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淮安市漕运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研究

淮安市漕运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8 00:15:15
淮安市漕运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研究
时间:2023-06-08 00:15:15     小编:谈爱玲

淮安市漕运文化资源丰富,但需要保护与开发。开发中存在开发内容上偏重景观、仿古建筑等硬件建设,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并且硬件建设上存在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根据生态之城的目标定位,本文认为在漕运文化资源开发中旅游产业应注重整理旅游行业的散乱布局,重点开发廉政游、体验游和文明游三个方向。

淮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与京杭运河漕运关联甚密。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明清时代漕运总督公署也设立在淮安,因此,历史上的淮安是一个经济重地。

追溯历史,淮安曾经是清朝漕运总督府之所,商贾云集之地,鼎盛时期,是古运河上的四大都市之一,漕运文化在其淮安历史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漕运造就了淮安。

一、淮安市漕运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资源统计与分析

根据调查,苏北漕运文化资源丰厚,其中遗址、古镇、民俗居多。而且徐州、淮安两地都属于重工业城市,交通便利。宿迁和淮安与漕运相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较多。共性的文化资源为水利工程文化资源、曲艺舞蹈、仓储文化、民俗资源,淮安的个性的文化资源为名人文化、造船文化、古镇文化等。

具体说来,淮安的漕运物质文化资源,包括水利工程建筑遗产(包括堤坝、水闸、运道、码头等),京杭大运河沿岸历史资源、里运河沿岸历史资源以及漕运总督公署遗址、河道总督署遗址等建筑遗迹、宗教建筑遗迹为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丰富,共计六大类27项,包括运河及治河相关的神话及民间传说,民俗,传统民歌、戏剧、舞蹈,传统技艺,历史地名和古诗词等。

(二)现状与问题

漕运对淮安的社会阶层的构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上的淮安是一个可与南京并称的大都市。在乾隆时期已有54万人口。甚至被过往外国使者称为中华帝国的第八大城市。因此,淮安传统古民居数量较多。但多数破坏严重,需要加以保护或有选择地恢复。

目前,这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应措施的是因漕运而生的著名村落――楚州区板闸村,板闸村是淮安榷关的所在地。目前,淮安榷关复建工程己正式对外开放。在里运河两岸建有牌楼、牌坊等仿古建筑。

另外,古城遗址也很丰富。淮阴故城遗址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政府所在地。甘罗城遗址位于淮阴区码头镇东北约200米,残存土垣长70米,高3米,曾出土战国古钱甘罗钱等文物。泗州城遗址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是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灾难性古城遗址之一,一直得到江苏省的重视,在不断地发掘、整理。

总体而言,很多漕运遗产的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措施。例如丰济仓遗址仅存的3幢20余间房屋。除此以外,其他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民俗、庙会活动等均处于未保护、未开发、未整理的状态。

二、淮安市漕运文化资源开发中的措施

(一)政府政策

从历史记录来看,淮安人文荟萃,历史遗迹数不胜数,但许多遗存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从2002年起,淮安市依托运河的自然环境,实施大运河、里运河、古黄河等以水文化为主的生态绿化规划, 并将里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古黄河生态长廊, 将生古清口水乡生态风景区等风景区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经顺利完成建设。

(二)政策落实

近几年,淮安市落实了一批生态重点工程,先后拆除了防碍运河景观的10多处物资装卸码头和违章建筑。改造了北门桥、水门桥等处的景观,并在运河两岸恢复种植地方特色的苗木,极力改善城市绿化。

2008年提升档次,完善功能,加强了码头古镇秦汉文化区、九龙口水乡风光区、清江浦历史文化风貌区、淮楚生态旅游度假区、河下古镇文化区、淮安水利枢纽景区等国家景区的建设。

(三)遗迹保护和利用

淮安市水利工程设施遗产中仍在使用的水工设施保存均较好,京杭运河是航运条件优良的内河二级主航道,航运功能良好;里运河地处市区,是淮安市内河道正在改建为生态景观廊道;黄河故道是不能通航的城市生态景观廊道;盐河现为五级通航河道。大运河、里运河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线路。高家堰还可再现的石工墙基本完好率为70%。水利设施类遗址包括清口水利枢纽遗址。大口子遗址已改建为钵池山公园。

(四)场馆建设

近十年以来,淮安在场馆建设方面收获颇丰:淮安戏曲博物馆、名人馆、大运河楹联馆、漕运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齐全,但是缺乏重点、分布散乱。

三、淮安旅游产业现状

“十一五”以来,淮安开发大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市旅游经济一直保持年均28%的增长速度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43%。但淮安的旅游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旅游景点小,散,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主题少。

目前,有关漕运的文化资源得到市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已经以旅游景区的形式完成了开发,例如近年来,淮安府署、中国漕运博物馆、河下古镇、古淮河生态文化园等一批景区景点的对外开放,得到市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赞誉。

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从旅游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对于市漕运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相关开发项目,而且,对于水利工程文化资源、曲艺舞蹈等这些特色资源也没有得到重点性开发。

景点建设是政府行为,也是硬件建设,但是曲艺舞蹈、民俗资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也有相关的专业研究部门,例如淮剧团,但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滞留在科研和保护的层面上,没有放到开发的层面上来,也就是说软件建设并不到位。淮安在节假日仍是一座静静的古城,除了常见的现代文化中的吃穿住行以外并没有其他特色的活动。而对比邻近的徐州和宿迁两市淮安市在特色方面就很欠缺,例如徐州的窑湾古镇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当地流行的柳琴戏是一种方曲种,会唱的人已经很少。窑湾古镇旅游开发公司将其开发为民俗旅游节目,至今仍有庄广利等民间艺人可参加演出。而中国漕运博物馆在运河沿线的城市中并不少见,因为漕运流经的城市很多,例如苏州也建立了漕运展示馆,而宿迁市是漕运城市中唯一建立中国粮食博物馆的城市,2013年元旦中国粮食博物馆在宿迁市正式对外开放。将成为国内集收藏、展示、教育、科研、科普为一体的重要文化基地,成为了一个特色的博物馆。

因此,淮安在开发内容上偏重硬件建设,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在硬件建设上特色也不突出。

五、淮安市漕运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旅游产品趋同

运河城市品牌塑造和相关产品开发趋同是沿河城市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例如,包括淮安在内,常州、天津等多个城市空间布局上以沿河滨水风光带的形式出现,因建设中缺少对资源的差异化分析,使得各城市漕运景观旅游形式和内容雷同。现有的一些景点比如清江浦建筑、博物馆群缺乏与游客的互动,以及老淮安人的认同,展示方式程式化,形式单一。

(二)旅游形象定位

在旅游形象推广方面,淮安曾经定位过如“周恩来的故乡”、“淮扬菜之乡”、“运河之都”等等。但对游客的吸引力都不大,因为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已有118个;而对于“周恩来的故乡”,很多人都会误认为是绍兴,由于对伟人的尊敬,也很少做这方面的对外广告宣传;淮扬菜之乡是不假,但市区真正叫得响的餐馆不是很多,不像青岛啤酒那样受众广泛;“运河之都”由于申遗的成功,可以说应该比较有分量,但是运河流经二十几个城市,都想借运河之名发展旅游,要想脱颖而出尚需寻找特色,彰显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

淮安在运河沿岸城市中的漕运地位可谓无城能及,彰显淮安的漕运文化有助于凸显旅游地形象,构造差异性旅游产品,形成旅游核心竞争力。因此,本人认为突出漕运文化特色,远比喊一个“运河之都”的口号来的实在。

(三)旅游形象推广

特色需打造也需宣传,当代宣传最有效率的莫过于新媒体了,比如《新白娘子传奇》让大家领略了西湖美景,其实西湖也不算很大,跟太湖比就太小了,但是杭州旅游历来火爆,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奠定了旅游业的根基。可见民谣推广和影视推广的力度和广度不容小觑。淮安虽有悠久的运河文化历史,却由于旅游开发力度不足和对运河文化的传播不善而未能引起关注。

淮安从未在央视电视台作过宣传。关于运河,在1987年确实有一部陈玉莲、梁朝伟、黄日华等主演的电视剧,但这20年来没播放过,早就被遗忘了。2010年有一部电视剧“漕运码头”曾经热播,但是讲得是通州漕运。水利名人、漕运清官、甚至漕运文化整体都可以作为特色去打造。这就需要利用当今最广泛的媒体:影视和网络去下一番功夫了。

六、漕运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向

(一)生态之城的目标定位

淮安市政府曾提出“到2015年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的战略目标”,生态旅游是淮安建设生态市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二)漕运文化为中心

旅游业是我国很多省市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已经成立,可以以漕运遗址为依托,结合漕运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与传播漕运文化。建立旅游、餐饮、演出、展示、纪念品制作等文化产业集群。通过网络、影视、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战略性地打造一个淮安漕运文化产业集群。

(三)漕运文化旅游的开发方法

1、体验式旅游的植入

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体验经济早已经主导了很多产业的市场,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是获得实境体验的重要手段。从旅游者角度出发,良辰美景可能相似,但每个人的体验却不尽相同。鱼米之乡和高山、草原等的体验也各不相同。

2、水路旅游为主体

水路旅游交通具有运载量大、票价低、耗能少、舒适等优点。从旅游角度看,水运是融旅与游于一体的运输方式,具有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水路旅游交通也存在速度慢的缺点,适合时间比较充裕的游客。游客们可以乘车到淮安境内后在坐船沿着运河进行水路游。由于观念的转变,“银发”旅游市场近年悄然兴起,被旅游界业内人士成为“夕阳红”,而水路游线正非常适合时间充裕、经济条件宽裕、游玩节奏慢的老年群体。

清江浦有游船通向河下古镇。每年春秋季节,两岸风景如画。泛舟淮安运河,既可见湖光山色、江村渔景,又可领略现代城市景观和大型水利工程,和风阵阵,悠然自得,既可体验皇帝出游的感觉,又可体验古今的变化。

3、文化观光两不误

总结史料,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断淮安的漕运文化有很大的生态经济价值,在漕运文化的基础上,淮安可以发展至少三种旅游类型:廉政游、体验游、文明游而且可以用水路串联。

(1)廉政游

周恩来故居是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旅游胜地。2000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以往一直属于红色旅游,亦可纳入现代清官之列。

另外应设置独立的漕运廉政官员博物馆,将其事迹以雕塑、大型歌舞演艺、淮剧新普等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淮安府衙、漕运总督府、河道总督署等景点都可以归为此类。

(2)体验游

体验游可分为体验造船工艺和洪泽湖渔家生活两部分。据明代古籍记载:历史上的山阳即现在的楚州区,河下造船厂的规模及员工人数,在全国三大造船厂中名列第二。而沙船是我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四大重要船型之一。因此,文化价值显著,颇具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应根据史料设置专门的博物馆,动态的展示各种工艺,并向某些展览馆学习,将工艺体验结合到具体的旅游纪念品自制过程中去。

渔家生活包括生产习俗例如“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以及交易习俗、饮食习俗等,渔民日常饮食的菜肴以鱼为主,有很多独特的吃鱼方法:“冬吃头,夏吃尾,春秋两季吃划水”;“鳃子头,鲤鱼腰,青鱼尾巴耍大刀”等;重点体验婚庆习俗、节庆习俗以及与漕运最相关的“开漕节”。

(3)文明游

清初淮安诗歌空前繁荣,有“诗城”的雅号。主要是因为漕运惯例,夜不行船,或风雨等天气影响,士人北上南下,乘船至淮安,常滞留多日。淮安富庶,有园林之美,人文荟萃,可凭吊唱和,于是过淮之士子名流多登岸访古投友,为文酒之会。

河道总督署的御碑园存有清代皇帝为河督赐有若干诗文、匾额,均刻石留存,清莲岗文化遗址和古清口文化遗址也必然是文明游的一部分。水下古泗洲城可以建立多媒体演示厅。

(4)综合提高休闲效果

结合水体、古镇、建筑、美食、美景、民俗表演,突出文化博览、生态休闲、沿河观景、渔家体验、游船观光等生态旅游方式,可以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和连贯性。例如,将洪泽湖的水景、国家级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与洪泽湖渔家体验结合,可以得到天然和民俗的双重享受。

河下古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明清时,河下是淮北盐集散地,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清晏园目前是苏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古典园林之一。市区的楚秀园现已融娱乐、风景为一体。绾秀园位于河下,是明代富商杜氏宅园,可以复建。

七、结语

淮安的漕运文化其他传统文化比较而言有很多本质上的差别:其政治意义重大和经济影响广阔,是其文化特色和亮点。结合淮安旅游资源进行,构建系统的生态旅游可以突出淮安的城市形象和旅游特色。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