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生态文明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

浅析生态文明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31 03:16:51
浅析生态文明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
时间:2023-01-31 03:16:51     小编:崔立彦

20世纪爆发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和《寂寞的春天》的出版,引发人类对环境污染的广泛关注。为了应对工业带来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世界的主要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虽然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但逐步累积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许多地区污染排放物超标、污染严重,导致部分城市雾霆问题凸显,严重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少数地区甚至因环境污染导致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如四川的宏达钥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和江苏的南通排海工程均导致了群众集会游行,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审计机关作为国家治理中的核心机构理应有效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

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从狭义角度来说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环境审计,目前己有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定义,但观点不一。笔者将陈淑芳、李青(1998)和李雪、杨智慧(2004)对环境审计的定义相结合得出观点,狭义的生态文明审计是指为了改善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由审计组织(包括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审计准则、财务和环境保护理论,采用适当方法对被审计单位在生态指标与环境法规、安全和健康保障指标偏离程度或风险等方而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促进被审计对象规范经营、有效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独立经济监督活动。

(二)生态文明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中包含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国家审计属于国家治理系统的监督子系统,发挥经济监督职能。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包括财政预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和生态文明审计等内容,因此生态文明审计同样属于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成分,其主要职责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生态文明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

(一)有利于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石。我国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然而一些地区单纯追求当前利益或局部利益,片而追求经济发展,盲目开发采集资源,导致资源过度采集利用,或以污染生态环境为代价提升GDP,允许重污染企业继续生产排放。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水资源恶化、耕地减少与退化、酸雨、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和雾霆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生态安全问题凸显,不仅削弱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力,还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威胁人体健康。

(二)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人类活动是基于某一特定的生态环境进行的,生态环境在影响人类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还直接影响人类的基本生活。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还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近年来,一些地方片而追求粗放式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国有1 /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长期低于国家三级标准,甚至还出现雾霆问题;1/3的国土遭受酸雨侵蚀,开始凸现持久性有机污染危害。

(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中国国情,资源享赋决定了我国资源稀缺问题将持续存在。虽然我国地域广阔,资源数量多、类别全,但人均占有量少,主要矿物资源煤、石油、铁矿石、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67% ,6%,50%和25%;同时资源使用情况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目前我国单位资源耗费不仅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还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关键就是提升资源使用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等。通过生态审计,能够发现和揭示一些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及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利于促进相关单位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由外延式生产转变为内涵式生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生态文明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

(一)统筹规划,完善生态审计制度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效令人欣喜。由于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部分地区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为此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生态文明融合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之中,全而建设美丽中国。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还涉及生态建设与恢复,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等内容,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因此生态审计不仅仅促进维护生态建设资金安全,更重要的是推动贯彻执行、完善党和政府制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益。

(二)整合资源,构建生态审计大格局

生态文明审计要以提升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起点,紧密围绕主要地区、主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合规性审计为基础,集中力量关注党和政府生态文明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生态项目效益等情况。生态文明审计涉及的审计对象繁多,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仅包括生态资金合规性审计,也包括政府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再加上目前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生态审计的专业要求,单纯依靠某一审计组织实行审计,势必因人员知识结构受限而影响审计效果,因此必须打破专业分工壁垒,整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业机构等资源,实现全局联动,提高审计效果。

(三)与时俱进,创新生态文明审计技术方法

根据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审计。生态文明审计的前身为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最初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从我国审计实践经验上看,无论是环境审计还是生态文明审计,均属于较新的审计领域,再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创新,从而促使生态文明审计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创新生态审计理论,以适应生态文明审计工作的需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