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教育现代化 一个永远生长着的时代命题

教育现代化 一个永远生长着的时代命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01:37:46
教育现代化 一个永远生长着的时代命题
时间:2023-03-22 01:37:46     小编:

党的十八大作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部署,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变成了工作任务,有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现代化是促进内涵发展的先进理念,是改革创新的理性实践,是促进和保障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战略目标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指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满足现代需要的状态。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求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国家全面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是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过程。

教育现代化是综合发展目标。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强国和人民满意的结合,是国内高水平和世界一流的结合,是教育整体科学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是整体素质提高和人人学有所成的结合。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发展目标。综观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只有始终保持富有民族和个性特色的探索,才是有意义的探索。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独立提出的概念和开展的实践,要把目标转化为指标,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可资借鉴。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不是封闭的现代化,需要参照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发展指标;也绝不是教育的西方化,要着重体现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为丰富世界教育标准体系作贡献。

教育现代化是动态发展目标。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部分发达省份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实践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两个发展阶段,教育内涵不断丰富,达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教育实现了从单纯追求普及到全面兼顾,从偏重硬件到软硬件结合,从注重客观到主客观结合(发展水平和社会反映),从单一服务国家到多方结合(国家需要、适合学生、人民满意)。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多重功能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和核心内容。一方面,教育要更加自觉地适应客观变化着的大环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指标和推进过程要主动适应当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合一”的新变化;另一方面,要保持教育自身的独立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发挥教育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把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从口号变成行动,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先行30年,制订教育现代化标准意义重大。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导向功能。制订适宜的教育现代化标准,引导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力、有序、有效地指导和推进各地各校教育改革,加快国家和区域实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监测功能。形成教育现代化可监测的客观标准,通过定量监测,准确判断国家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达成度”,实时反映国家和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和努力程度,引导和促进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评估功能。在数据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形成对各地教育现代化达成度的定量评价和成效的定性评价,分析发展水平,确定发展阶段,发现优势特色,找到不足和差距。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比较功能。依据测量结果,对国家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进行等级排序,确定国家在世界格局、各地在全国同类中的相对位置和历史位置,产生激励和问责作用。

教育现代化指向的关键指标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应当是个性化、民主化、终身化、国际化、法治化,构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平台,使每个学生受到适合的教育,健康快乐成长,成为有用之材。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要反映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各阶段,反映保障水平、开放水平、发展水平、公平水平、质量水平、贡献水平和满意水平等,显示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匹配程度。具体如下:

教育普及度,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包括学前、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教育公平度,反映教育机会和资源配置公平,包括困难群体就学状况。

教育质量度,反映教育内外质量,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率。

教育贡献度,反映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能力,包括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数率、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教育保障度,反映教育保障水平,包括财力、人力、法律、信息资源投入水平。

教育开放度,反映教育体系沟通衔接、开放共享水平,包括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教育满意度,反映社会对教育工作的主观评价,包括作风和工作效果(就业率、就业质量、生活质量)。

对以上7个方面,形成二级、三级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按照初步(85%以下,侧重普及和办学条件)、基本(85%以上,侧重公平和结构)、全面(95%以上,侧重质量效益)3个等级测定各地达标程度,排列顺序。

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推进策略

一流国家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支撑一流国家。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点。

加强顶层设计。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是战略目标和国家任务,重点在省域。应当颁布国家标准,实行国家验收,发布国家公告,实施国家问责,维护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权威性、科学性、严肃性,各地据此细化指标,重在落实。

注重扬长补短。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是全国的整体目标和共同任务,中央要指导地方找准发展差距,使各地都有发展空间和努力方向,发达省份有动力,中等省份有压力,落后省份有希望,守住底线,把握主要部分,突破关键领域,加强薄弱环节。

促进特色发展。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性启动就有客观上的时间差,各自的基础、优势和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探索适宜的实现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

教育既是一个追求目标,又是一个发展过程;既是一项教育公共政策,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教育现代化不仅要面对社会作出正确定位,还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律选择定位。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不再总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变成了先行者,带动社会所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教育现代化不只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和工具,更是社会现代化的构成和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永远生长着的时代命题,作为一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作为一个目标将不断生长起崭新的内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