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政府审计的社会需求均衡论分析

政府审计的社会需求均衡论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4:26:01
政府审计的社会需求均衡论分析
时间:2013-12-18 14:26:01     小编:

政府审计的社会需求均衡论分析

摘 要:政府审计工作开展30年来,经历了从起步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在此期间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有目共睹。但就目前看来,政府审计工作更多注重自身的发展建设,而忽视了民众的需求与评价,从而使得对审计工作的舆论出现两边论:一部分是政府部门对审计工作成效的肯定,另一部分是公众与部分学者的质疑。调查发现,产生社会舆论的不均衡主要是需求不对称所致。为此,将在体制改进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协调建议,为审计工作全方位改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受托责任;社会均衡;公众满意度

wWw.LWlm.com

一、政府审计的发展历程 二、政府审计社会需求不均衡的成因

(一)审计发现的问题难免存在少报、瞒报情况

我国政府审计受本级人民政府制约较大,往往因干部任免受制于同级人民政府而无法摆脱地方政府干预。双重领导的审计管理体制,难以回避的政府情结,使得审计部门无法有效的保障自身的独立性。一方面,审计监督得罪人,但又不能把所有的人全部得罪,在现行体制下的政府审计不得不考虑相关部门众口铄金的影响,审计部门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同一个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工作的人,有着较为复杂的个人情结,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情审计”、“暗箱审计”和“交易审计”等现象。特别是涉及利益或政治敏感问题,往往只能迁就变通,使得审计问题不能客观、全面得到披露,从而丧失了审计最初的目的。公众看到的都是加工过的信息,久而久之,公众满意度下降,对政府审计工作产生怀疑。

(二)审计处理力度不到位,效果没让民众看见

近些年来,审计公告制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近些年的审计报告让我们看到,许多部门都是屡查屡犯,同一问题在不同部门相继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审计意见落实率不高,追踪审计较少,对整改情况重视度不够,没有确切的审计意见落实制度。每年查处的问题有增无减,旧的问题仍有发生,新的问题相继出现,从而使得民众对政府审计工作效率产生质疑。另一方面,从近些年的审计报告看,只对当年审查出的问题做相应的披露,却不曾对每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及处理结果、改进成效做出披露。即使一些问题得到相应的处理与整改,但效果也不能被民众所知,使得信息在政府工作与民众之间产生沟通障碍。民众长期看不到成效,造成政府审计工作与民众需求失衡。

(三)政府审计体制固有缺陷

体制决定着政府审计的运行方式和特点。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是国家审计机关建立之初,根据《宪法》的规定和当时国家政治体制特征、经济环境决定的,对当时的审计发展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体制也逐渐呈现出很多弊端:

1.双重领导体制使政府审计不能全面发挥审计独立性和审计监督职能。由于本级政府任免审计机关负责人,因此,即便查出了较大的问题,但考虑到各方面利弊关系,审计部门就会考虑敢不敢报告该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往往在审计部门内部就规避掉了,即便报告了也难过政府控制关。因此,我们了解到的政府审计报告就可能是审批后的报告了。

2.审计管辖范围中存在审计盲区。由于一部分中央所属单位不属地方审计机关管辖,在地县的省直单位不属地县审计机关管辖,而上级审计机关又无暇顾及,导致了审计盲区的存在,存在潜在的舞弊和损失浪费行为。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是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无权审计的,最典型的如国税、水利、电力、烟草等行业。最近查出的国家电力部门工资薪金严重违纪的问题就是如此。

3.审计透明度不高。虽然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但是,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查处的重大要案却几乎没有在媒体面前曝光的,这些审计报告往往作为机密不见阳光。但凡民主政治的国家,都提倡勤政、廉政,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也是最有效的监督,腐败最怕阳光。因此,西方很多国家的审计报告都是置于规定的地方供公众随时查阅的。而我国国务院直接指挥政府审计工作,受托责任变成理论上受民众委托,实质受国务院领导,使得民众对审计无发言权,政府审计工作与民众意见逐步脱节,从而造成民众对政府审计工作不满意的现状。

三、政府审计与民意均衡的建议

(一)追求社会影响与公众满意度之间的平衡

从政府审计角度出发,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必须积极主动地了解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受其监督、对其负责。以政府工作中心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实施审计工作,以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是否满意作为政府审计质量的最终目的。考虑到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秩序。我国目前对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选择适度对外公告,大部分重大事件相关信息在公布之前都需经有关部门批准。虽然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社会秩序,维护了国家形象,但另一方面,群众对政府审计工作是否恰当,信息是否真实产生怀疑。政府审计工作如何在社会影响与民众满意之间达到一种均衡,仍是个很难把握的问题。政府工作不能一味地只顾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时刻联系群众,以民众需求为出发,为其所想,才能更有效地达成两者之间的均衡。

(二)年度重点审计规划与民意意见征集相结合

目前,政府审计项目大多来源于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项目,在工作上很难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工作计划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所以,为加强政府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有必要在审计工作计划前对审计质量控制进行总体规划,年度审计项目规划的编制要紧紧围绕审计工作总体目标,以党和政府工

作为中心、社会发展为大局,同时要与群众关心的热点相结合,进行民意调查与社会征集投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使政府工作与民众需求相结合,真正做到受托于民,为公众负责。

(三)推进全面审计公开制度进程

政府审计工作从有到无,从全面封闭式审计到结果公告制这种逐步演化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正是政府审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使得政府wWw.LWlm.com审计工作一步步改革,逐步走到今天。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关注度提高,使得民众迫切想要进一步了解审计工作的进程,加上网络媒介时代的推进,政府审计信息全面公开势在必行。政府审计计划的制定与方案的公开是民众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关注的问题能否解决的,政府是否关注民众问题的体现。审计结果的满意度,民众反馈意见的采纳都是政府审计工作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均衡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审计全面公开确实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信息公开程度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制约,信息传递过程中也需要各方协调到位,成本效益上升必会增加难度。但任何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转变与磨合的过程,最终才能走向成功。

(四)同业互查监督保障

首先,审计署应尽快制定政府审计同业监督的制度。其次,同业互查在检查期间应该主要关注被检查审计组织是否建立了充分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系统,在实践中是否严格遵守了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由于审计组织的内部质量控制系统的性质和范围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组织的规模、人员、财力、独立自主的程度、组织结构以及适当的成本效益等。因此,各质量控制系统的不同,要求同业互查小组在执行复核的过程中要具体考虑被检查组织的特殊性,根据被检查组织关于遵循情况的记录来评估组织遵循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优劣。最后,在监督方式上建议采用匿名互选、临时抽查的方式,以避免两个互相监督的机关事先沟通,暗箱操作。同业互查报告和意见书也应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复核小组应对复核报告的内容负责。

(五)加快体制改革与创新步伐

审计体制改革道路势在必行。随着政府审计工作过程的不断完善,以及旧体制涌现出的问题不断,国家应适时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体制改革。或许也可以考虑直接设立由党中央领导的中央审计委员会。鉴于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机构是一种政府结构,并且“是中国政府体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后,它与中纪委的关系是,后者管党纪监督,前者管经济监督,双方相互配合,是相对理想的状态。但无论何种改革方式,改革步伐都不会一帆风顺,改革进程中的阻碍因素是我们必须要克服的。

参考文献: [2] 欧阳华生.我国国家审计公告信息分析[J].审计研究,2007,(3). [4] 尹平.政府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5-3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