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7-05-27 16:36:25
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时间:2017-05-27 16:36:25     小编: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审计主体分为:内部(企业)审计、独立(社会)审计和政府(国家)审计,这是一个常见的分类。《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导原则》把国家审计又划分为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可见效益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种。财务审计也称合规性审计,它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真实、合法性的审计;效益审计也称绩效审计,它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检查和评价政策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无论合规性审计还是效益审计,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都是它们的根本目的。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似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即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为经济性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审计。通过审计,借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即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效益。效果性审计也称经营审计或经济效果审计。经营审计一般称为业务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相比具有下列特点:(1)经济效益审计自始至终是以促使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的审计。(2)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现有经济效益高低,经济效益已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并评价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进而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3)经济效益审计是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审计。(4)经济效益审计不是只从微观经济角度看效益,而是从宏观经济、国民经济角度考虑,是在宏观经济效益指导下追求微观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全面分析主客观原因,综合考虑进行评价。

二、目前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经济效益审计观念重视不够,未形成社会共识

当前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较少,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理念问题,其次是理论问题,还有具体程序中的问题。由于权力过度集中在“一把手”中,监督机制的缺失,相关部门、人员对经济效益审计观念上认识不到位。即使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也缺乏综合实施的观念和经常性的开展,也不符合经济效益审计本身节约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原理。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结合,进行综合性审计监督应该是今后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方向。

(二)审计人员对业务认识不到位或能力不足

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很多审计人员自身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于经营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是在财务合规性审计过程中顺带关注,没有足够重视效益审计。鉴于客观的原因,审计人员不少是基层的财务部门抽调后开展审计工作的,由于部分审计人员并没有经过审计专业知识的培训,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其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即使是委托外部事务所审计,由于事务所是以年报审计为主,不是所有的审计人员都对该项审计认识充分和具有经济效益审计的能力,结果又变成了报表审计或者是经济责任审计。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不健全、不规范

由于政府、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无法统一,其具体项目有特殊性,也没必要统一。发达国家有公共部门等的资金使用效益衡量指标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指标可供使用,但这并不代表这些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无章可循,建立基础或者共性指标是可行的,在事先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中提出建设目标可作为审计目标的一部分。

(四)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独立性缺陷

就我国目前政府审计现状而言,资金、人员、机构完全独立没有问题,但对某个项目具体审计时,人手缺乏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从其他机构、部门借调人员就不可避免会出现责任心的问题。

(五)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不到位

对经济性、效益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缺失,主要还是审计方法的问题。只有在收集全方位资料的情况下,才能对审计结果做出科学的衡量和评价,特别是涉及到的很多非数量因素的问题,都需要在审计调查中完成。不能仅仅就数查数,更主要的是要运用各种数据和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要对效益审计中涉及数据模型、统计抽样、数据分析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深化审计成果,促使效益审计长效开展。

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急需解决的三个关键点

(一)理念、标准先行

现实中经济效益审计被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单独地去实施不仅理念不正确,也缺乏效率,缺乏效率的审计在人力、物力既定的条件下必然难以大范围推行,在效益审计中要改变“重揭露问题,轻责任处罚”的理念。在传统审计中,对审计发现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必须依法进行审计处罚。首先,在效益审计中,由于难以评价影响经济、管理效益的行为是否合规或违规,加之难以事后去纠正某些影响效益的行为,使得对发现的一些问题无法通过以往常用的处罚措施来解决。其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应将“查问题、追责任”的监督观念转变到“提建议、找措施”的服务观念上来。在效益审计中,最大难题就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衡量、评价效益好坏的指标体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层次性、计量复杂性等特点,不同部门和单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差别较大。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中,无法可依,无标可循,审计工作不到位是无法避免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要点:(1)分清定性指标和量化指标,尽可能的用量化指标。定性指标要符合实际。(2)指标体系要全面,不能顾此失彼。(3)数据采集需要程序化,切忌人为的任意性。

(二)人才培养是关键

必须看到,效益审计人员所扮演的角色是管理当局的助手。因此,效益审计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仅有注册会计师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精通其他学科知识的人员,这是实施效益审计所必需的。要认识到进行经济监督的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机关等有较大区别,应该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人才,满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基本需要,禁止非专业人士进入审计机关,同时审计机关应加大录用环保、工程等非财务专业人员的比重,同时鼓励审计人员学习MPA或第二专业。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全新工作,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和国外相比,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政府经济效益审计人才培养体系,笔者搜寻了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在会计、审计专业的设置上缺乏层次性,审计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也对经济效益审计方向的考虑不够,开设经济效益审计课程的学校也不多。人才培养要点:可以采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进和实践培训班并举的策略。

(三)效益审计执行法制化、规范化,切忌流于形式

一是要做好效益审计的有关立法工作,明确效益审计的法律地位。二是抓紧制定效益审计的有关规范,包括国家审计机关的效益审计准则、效益审计的质量控制办法、效益审计结果公告办法等。三是要加大对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和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四是充分重视利用社会监督的作用,向社会公布效益审计结果,促使审计机关认真开展审计工作和被审计单位采取改进措施,增强政府行为的效益意识。要点:明确需要效益审计的具体项目,效益审计、审计人员的法律地位、独立性。

四、总结

法治社会的现实要求,把经济效益审计推向了前台,政府行为的效益审计必然是大势所趋。开展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揭露问题、规范管理、完善法制、制约权力、提高效益”。综上所述,通过理顺审计理念,大力加强推行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建设,审计工作应当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对各项审计工作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去深化,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才会在社会法制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者:袁中文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