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青海农牧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效益分析

青海农牧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效益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9-10-16 18:43:37
青海农牧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效益分析
时间:2019-10-16 18:43:37     小编:

摘 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农村l展短板。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扩大农村金融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成本效益视角出发,全面梳理青海省102家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效益情况,分析影响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效益的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本效益;农牧区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8(2)-0051-03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在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农牧区金融机构是农牧区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成本效益状况不仅关系自身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农牧区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为全面掌握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服务成本情况,人民银行西宁中支在全辖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效益情况的专项调研。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涵盖全辖8个市州、31个县区的102家金融机构,其中政策性银行15家,工农中建四大行45家,邮储银行9家,青海银行5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4家(农信社16家,农村商业银行8家),村镇银行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涵盖范围较广,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显示,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效益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营业收入和利润总体上呈现下降的态势

2016年,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机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体下降,102家金融机构共实现营业净收入和税前利润59.24亿元和25.48亿元,较2015年99家金融机构营业净收入和税前利润分别减少2.61亿元和9.0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22%和26.17%;营业净收入和税前利润出现下降的金融机构占比分别为54.08%和53.54%,较2015年分别上升23.87个和16.31个百分点。此外,利息净收入仍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无论是地方性法人机构,还是国有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非常高,2016年102家机构平均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0.89%,其中69家超过90%。

(二)成本费用普遍上升,金融机构成本控制能力和经营效率有所下降

金融机构成本费主要包括人工费、广告费、安保费、办公费等。从调查情况来看,一方面,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机构业务及管理费用总体上升,2014-2016年平均业务及管理费用分别为2155万元、2289万元和2345万元,2015-2016年业务及管理费用上升的金融机构占比分别为78.95%和64.65%。另一方面,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收入比1不断上升。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我国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不应超过35%。调查显示,2014-2016年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机构平均成本收入比分别为35.35%、36.64%和40.38%,均超过了35%的监管指标,其中2014-2016年成本收入比超过35%的金融机构占比逐年上升,分别为58.33%、63.64%和65.69%。

(三)从区域上看,多数地区呈现金融机构成本上升而利润下降的趋势

调查显示,2016年除黄南、海东、果洛外,其他5个市州金融机构呈现成本上升而利润下降的趋势。从成本上看,2016年全省8个市州金融机构业务及管理费用全部上涨,其中西宁、玉树、果洛上涨较快,涨幅分别为10.57%、7.65%和6.85%。从利润上看,黄南、海东、果洛3个市州金融机构税前利润总额增加,涨幅分别为19.48%、18.21%和13.8%,其他5个市州金融机构利润下降,其中以工业为主的海西降幅最大,达到60%。

(四)从机构上看,国有商业银行成本效益相对较好,地方性法人机构成本效益相对较差

工农中建四大行成本控制和盈利情况相对较好,2016年45家四大行机构业务及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51%,其中43家盈利,25家利润增长,占比分别为95.56%和55.56%。地方性法人机构则普遍呈现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态势,2016年3家青海银行(另外2家2016年成立,不纳入比较)、8家农商银行、16家农信社业务及管理费用分别同比上升28.85%、15.11%和13.27%,税前利润分别同比下降23.56%、25.72%和26.03%。

二、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年,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机构普遍出现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有经济下行、信用环境不佳等外部因素,也有自身成本控制薄弱、经营管理不善等内部因素。

(一)经济持续下行导致贷款增速和利率水平总体下降

2016年,受经济持续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一方面,一些传统资源型企业效益下滑,生产规模下降,有效信贷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在企业效益下滑、违约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有意压缩部分信贷投放。受此影响,2016年农牧区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普遍放缓,贷款利率和存贷比总体走低。从102家金融机构调查情况来看,2016年55家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放缓,其中34家贷款余额下降,较2015年增加7家;2016年,91家机构贷款利率下降,全省8个市州贷款利率均不同程度下降;53家机构存贷比下降,较2015年增加7家,除海东、果洛外,其他6个市州存贷比均有所下降。此外,部分农牧区金融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责任,其发放的扶贫贷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等均按照基准利率和优惠利率执行,优惠利率最高下浮30%,导致成本效益低下。

(二)信用环境欠佳导致金融机构贷后管理及不良成本较高

农牧业存在天然弱质性,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加之部分地区信用环境欠佳、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农牧区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性法人机构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调查显示,2016年24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平均不良率为3.3%,高于全省金融机构平均不良率1.22个百分点,农牧区较高的不良率会加大贷后管理难度及导致不良成本上升。 (三)人员费用上升导致农牧区营业网点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营业网点是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沿阵地,也是主要的成本费用中心,网点运行成本高低对金融机构成本效益状况具有决定意义。网点运行成本主要包括租金M用、人员费用、营业费用及设备维护费用等。本次调查的全省58家营业网点。结果显示,2016年58家营业网点运行成本快速增加,平均运行成本为433.88万元,较2015年增加61.5万元,同比增长16.52%;其中50家营业网点成本上升,较2015年增加6家。各项费用中人员费用占比最高,2016年58家网点人员费用占比为68.22%,较2015年增加1.51个百分点,29家网点人员费用占比超过80%,较2015年增加5家。人员费用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青海农牧区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在同等条件下网点运行需要更多的人力保障。

(四)成本管理薄弱导致金融机构额外成本费用增加

目前,青海农牧区部分金融机构成本管理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成本管理理念陈旧。“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别的部门没关系”这种错误的成本管理观念在部分辖区金融机构中还很普遍,全员成本责任意识尚未形成。二是成本约束意识淡薄。部分金融机构不考虑整体经济效益,盲目扩大存款规模,而有效信贷投放不足,导致负债成本上升、效益下滑。三是全面成本管理缺乏。目前,多数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管理的重点和内涵仍只停留在控制和降低费用的层面上,还没有扩展到包括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风险成本等在内的全面成本管理。四是网点成本控制不健全。绝大部分农牧区金融机构对网点成本管理注重总量控制,缺少全面的细化管理措施。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青海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效益情况的调研,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问题需予以关注:一是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对部分农牧区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性带来不利影响,也影响全省普惠金融发展。二是农牧区金融服务高成本、高风险特征会推高农牧民贷款门槛和贷款利率,部分农牧民合理的贷款需求无法满足。三是农牧区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仍不健全,农牧区金融机构经营风险较大。为降低农牧区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机构效益,促进农牧区金融机构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青海农牧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仍需政策扶持

一是给予农牧区金融机构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征收的优惠税收政策。二是对青海农牧区金融机构按照当年新增贷款额的一定比例给予特殊费用补贴。三是对在青海偏远农牧区的常设金融机构,根据其业务规模和人数,给予一定的综合费用补贴。四是加大对设立惠农金融服务点的金融机构补贴力度,同时对提供流动金融服务车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补贴。五是加大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的倾斜力度。

(二)加快青海农牧区金融风险补偿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青海农牧区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由各级财政按照一定的比例出资,以后年度按新增涉农贷款一定的比例予以追加。二是大力推进以政府引导为主和农户参与的互助保险和担保业的发展。三是加快农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扩大农牧区抵(质)押物范围。

(三)加强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效益监测

金融监管部门要定期加强对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效益的监测,一方面通过掌握各类金融机构服务成本和效益情况,为制定差异化调控和监管指导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跟踪了解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切实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

(四)强化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管理

一方面,要树立全员成本责任意识,推动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提高农牧区金融机构成本控制能力,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逐步降低单位成本支出。另一方面,要将推动营业网点转型作为金融机构控制成本费用的重要举措。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农牧区网点布局,推进小型化、智能化、轻型化网点建设,降低网点装修、租金、人员等费用,实现低成本的物理渠道覆盖。

参考文献

[1]李永平,胡金焱.我国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交易费用比较――基于山东省的调查分析[J].财贸经济,2013,(7):38-47。

[2]刘晓玲,赵明一.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成本效益与可持续性探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6,(4):18-20。

[3]曲小刚,罗剑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7-146。

[4]谭露,黄明华.基于交易费用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弱化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09,(10):92-93。

[5]王瑞华.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员学报,2013,(2):11-13。

[6]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1):80-84。

The Analysis on the Operation Cost Effectivenes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Qinghai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CHEN Xifeng

(Xining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Xining Qinghai 810000)

Abstract: Issu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ve always been a major issue concerning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dern construction, and also the key to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n 2017, the docu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oposed to push forward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make up the short board of the rural development. Reducing the cost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and expanding the supply of rural finance is important parts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st effectiveness,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cost effectiveness of 102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in Qinghai province,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cost effectivenes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