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省属农业类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问题探讨

省属农业类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问题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2 00:28:02
省属农业类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问题探讨
时间:2023-04-22 00:28:02     小编:李跃忠

招生工作是关系高校生死存亡的生命线,是高校工作的催化剂和推动力。招收高质量的生源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和关键。随着生源数量的萎缩,优质生源已成为稀缺资源,高校为抢占生源市场,必将展开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

在新的形势下,省属农业类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近几年呈现出来的,有的是不断积累起来的,必须对当前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进一步加强和研究学校的招生工作。因此,认真分析农业类院校招生工作面临的问题,着力研究破解对策,努力保持学校生源稳定,争取不断提升生源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当下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于省属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受地域、行业因素影响,在生源竞争本就处于不利位置的情况下,更应该认清问题所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招生工作软着陆已成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重中之重。

1 生源质量与学校办学层次明显不相匹配

近年来大多数农业类高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社会声誉都显著提升,招生工作也有效开展,使农业类高校生源数量相对充足。但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各省内院校中农业类高校本科招生录取分数还相对较低,以某农业高校为例,近三年全省高校招生的录取最低分数排名仅列第10位左右,特别是学校部分招生专业一志愿率不到50%,部分涉农专业与其他非农专业相比,录取分数偏低,基本处于学校最低录取分数,认可度普遍不高,在学校现有专业中排名靠后。而该校作为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合作共建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地方211)院校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优秀办学条件的省属重点高校,生源质量与学校的发展速度、办学实力、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很不相称,需要更高质量的生源来保障和推动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吉林省,对其他省属农业类高校而言,有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面对生源不断萎缩,如何保持生源数量充足和生源质量提升对省属农业类高校的招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对农业院校的偏见亟需转变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农业及其从业人员或多或少存在着片面认识,甚至偏见或歧视,认为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就是没出息,导致家长及考生对农业乃至农业院校的认可度、关注度不高。同时受行业特性、就业领域、就业地域、就业环境、薪酬待遇等因素影响,农业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比不上第二、第三产业, 高等农业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不及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类的院校,这无疑加大了涉农专业生源危机,城市的考生不愿意报考涉农专业,农村的孩子希望脱离农村,即使报考了涉农专业,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农业行业工作。农业院校在生源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如何在今后的招生宣传工作中引导考生和考生家长认可农业院校还面临重大考验。同时,希望政府持续出台对农业院校招生上的倾斜政策和鼓励、吸引农业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农业院校招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3 生源结构、招生规模还需进一步优化

省属农业类高校是隶属于本省的高等教育资源,这种从属关系对学校招生的主要影响是地方高校生源区域拓展受限,生源结构长期固化。地方政府为保证本地高等教育入学率和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在生源来源计划上将省属高校培养重点放在本地区,控制外省招生数量。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人口数量2700万人左右,排名全国21位,处于中游偏下位置,是个人口小省、生源小省,但也是一个教育大省,现有各类高校61所,仅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就达到25所,位于全国中游偏上。根据省招生考试机构统计数据,吉林省高考报名人数正逐年下降,2013年为15.5万名,2014年为16万名,2015年为13万余名,下降幅度较大,高考录取率超过85%,可以说,省内生源已基本无潜力可挖。省内、省外的结构、规模比例的调整,省际间的结构、规模的进一步优化,专业志愿计划投放的动态管理,如何达到规模效益的最优化,需要综合考虑现有办学条件,做好定量分析,加强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使得更加符合考生意愿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吸引考生报考。

4 招生杠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招生生源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人才培养质量又直接决定毕业生的就业,就业的好坏又是吸引生源报考的首要因素,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招生的杠杆作用就是依据学校办学资源通过科学调整招生专业,促进生源质量提高,进而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从而更好地促进招生录取的良性循环。作为以农为优势和特色的省属农业类高校,必须遵从学校办学发展定位和办学条件的客观事实,招生杠杆作用在一些长线且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专业和新办专业的调节功能不够明显或很难发挥。以某农业高校为例,从近几年招生统计数据来看,学校一些社会认可度较高的热门专业,如财务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影响,招生规模无法继续扩大但报考人数居高不下,一些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的冷门专业如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学、水产养殖学等的招生规模较大但报考人数不足,调剂专业志愿偏多,这两方面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新办专业因无毕业生就业而缺乏对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客观反映,无法实现招生规模调减。如何充分发挥招生的杠杆作用,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建立科学化的本科招生专业预警调控机制是关乎招生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5 提升招生录取批次的阻力还依然较大

生源是高等学校得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录取批次是衡量生源质量和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不少省属高校积极努力推进在全国范围内的录取批次调整工作,在全国各省份整体纳入一本批次招生或者将部分优势专业纳入一本批次招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对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类院校,在推进招生批次调整工作中困难重重,其阻力主要来自第二批次升入第一批次限定条件极其严格。以某农业高校为例,从学校调研的25个招生省份情况看,几乎所有省份均限定近三年在该省的录取分数要在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上下10分,需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增加投放招生计划等条件,由于农业院校普遍受考生及家长对农业的偏见、所处地域条件等影响,即使学校办学声誉不断提升,考生认可度仍然不高,致使录取分数很难达到各省第一批次招生条件要求,努力争取全面实施第一批次招生必将成为长期困扰学校招生工作发展的现实问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