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1 00:08:53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时间:2023-02-11 00:08:53     小编:

摘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尚存在审计目标不明确,审计评价不规范,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审计时间滞后,审计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等问题。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明确审计工作目标,正确界定审计评价的范围,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体系。同时,应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审计程序,理顺内部关系,协调各方工作,确保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接受干部部门的委托,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评价企业领导人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的行为。中办、国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资委《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要求对企业领导人员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完善了干部的管理监督制度,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考核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强化了对企业领导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严肃了财经法纪,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企业加强了管理,提高了效益。但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对策。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标不明确造成审计评价不规范

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虽然明确了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和内容,但在具体超作中,审计人员常常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与财务收支审计目标相混淆,没有体现“人格化”目标;有的在“经济责任”内涵理解上存在误区,将其理解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或是“应当承担的经济上的后果”,从而造成了工作目标不明确;同时,也造成审计评价范围过宽或过窄,有的超出审计职权,越权评价非经济责任事项,有的超出审计范围进行评价,有的却只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

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前提条件,是领导人员必须事先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普遍缺乏规范、科学化的责任管理标准,国家也没有对经济责任的考核评价有比较切实可行的操作规定。因此,在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时,审计人员无从下手。在划分领导人员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时,常常出现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工作失误责任与有意违规责任等方面的责任归属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不同的审计组或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影响到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

(三)审计时间滞后,审计成果运用不规范,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大多数领导人员都是“先离任,后审计”或“先上任,再审计”,这是我国政治体制及组织人事制度决定的,但它违背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领导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这种滞后审计现象,降低了被审计单位和离任的领导人员对审计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给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增加了难度。在审计对象不在场的情况下,审计人员核查、取证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不利于审计人员掌握真实情况和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并形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看审计结果是否能成为干部使用和监督的重要依据。目前“先上任,再审计”的做法,形成了“审管审,用照用,审用两张皮”的状况。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而审计结果无“结果”,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影响了审计部门的地位和威信,损害了审计部门的声誉和形象,失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意义。与此同时,“先上后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审计风险较大,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度

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及相关资料、文件进行查证,而近几年虚假会计信息层出不穷,会计资料的可信度降低,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更为隐蔽。对有些违规违纪行为,审计人员执行通常的审计程序很难发现,而审计又不具有纪检、政法部门的职能和侦查手段,可能导致对领导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或取得的成绩评价不恰当,与客观事实有较大出入,形成审计风险。有时会出现审计没有发现有经济问题,而日后被审计的领导人员涉嫌经济犯罪的情况,导致审计行为受到怀疑。

(五)审计力量薄弱,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时效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时限紧、要求高、责任重、风险大、群众期望值高的综合性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部门、审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但目前审计力量的薄弱,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时效。审计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缺少足够的审计人员。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般需要安排6~8个审计人员工作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一些企业集团公司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涉及面广,需要安排更多的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目前,每年的常规审计任务和专项审计工作十分艰巨,而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人员一直得不到充实,审计部门往往抽不出足够的人员和时间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于人员和时间的限制,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得不深入或者时间上滞后,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和时效。二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审计人员只熟悉财务知识,缺乏企业业务流程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不熟悉有关的政策法规。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全面的评价,包括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情况、遵纪守法情况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做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标,正确界定审计评价的范围

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标是要对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它有别于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的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但经济责任审计仅对财务收支、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是不够的,还要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涉及的其他经济事项进行审查,并对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作出评价。中办、国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应在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的基础上,“查清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分清企业领导人员对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不真实、投资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企业领导人员个人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可见,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不能等同于财务收支或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按照上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可确定为:责任指标是否全面完成;财务状况是否真实良好;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重大决策是否合规科学;财经法纪是否严格执行;个人行为是否廉洁自律。

经济责任审计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坚持客观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做到审计什么反映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反映到什么程度;重要性原则就是要“抓大放小”,对与经济责任的履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必须评价,对与经济责任的履行无重大影响的事项,可较少评价或不予评价。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注意审计的职权和审计的范围,审计只对与经济责任相关的事项进行评价,非经济事项和没有纳入审计范围的事项一律不评价。如果在审计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重要的不属于经济责任范畴的问题,可以写专题报告反映给组织人事部门,为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提供信息。谨慎性原则就是要保持稳健、谨慎态度,审计未涉及的问题不评价,证据不足的问题不评价,责任不清的不评价。

(二)建立起科学、完备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体系

由于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发展阶段、业务性质、资产量大小、领导人员任期长短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评价的标准、衡量的尺度也应有所差异。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经济责任定性和定量的责任评价标准体系,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减少审计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定性责任指标是指要正确区分领导人员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领导责任包括:疏于管理,导致本单位和有关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内控制度不严、执行不利,造成损失浪费或违反财经法规。主管责任包括:领导人员本人分管的工作,在集体研究重大决策时,提供了不适当的依据或独断专行,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职责范围内主管的工作失察,导致下属部门、单位和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或造成损失浪费。直接责任包括: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失职、渎职或滥用职权造成损失浪费;直接组织指挥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他人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在区分这三种定性责任时,还要分清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过失责任和故意责任等。

定量责任指标主要依靠一系列财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家下达的经济发展计划、上级下达的任期经济责任目标、行业颁布的经济业务标准、同类先进单位达到的经济水平或行业平均水平、前任离任时实现的经济水平、单位本身历史上的最高经济水平以及组织人事部门要求考核的一些量化指标等。从财务指标角度来说,主要包括:现存资产经营状况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资产管理水平指标等。这些指标的建立,要考虑被审计单位不同发展历史阶段的特点,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考虑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三)理顺关系,协调工作,规范审计成果的利用,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手段引入到干部管理监督之中,形成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的新的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党政领导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心、支持审计部门开展工作,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审计部门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联系。三个部门在工作上要配合联动,统一组织,分工协作,增强部门间的协调和信任,形成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合力;要根据各自掌握的情况,共同拟定审计工作计划;在审计过程中,要互通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集中定性处理。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审查批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

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只有规范、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长期、有效开展。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以制度方式明确、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作为对领导人员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重要依据;要力争做到“先审后离”,对于一些拟调任其他岗位的领导干部,可采取审前待任,待审计结束后再正式任命的方式;审计结果应归入干部档案,写入干部考察材料。对审计查出的被审计领导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应由纪检监察部门及时作出处理。目前,一些企业开始实行领导人员年薪制、任期绩效工资制,年薪、任期绩效工资的兑现应该与经济责任审计挂钩,未经审计一律不得兑现年薪或任期绩效工资。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及时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情况反馈给审计部门。

(四)推行多向审计承诺制度,明确各方的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应建立多向承诺制度,正确区分会计责任、经济责任和审计责任。被审计单位要对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会计数据、财产盘点记录等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被审计领导人员要对任期经济事项所应承担的责任负责,不论审计是否涉及或者审计是否查出问题;审计部门要保证按照《审计法》和相关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并对所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推行多项承诺制度,一方面可以规范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警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提供真实的资料,有助于审计人员了解到真实的情况,获得审计线索,采取正确的审计程序,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五)规范审计程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为更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抓紧制定一套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准则或操作指南,对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审计评价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审计程序上,一要根据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安排审计项目,防止随意性;二要做好审前调查,再下达审计通知书并实施审计;三要重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的过程,要充分与被审计单位和领导人员本人沟通。在审计方法上,要做到审计与鉴证相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查账与座谈相结合、查账与查物相结合、详查与抽查相结合。在审计评价上,要做到资料翔实,事实清楚,依据准确,客观公正。审计报告的语言要规范,要有可读性,要注意阅读的对象和使用的部门,做到通俗易懂。为提高审计效率,经济责任审计应与日常常规审计相结合。在日常审计中,对领导人员任期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等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审计档案。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充分使用日常审计的资料,从而节约审计时间和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六)提升审计建议的层次,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范围比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要广,对企业经济事项的分析也比较深入,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是综合性审计,需要花费较大的审计成本。从效益和成本的角度考虑,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要正确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外,还应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内部治理、风险管理、生产经营等把脉,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用独立、专业的眼光进行分析、提炼,为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出高层次的审计建议。审计建议一定要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笼统泛泛、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在客观公正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同时,能提供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改善管理,降低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增值,将极大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七)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需要知识全面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会计、金融、税务、管理、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现职的审计人员要加强后续教育,拓宽知识面,主动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精通审计技巧和方法,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严守审计纪律,坚持审计工作的严谨和审慎,努力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另外,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部门的编制、人员结构进行研究,将一些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去。为解决目前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可以考虑联合国家审计、社会中介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三方的力量,还可以考虑聘请熟悉企业业务流程或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专家参加审计组的工作,增加审计组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2] 马家平.探索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

(10):41-42.

[3] 陈丹萍.经济责任审计中责任人的责任界定初探[J].中国审计,2003,

(2

2):52-5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