.3中外具体会计准则的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架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许多交易和业务中都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修订后的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使用,限制条件也比较多,例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只有在非货币性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才允许采用,这就对企业进行盈余操纵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与

此同时,如何合理确定公允价值也是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很大的挑战。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除非企业能提供合理证明,否则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则显得更为谨慎,只有在充分证明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才使用公允价值。

我国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对发出存货的成本计量方面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主要是基于资产负债观,也足见新准则强化了资产负债表的使用地位,而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的框架则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

我国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国际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的框架则允许转回。

我国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对我国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中固定资产的重估明确表明,固定资产入账后,其价值不允许重估,而国际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的框架则强调可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重估后增值部分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减值部分确认为费用。

国际会计准则定义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认为它们是关联方。而由于我国国企数量众多,考虑到这一基本情况,我国会计准则并未将所有的国企都纳入关联方。

我国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摊销应当在使用寿命内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销。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无形资产摊销金额为其入账价值扣除残值后的净额,已经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还应扣除已经提取的减值准备金额,并且,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国际会计准则并不将无形资产的寿命分为使用寿命有限和使用寿命不确定,只是规定摊销应在其有用寿命的最佳估计期限内摊销。

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国家控制的企业间的交易进行披露,而我国则不必进行此项披露。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多数情况下,我国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此种合并一般以账面价值为基础,因为我国企业合并、重组案例中,合并双方并非自愿的行为,而是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所以合并价格不一定公允,若采用公允价值,可能会导致利润操纵行为。国际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规定补助计入损益。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对补助规定会计处理方法按权益法处理,没有特殊规定的计入损益。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想要更好地融入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会计准则势必将要实现趋同。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决策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诚然,趋同,并非等同。各国的经济、文化、法律环境不尽相同,经济发展的程度亦是各具特色,我国也应该在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前提下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良好的借鉴,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使得各项国内外交易和事项能够有例可援,有理可依。

3未来的变迁展望

3.1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从我国会计准则变更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我国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随着会计在国际协调中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国对相同交易或事项采用统一会计准则的共识也在逐步形成。因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其与国际协调、国际趋同的过程。各国都为本国利益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而中国也已融入国际会计协调之中,并正以积极的姿态在各种场合发表我们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意见以及采取积极的态度消除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3.2在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特色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之间的制度变迁,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会计准则国际化背后是各国的利益之争,如果我们不顾一切地附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和监管体制的不健全,加之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可能要为之付出极高的改革成本,承担较大的风险。中国特色和国际化并不矛盾。对于国际通用的、先进的会计方法和惯例,我们要予以吸收与借鉴,向国际准则靠拢。同时,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应尽可能地保持中国特色,在国际协调中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意志,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更好地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