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企业审美化研究文献论文

企业审美化研究文献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7 02:31:04
企业审美化研究文献论文
时间:2022-12-17 02:31:04     小编:

[摘 要]企业审美化研究命题在西方组织管理学界研究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90年代以来趋于完善,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深入到企业组织运作的各个方面。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出现了不少理论成果,为企业实际管理运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理论参考。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远未成熟,研究状态比较混沌,优秀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

[关键词]企业审美化;企业审美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9-0121-02

企业审美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界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法国学者Vincent Degot组织的一系列“组织符号学研究会议”,当时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组织符号在塑造公司形象方面的运用;在这一系列会议中,学者们逐渐对“企业审美化”这一命题产生了关注,并自从9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发表了关于该命题的论文,使得针对这一命题的研究逐渐系统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Strati、Gagliardi、Ottensmeye等。这些学者通过专著或者欧美主要学术杂志提出系统性研究“企业审美化”课题的必要性。而到了2000年以后,西方组织管理学界对于该命题的研究就更加完善,研究的内容也更加广泛,逐渐深入到企业组织运作的各个方面:企业形象和公司品牌建设;产品升级;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利益相关者认同感建立;组织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作环境优化;知识管理;变革管理;领导艺术;企业伦理建设等。西方组织管理学界对企业审美化的研究的主要特点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1)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研究的基本框架。审美化议题在西方管理学界的提出超越了长期以来企业管理研究对效率和效果的追求,向人性、伦理和道德层面投去了更多关注。人在企业组织中不再扮演实现目标的工具之角色,而是变成企业组织的真正主体,成了最需要被关注的对象。这里的“人”指的是一切和企业发生关联的人们,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审美化命题的发展和成熟是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分不开的。首先,自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就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框架,用以对很多不同领域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原因就在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较为全面且平等地涵盖到与企业相关的人群的因素;其次,对于90年代以来至今的企业来说,企业经营的成功早已不再意味着单纯的财务指标上的赢利,而是需要来自企业内外部多方面的认同,一旦有某个环节发生问题,就很可能会引起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因此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知、态度和看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表现。简言之,由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审美化研究的必要性才随之浮现出来。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审美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许多对企业审美化的研究就是围绕着利益相关者的框架展开的,比如Hancock(2005)就指出企业审美化研究必须放在利益相关者的框架中展开。而Riel(2000)指出企业的审美应该包括所有涉及利益相关之可感知的范围,这样才能实现信息上的一致性,而不至于出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认知冲突。

(2)善于运用审美形式的事物来比喻企业的运行机制。将管理比作艺术并不是什么陌生的事情,早在巴纳德、德鲁克等经典管理名著中就能找到。而在企业审美化相关研究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将企业当做一个舞台,员工当做演员。例如,Clark & Mangham(2004)就认为企业可以参照剧场的模式来经营,将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当成一场演出。Dunham & Freeman(2000)则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运用类似剧场的氛围去加强和员工的某种紧密的情感上的联系,让员工能够在这种氛围中感觉到他们是团队有价值的一部分。

(3)结合了审美研究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企业的运作,开辟了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Sanderlands & Buckner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就明确地提出应该运用审美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工作中的情感。而Strati在1992年也提出应该将审美研究的方法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尤其是在和组织知识相关的一些领域。White(1996)也指出运用审美研究方法可以具体地研究企业中的“美”的元素,以帮助企业创造出更好的企业运营环境。Ramirez(1996)认为作为未来企业组织研究的一个方向,企业要运用审美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来研究组织日常运作的审美体验,这个研究内容和社会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是相类似的。同年,Gagliardi(1996)也指出企业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组织人工制品”(Organizational artifacts),这些人工制品均是通过人们的感官来感知的,因此企业中的知识充满了感官和审美性质,因而必须借鉴审美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企业。

(4)研究的对象强调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直接感官体验。Ramirez(1996)认为企业作为一个有形的实体,其实际的组织形式不仅仅是抽象的职能概念,还是人们一系列的感官体验组合。Strati(1992)具体地指出企业的内部空间划分、设置和陈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组织的权利分配和社会关系等无形因素,因此组织的内部空间可以用来表达企业的文化和社会构建特征。

(5)部分研究运用了批判的视角对企业审美化现象的负面效应进行分析。对企业审美化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社会学中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批判分析,以及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关于审美负面效应的论述。例如Hancok (2002)认为企业审美化,尤其是日趋过度的审美化现象有可能会削弱人们原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评判力,而且过度地通过审美刺激人们消费欲望会导致消费的过度,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他在2005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章还指出经济、企业和日常生活的过度审美化会使人们的生活内容趋于表面化,即过度地追求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本质的价值。Witz 、Warhurst & Nickson(2003)同样也表达了他们对于企业审美化过程的担心,即企业的审美化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员工的情感和情绪。为了达到传递企业信息的目标和维护企业的利益,员工尤其是那些从事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业的员工要时常压制自己的真实情绪,而将与和组织信心和目标一致的情绪刻意表现出来,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可能会影响到员工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和西方组织管理学界对本命题研究的系统化、多样化和具体化的状况相比,我国管理学界在企业审美化方面的研究则落后较多,研究状态比较混沌,优秀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则几乎没有。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概念的提出为主,对建立“企业美学”、“管理美学”、“企业审美文化”的必要性及其性质的纲领性论述较多,针对企业管理具体方面的研究较少。少数研究注意到企业审美化的某些具体方面,尤其是产品、服务审美化方面的论述较多。例如,刘玉清(2000)就提出了几个关于企业形象审美化的几个途径。而比较优秀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两三年。吴杏德(2007)从管理、产品、服务、营销、公共关系、企业文化和人才等方面简要论述了审美对企业的作用。向莉和曹虎(2006)指出企业的产品应当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且举例说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些方法。他们的研究同时还较深入地分析了企业的生产环境应当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改进。而赵丽萍和王庆红(2007)则结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职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较深入地研究了企业管理中员工的从业状态的审美化,分析了个人与职业的关系、从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工作与生活其他方面的关系等,提出“社会和从业者个人应该能够自觉地以审美的态度,用美的标准,根据美的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对待。通过以上文献资料收集情况看来,国内外关于企业审美化研究的成果相差比较悬殊,国内关于企业审美化研究的文献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对于企业审美化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缺少统一的概念定义,同时缺少对已有文献的全面综述。

(2) 研究状态较为松散和混乱,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性研究。

(3) 尽管文献提到很多企业运作的各方面职能,但在内容的深度上还是有所欠缺。

(4) 现有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实证研究,使得文献的立论普遍缺乏可靠依据。

因此,针对目前国内在企业审美化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吸收西方本领域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企业审美化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理论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Strati A.Aesthetic understanding of organizational lif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2,17(3):568-581.

[2] 曾繁仁. 试论企业审美文化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J]. 山东社会科学,2002(6):86-87.

[3]齐卫华,纪光欣. 审美文化:当代企业文化新的发展趋向[J]. 经济经纬,2004(6):102-104.

[4] 张体勤,刘军. 基于和谐思想的管理美学初探[J]. 山东社会科学,2005(10):135-137.

[5] 向莉,曹虎. 论企业的美学追求[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2-5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