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敦煌“男跪女揖”婚礼图探析

敦煌“男跪女揖”婚礼图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5 00:02:22
敦煌“男跪女揖”婚礼图探析
时间:2023-08-15 00:02:22     小编:商云飞

摘要:敦煌婚礼图是古代敦煌婚俗的真实写照,许多婚礼图都描绘了婚礼过程中“男跪女揖”的场景,这些场景是敦煌女性地位的折射。出现这种婚俗的原因,与该时期的时代背景、该区域内的两性分工及据此而形成的特殊婚姻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敦煌婚礼图;男跪女揖

敦煌壁画中的婚礼图仅见于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共计46副,年代自唐至宋。[1]敦煌婚礼图的内容来自《弥勒下生经变》,这些婚礼图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婚礼仪式、宴饮、乐舞等场景,是敦煌婚俗的真实写照。在一些婚礼图中,新人的行礼方式为男跪女揖,即在拜堂之时新郎五体投地行跪拜之礼;新娘双手合于胸前,屈膝欠身,行揖拜之礼。据统计,这种“男跪女揖”婚礼图总共有17幅,占婚礼图总数的37%。[2]可见,在当时的婚礼仪式中,“男跪女揖”这种现象是常态,而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婚礼习俗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习惯是“男尊女卑”,女性的社会地位远低于男性,当两性确定婚姻关系之后,女性更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而“男跪女揖”婚礼图所折射的两性地位似乎不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类壁画中,男子匍匐跪拜,而女子只需弯腰行礼。可见,画中的女性较之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与该时期的时代背景、该区域内的两性分工、特殊的婚姻形式不无关系。

一、时代因素

上文提到,敦煌婚礼图作于唐朝,它所反映的内容以唐朝婚姻文化为主。唐朝是继隋朝之后,中国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先后经历了贞观之治、武周时期、开元盛世等,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中国最为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亦是一个开放社会,这种环境上的开放带来了观念上的开放,社会对女性的宽容程度也大大提高。特别是武周时期,武则天称帝,向传统礼教制度发出了挑战,女性得以与男性同享某些权利,女性社会地位随之提高,如孙甫《唐书》云:“‘唐武后欲尊妇人,始易今拜。’是则女屈膝而拜,始于唐后也。”《鹤林玉露》也记录了宋代朱熹关于唐时妇女拜不跪地这一习俗的考证:“‘古者妇女以肃拜为正,谓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也。拜手亦然。’南北朝有乐府诗说妇人曰:‘伸腰再拜跪,问客今安否?’伸腰亦是头不下也。周宣帝令命妇相见,皆跪如男子之仪。不知妇人膝不跪地,而变为今之拜者,起于何时。程泰之以为始于武后,不知是否?余观王建宫词云:‘射生宫女宿红,把得新弓各自张。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则唐时妇女拜不跪地可证矣。”[3]实际上,历史上也有不少关于隋唐以前女子拜不跪地习俗的相关记载,朱熹的这一番考证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一习俗源自武周时期。但据此可以肯定,武则天时期的妇女地位确实被提高了不少。

二、两性分工

两性之间,在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上,都存在差别。这些差别,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社会中的两性分工,而这种分工也是促生和维持长久婚姻的基本动力。所谓的两性分工,是社会利用两性差别构建的一个体系。这个分工体系产生的原因,一则确实是因为男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但更多的其实是因为这是传统社会习惯对人们所做出的规定,即这个男女分工体系受传统社会习惯的控制。[4]

古代中国是一个男权制社会,这种男权社会的建立与农耕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农耕条件下,男人具有生产及生活两方面的优势。我们历来所遵循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是作为一种持家正道被树立起来的,如女子似乎就应该操持洗衣、煮饭、扫地等家务,而男子只要做好家庭或家族对外的工作即可。而这,也决定了男女自出生就在社会中居于不同位置。传统习惯对两性分工起主导的作用,两性之间的关系受其控制。这种分工体系的构建,不单纯只为谋取经济上的利益,它更多地是用来表示农耕社会中的尊卑秩序。

而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在汉代以前,戎羌、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都曾在此居住,形成了该区域内独特的游牧文化。这种以游牧、狩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区别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它造就了与农耕社会截然不同的分工体系。在游牧社会中,男女皆从事社会生产劳动,两性在职业上的分工无明显的主次和高下之分。[5]比如说,在游牧家庭的日常生产及生活中,如果男性负责狩猎,那么女性就负责牧羊。与此同时,女性还需要接受照顾家庭的任务,如抚育子女、赡养老人。可见,游牧家庭中的女性既扮演着生产劳动者的角色,又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这两个角色决定了她们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此外,较之农耕生活,游牧生活具有不稳定性,游牧家庭需要面临来自自然的严峻挑战,而这也造就了游牧民族果敢刚强、坚韧不拔的品格。因此,游牧社会中的女性具有更为豪放的个性,这种个性也促使她们摒弃了世俗的观念,与男性一起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通过对敦煌区域内女性在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中参与程度的考察,其家庭与社会地位便可见一斑。

三、婚姻形式

敦煌地区是一个民族集散的大舞台,多民族的交融催生了该区域内独特的婚俗,具体表现在族际婚与入夫婚的盛行。

所谓的族际婚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这种族际婚也促进了民族之间不同婚俗的融合。唐代流行汉族与吐蕃之间通婚,大量的敦煌婚嫁图都反映了这种现象,如榆林第25窟婚礼图。有学者认为,从榆林25窟婚礼图可明显看出吐蕃族与汉族通婚的场景,新人立于青庐中围屏内行礼,新郎为吐蕃族,头戴毡帽,新娘凤冠霞帔,为汉族。男女宾客汉蕃皆有,分列于长桌两侧,相互谈笑。[6]可见,当时流行汉藏通婚。隋唐的统一及开放的社会环境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尤其是在唐朝,统治者推行和亲与民族通婚,除上层统治阶级之外,民间的一般性通婚也不胜枚举。通过通婚,汉族文化不断地同化少数民族,反过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影响着汉族文化,如吐蕃女性较汉族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她们保持着更为独立的人格意志,而通过族际联姻,她们将这种习惯带入了汉族社会,继而出现了婚礼上“男跪女揖”这种现象。

也有学者认为,吐蕃人的婚礼本身便有“男跪女揖”的习俗,它是入夫婚的一种表现。在敦煌当地,入夫婚与聘娶婚一样普遍。所谓的入夫婚是一种男就女家成婚的婚姻形式,即在女家成婚,青庐设于女家,婚后女方可居于母家,男方保持其独立性。这种入夫婚因在女家成礼,因此新郎面对岳父岳母须行大礼,而新娘因在自己家中,只要行轻礼即可。

四、结语

实质上,敦煌“男跪女揖”婚礼图并不能说明其中的女性地位要高于男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期的敦煌,女性确实拥有较高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享有更多的权利。首先是唐朝开放的文化及观念,为妇女地位的提高奠定了时代基础。其次敦煌区域内的游牧生产方式使两性之间的分工突破了传统限制,使女性与男性一样,可参与到生活及生产的各个层面,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而特殊的时代背景及特殊的生产方式又催生了族际婚与入夫婚等多种婚姻形式,进一步巩固及提高了女性地位。

【注释】

[1]谢生保.敦煌民俗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206.

[2]谭蝉雪.盛世遗风敦煌的民俗[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92.

[3]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藏经 禅藏・杂集部 禅林象器笺1、2、3[M].佛光出版社,1994:715.

[4]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1.

[5]孟古托力.古代北方民族女性参政的若干问题[J].学习与探索,1996(6).

[6]李妍容.敦煌壁画中的婚嫁图[J].文化月刊,2013(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