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上好天文公选课的几点思考

关于上好天文公选课的几点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01:27:41
关于上好天文公选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3-03-22 01:27:41     小编:

关于上好天文公选课的几点思考

1.前言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基础自然科学,dash;—网上选课,《天文漫谈》公选课的八九十名选课名额一般在选课开始当天甚至几小时内即被选满,这种情况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内心对天文知识的渴求,也暴露出社会天文科普知识普及力度的欠缺,大学天文公选课可以说是生逢其时。(2)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普遍偏低。选课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级,有不少是经管类、文史类甚至艺术类的学生,即使是理工类高年级的学生,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数理水平普遍偏低。(3)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脱节严重。天文学最重要的实践就是观测,但受条件限制,天文观测难于开展,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4)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受到学生的欢迎。《天文漫谈》的期末结题考核一改以往选修课一篇小论文了事的形式,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近一个月时间进行选题训练,框定自己期末所要完成的内容,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篇天文相关的小论文或者做一个天文方面的小报告,也可以完成一项与天文相关的小调查或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几点思考与建议

3.1开课门槛高不等于教学水平高

近年来天文公选课在很多大学在中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学生知识体系,但很多学校的天文公选课存在盲目上马,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校对天文公选课的开设不设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开设天文公选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一些学校则提出了专家化、专业化等开课标准,即必须是天文专业毕业、具备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才能开设天文公选课。这本是为提高天文公选课的教学水平,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开课的高标准,会影响天文科普知识的广泛开展,因为大多数高校没有这种高水平的天文专业人才。而且,研究型教师容易走向专业化的误区,会减弱学生对天文的兴趣。相反,高校中存在一部分非天文专业但对天文兴趣浓厚的中青年理工科教师,他们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有着较高的亲和度,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应该能够胜任天文公选课的岗位。

我们认为高的开课门槛不一定意味着高的教学水平和好的教学效果。专业化意味着较深的学科背景,在对天文知识传播的深度上优势明显,对当前的天文研究热点信手拈来,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非科班、大众化的天文公选课在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天文常识的普及、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正确宇宙观、世界观的培养等方面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天文公选课在高校的发展应通过人才引进,或相近学科教师的进修培训等途径积极开设,而开课门槛更应该从学校具体情况出发灵活制定。

3.2选课方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内心诉求

当前大部分学校选课分为预选、正选、补退选三个阶段,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完成。从选课情况看,天文公选课的选课火爆,这里有天文类公选课少,班额小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因应该是学生知识体系中天文知识的缺失。很多学生反映天文公选课不容易选上,但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并非完全如此,有同学课后直言是为了学分才选修《天文漫谈》公选课的,而有兴趣却没选上课的学生在旁听时表现出了一种对应得学分的不甘心。事实上,选课机制中的补退选步骤对部分学生来讲成了摆设。

没有一种有效的选课进出机制会影响天文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天文公选课在大多数学校是新生课程,如果在一开始的就依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对选课方式做不同的改进,对提高天文公选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有重要作用。例如,在预选之前做天文公选课的交流报告,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形式学生可以熟悉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还可以了解老师的授课风格。另外,天文学需要很多的数理知识,补退选环节也可以考虑安排的正式第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基础程度进行摸底,调节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有利于推进天文公选课的更好发展。

3.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使得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

普通高校天文公选课的学生来自各专业和年级,尽管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强,但对天文公选课——尤其是面向各个专业的天文公选课——注定内容是不成体系的。在课堂表现上,文科生觉得难,提不起兴趣,而理科生则认为深度不够,使得课程内容的选取变得很难在体系的完善和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寻得平衡。要文理兼顾,不能通篇历史事实,也不能满堂数学推理。我们建议在谈及天文史实的内容时引古喻今,多穿插逸闻趣事,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参与度。在介绍天文研究热点最新热点的时候以通俗的社会新闻链接的形式介绍最新的研究结果,降低天文的数理难度,拉近天文与学生的距离。

3.4实践教学与考核方式应向多元化发展

天文学最重要的实践是观测。学以致用,观测应该是天文公选课开设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最能培养学生追问精神的学习活动。然而,大部分高校受条件限制,没有开设实践课,最多是用小型望远镜看看月亮或太阳系行星等。实践这一重要环节的脱节,使得天文公选课的教学事倍功半,严重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我们建议除尽可能的到户外观测,还可利用一些天文调查普及天文知识。例如,天文谚语准确率的调查、古典诗词文献中的天文知识搜集等。

天文公选课大多为考查课,很多学校参考其他公选课的考查方式,即一篇论文定输赢。对天文公选课来讲,这种方式弊大于利。由于天文知识体系的严重不完整,很容易走进拼凑的误区。与其学生、教师都为结课论文痛苦,不如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例如,小论文改为选题训练,在教师指导下把论文内容框架搭好即算完成;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天文相关小报告的形式,既考查了天文公选课的学习内容,也锻炼了多方面能力;或者是小组形式的对某一天文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以讨论的参与度、专业度等标准进行过关考量。适当降低难度,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和考核方式,让学生更乐在天文公选课中学习天文,提高科学素养,避免天文公选课流于形式。

4.结束语

天文知识在大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欠缺已成为高等教育者的共识,利用天文公选课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符合我国的人才战略,应该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目前,很多高校通过开设天文公选课来满足学生对天文知识的渴求,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由于对天文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师资队伍和观测条件的欠缺,天文公选课的教学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