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农林类院校《环境管理学》开放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

农林类院校《环境管理学》开放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0:12:50
农林类院校《环境管理学》开放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
时间:2023-01-10 00:12:50     小编:贺建军

《环境管理学》是农林类院校环境类和其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对农林类院校《环境管理学》的教学特色、中国林业出版社《环境管理学》的教材特点、开放课程教学方法的框架(强化创新能力、体验式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其中多样化教学方法包括兴趣引导为主与任务驱动相结合教学方法、多媒体等辅助教学、网络互动教学方法等,体验式教学模式包括范例式体验、社会调查式体验、模拟式体验等。

开放课程环境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开放课程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国内外优秀大学的视频课程,又名公开课。开放课程最早起源于英国,如今已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成为这一计划的践行者。开放课程建设使高等学校的职能为社会感知,神圣的象牙塔向社会学习者开了一扇窗,成为科学、文明、理性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国家增进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提高整体国民的社会福利。然而,与网民旺盛的求知欲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大学的课程很少。开放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互助的精神,来为整个国民服务,应该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为节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农林类院校《环境管理学》开放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方向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通过国家开放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共享,服务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学习者自主学习。目前,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已纷纷在网上提供课堂实录。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普及,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也给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

不同的农林院校在其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农林院校本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仍是理学,但兼具农林学性质。其培养计划有农林特色,因此一般学校都增加一些特色课程。为了适应农林院校环境管理开放课程需要,获得环境管理学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由于环境管理学是培养理、工、文、社、管多位一体复合型环保应用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于具备环境管理专业素养的人才需求量又比较大,所以许多学生比较关注和欢迎该课程。然而,由于涉及学科广泛、教学内容较多和学科本身具有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如何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具体研究环境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成为当前系统的、规范地加强环境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议题。

二、农林院校的《环境管理学》课程特色

高等农林业院校是培养农林业类人才、促进农林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一门课程的研究领域、应用领域等方方面面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也将随之加深和扩展。所以,当今农林类高校开设环境管理意义更加深远,以林业院校为例,鉴于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现状之间的关系,森林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短缺和环境形势严峻的现状,如何应用环境管理学的理论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应成为今后环境管理课要攻克的课题。

为了调整课程教学目标,适应农林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深厚的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及水、气、声固废污染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科研、教学、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环境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服务于这一目标,将教学目标调整并确定为:根据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为环保领域直接输送中高级应用和管理人才,或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高级研究人才宽厚基础的人选,培养他们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环境管理相关问题的能力。需要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围绕着《环境管理学》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和绿色能源等为主要着眼点的一系列研究。

三、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框架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数字电视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远距离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教学应该并且能够更有效率地运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使其成为传统课堂有益补充。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利用网络无远近、交叉串连的功能,在开放大学团队的主导下,通过电脑虚拟空间营造网络公开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快地增长才干,成长为优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改革目标在于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开放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习者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习者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依据环境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教师是解惑的角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定位,形成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意在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项灌输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互动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范例教学环节的增加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知识和能力。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以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享受师生面对面的传统课堂空间的乐趣和愉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人们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2.构建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

由于环境管理涉及的概念理论多,知识更新迅速,在课堂教学中,只靠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吸收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板书、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同时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生动,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兴趣引导为主与任务驱动相结合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对环境管理课程的态度不同将学生分为以下四类:a.对环境管理课程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教师同步思维,不断解惑和收获;b.为实现其既定的目标而学好环境管理课程,这种动力使他们能配合教师理解相应的内容;c.被动上课,但对环境管理课程没有抵触;d.为出勤率而上课课程时间与其目标有抵触,往往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给予某一特定任务,只有当他们完成特定知识的消化吸收后,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这样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这两类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法;对于a、b类学生,多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c、d类学生,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能保证兴趣较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照顾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两极分化。

(2)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学习已进入立体化时代,不仅在课堂、图书馆,在宿舍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取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网络教学能够突破教师教学内容的框架思考来研究更多的相关问题,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辅助学习。

《环境管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较为突出的实践性。在环境管理学课程的课堂讲授中,如果在环境经济手段排污交易、生态补偿、押金返还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学习过程中,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在课堂上通过开放课堂的共享,通过老师的辅助讲解,控制课堂进行的速度促进大学的课堂教学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转变。

环境管理课程内容多,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保持课堂的轻松学习气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学中教师应使授课内容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其次,采用生动的素材。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解除他们单器官的疲劳感。最后及时为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使他们不断地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实践表明,这是维持学生轻松学习心态的持久动力。

(3)网络互动教学方法

一些学者认为,在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应使用团队项目教学法,使得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而基于网络的开放课程,恰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使该教学法付诸实施。

网络互动教学方法是借助于博客、网站、QQ群等网络技术与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师将与环境管理学课程相关的开放课程资料和精品范例更新到自己的微博上,逐步形成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与实际教学进度相一致的网上教学资料库,学生在教师博客上的这个资源库进行下载学习。课程视频不仅有授课,学生如果想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课堂笔记,甚至可以扩展到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个方面。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互动性更强,也更有课堂上的真实感。同时进行课程跟踪评价与交流,形成一个随着课堂进度而不局限于时空限制的师生互动环境。综上所述,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互动,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构建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快乐、主动地进行知识体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1)范例式体验

开放课程背景下,范例仍然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教学模式。运用任务驱动法,使网络的开放课程和网络资源为环境类课堂教学和范例服务。让同学们通过课前自主的查询相关的开放课程资源和相关的前沿发展趋势,通过自学,提高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基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对范例中一些环境的模拟仿真,学生亲自参与构思、巧妙设计;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分组练习和小组讨论,分别讲解自身观点,其他组进行质疑和补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和学习兴趣深化认识凝练思维。在与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评价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养成严谨和批判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一些经典教学范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以2005年和2010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范例,分析企业的环境责任,特别是对于化工型企业应该如何开展环境管理。通过分析化工厂选址的合理性、城市水源结构、应急预案、环境风险评价以及跨国环境诉讼、国际环境责任等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同时,鼓励学生站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不同角度分析如何做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补救。

生动的教学范例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不但从学习中得到了创造的乐趣,还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自身的表达组织能力,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2)社会调查式体验

环境管理学课程需要学生与社会接轨,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物尽其用、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环境安全等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活动为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多角度地深入社会增加其社会阅历,进而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传播环境文明。当然,作为农林类院校,还应设计一些凸显农林特色的典型主题,如强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环境伦理的有效实施,如何有效开展森林、土地、水等资源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从而使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率大于资源开发速率,为农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3)模拟式体验

引入项目式模拟,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虚拟项目,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由授课教师和同学一起为其点评。例如,学生可以以哈尔滨的雾霾为背景,设计完成以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为题的项目。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城市的能源结构、北方冬季供暖、周边村民焚烧秸秆等直接原因到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大气的环境容量、环境政策标准间接原因入手,综合运用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探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具体方案、综合对策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小组分工协作,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提交项目报告,授课教师要对其成果做出恰当评价。学生在模拟体验过程中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通透掌握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农林类《环境管理学》展望

在教育全球化、科技化的背景下,知识共享促进了开放理念的传播。在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科技化、全球化、共享化。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林业科技人才,突出东北林业大学的林、理、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通过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教学心得、经验的凝练、精心设计,一定会为网络课程的开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林类《环境管理学》网络公开课,如何体现特色,也值得思考。课程视频不仅有授课,学生如果想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笔记,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互动性更强,也更有课堂上的真实感。有专家指出,开放教育和学习资源具有蓬勃发展的潜力和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开课资源将不仅仅包含课程本身,而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公开课发展成为社会化的学习平台,使学习者不仅成为资源的使用者,还成为资源的创造者,实现进一步的社会化学习。除了进行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在线开放外,还同时将与网络课程学习配套的网上学习资源和管理平台权限等一并开放。这种课程、教学、资源、考核和管理的一体化开放模式,不仅深化了教育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还成为教学计划的有益补充。可持续农林业是未来农林业的发展方向,重视农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管理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林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高等农林业院校环境管理人才素质,使环境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