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抓痛点突破核心

抓痛点突破核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7 00:52:12
抓痛点突破核心
时间:2023-04-17 00:52:12     小编:

论至此,移动医疗是否进入“下半场”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仍然面对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用户对它的信任度、平台或项目的核心走向、赢利水平、融资状态、对医疗的实质改变以及与保险的对接等。所谓“擒贼先擒王”,理顺最关键的节点,其余问题或许可以迎刃而解。

用户需求最紧要

“在移动医疗存在的所有问题中,第一条必须是用户需求”,医药作家、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刘谦这样说。而这一点决定了移动医疗的真正需求,也就是业界俗称的“痛点”。

不管春雨医生、阿里健康提供多少项服务,它们都徘徊在医疗核心环节的外围区域,包括网上挂号、电子付费或者自助打印检查结果。一些医院的医生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能够进入某一种或一类疾病的平台,上面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科室医生,用户可以简单咨询问题。可是,这些信息从哪里知道?医院。用户就算进入这样的平台,一旦有问题,会去哪里?还是医院。

“医生和医院在医疗服务中所处的位置,是任何移动医疗无可取代的,而目前所有移动医疗平台,都没有改变这个事实,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没有尝试着改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方亚(化名)向《经济》记者坦言。

方亚对该行业的发展表现出不信任。他告诉《经济》记者,许多行业内的公司,并不真正想要对老百姓的医疗服务做出改善,他们更多的是想要趁着眼下的时机先在市场上站稳,随后出卖公司,最后捞一笔走人。

上述观点不是没有拥趸者。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现在的移动医疗就像是大众点评网站,为用户提供订餐、下单、付费、预约和外卖功能,但是大众点评自己没有厨师,也做不出饭菜。这种比喻非常形象,医疗服务对于移动医疗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会低于厨师之于餐厅,大众点评可以没有厨师,但移动医疗可以没有医生或者医疗服务吗?

方亚指出,因为移动医疗公司不去关注这些核心问题,他们心里想着更多的是壮大自己、发展公司,“可是他们不清楚,解决核心问题可以顺带解决其他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核心问题,再多用户也只是徒劳”。

恰恰是对于核心“痛点”的疏忽,让诸多移动医疗平台一直在热热闹闹地打擦边球,却没有一个取得实质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陈彪公开表示,若能够在移动医疗平台上建立医患关系,无疑将产生实质性进展,不仅可以实现对病人状况的远程监控,还能指导治疗和管理健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事物发展总会伴随很多问题,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并不是最难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才是。而想要知道为什么移动医疗难以触及核心,还要从它自身发展阶段里寻找。

现阶段优化医疗资源

医策传媒前副主编、现微医集团内部人员张颂奇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强调,移动医疗的确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不能一蹴而就。按照他的分析,移动医疗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也是移动医疗的最初阶段,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医疗的可及性更强。这个阶段的典型改变就是人们对线上挂号的认可。“从前,大家只到医院排队,有时候排了半天发现到自己就没号了。现在,挂号窗口外移,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此外,许多大医院都有官方网站,但是用户打开层层页面可能会遇到医生没有号或者自己找的科室不对的情况。移动医疗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以微医的运作模式为例,用户可以通过“精准挂号”表达自己希望就医的地点、医院并阐述病情,随后网页会按照要求给出有效链接。

第二阶段是对现有医疗资源的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国内民众就医,尤其是带亲人看病,都喜欢找最好的医院和最好的医生,“结果有些医生的号一放出来,瞬间就被抢光,而有些医生的号,60%都是空置的”。可众所周知,一方面,年轻医生如果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就不会成长,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病都值得去找专家就诊。

因此,张颂奇告诉《经济》记者,现在一些平台就针对这个问题,将“名医团队”搬到线上。当用户在线上挂号后,为患者就诊的不是团队中最有名气的医生,而是他带的“徒弟”。如果年轻医生可以解决问题,自然不必多说;若不能,团队核心医生才会为患者诊治。

作为移动医疗平台内部工作者,他表示,很多问题,平台并非不想去解决,而是还没走到那个阶段。“移动医疗有两条主线牵引企业向前看,一个是寻找可循环盈利模式,这个几乎没有例外,另一个就是为医疗带来实际可靠的改变甚至革新”。在他看来,有些平台、项目已经从上述角度着手了,比如网络上的图文就诊、电话或视频诊断,都是一种尝试。

第三个阶段,是对整个产业链的提升,也即医药与保险的链接、线上诊断的实现。但是张颂奇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大多数平台还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到来时间尚未确定。

然而,海思德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糖医生创始人佟伟栋则认为,即便说是第二阶段都为时太早。他告诉《经济》记者,移动医疗中的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初创阶段,整个市场还远没有成熟。从2014年和2015年这段时期看,该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其接受程度都已经取得很大进步。而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推动,很有可能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都开始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门户,这个时候,核心“痛点”就比较好解决了。

跨越四大障碍

《经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管是项目负责人还是业内分析人士,面对移动医疗前景,他们都既饱含热情与希望,又显得有些忧心忡忡,而想要从眼下走向具备医患关系的完善移动医疗,还有不少障碍需要跨越。

医学信息、数据的相互流动与认可未能完成。方亚认为,移动平台面对用户数据,因多种原因或许不乐意和同行分享、交流。这一点在实体医院中也是常态。同一个患者同样的病情,每去一个医院,抽血验血、拍片等数据采集往往需要重复多次。“医生不能冒数据出错的风险,加上这也是医院创收渠道,信息交流堵塞就比较棘手”。

医生仍然不愿离开医院独立负责。2015年,《经济》记者在采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主任许光中时,他就指出,难以脱离国内医疗体制的医生大多不敢独立承担网络行医的风险。如今,他依然秉持相同态度,而原因又多一条:一个医生想要成长,离不开强大的平台,不管是医院还是线上平台,可后者还没有足够强大。 法律监管范围不明,定义缺失。环球律师事务所周磊律师公开表示,人们对移动医疗的理解是列举式,没有法律层面的定义。没有定义,范围就不清晰,而目前该行业分支复杂,法律关系繁多,相关规范却只能从与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有关的法律规范中寻找。此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互联网移动医疗平台不能开展诊疗活动,只能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从这个角度看,移动医疗想要触及核心,也不能只依靠平台自身努力。

对移动医疗的效果缺乏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冯文告诉《经济》记者:“国内公司只顾低头前进,没有回头看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得到预期医学效果,国家为什么支持它、民众凭借什么信任它,都还没有充分理由”。

她指出,国外的移动医疗,不管是美国还是印度,都在上述环节做了很多努力。因为只有证明其符合医学和医疗服务的客观规律、证实其效果,民众和政府才有理由信任这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工具。可是,国内的平台似乎颠倒了其中的逻辑:它们不去做这些事情吸引受众,忽视了外界的态度,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才埋怨得到的理解不够。她说:“大家都关注前端,看用户数量,看网页流量,看前来合作的医院数目,但是忽视了后续程序,缺乏足够的耐心做深入调查研究”。

路还长,别着急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下称《任务》),明确了2016年一系列重点医改任务,其中,备受各界关注且期待已久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等内容均被纳入。对于公众而言,《任务》的发布无疑对外释放了国家层面对就医难宣战的决心。

而在冯文看来,此次政策信号的释放,将有助于移动医疗的进一步发展。“去年全年,国家对移动医疗的政策变动都很少,但《任务》将分级诊疗纳入其中,有助于促进线上线下双融合,尤其是在线上平台已经出现对分级诊疗尝试案例的当前”。

冯文指出,移动医疗的发展需要投入时间和资金,但更需要耐心。然而,不少将“商场如战场”奉为座右铭的平台或许只想马不停蹄地加速,急于向海外国家如美国等寻求经验。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昊对《经济》记者分析,美国移动医疗取得更多的是基于硬件革新基础上的进步,它们的改善是全方位的,设备、服务、管理流程、信息建设等,但中国目前更集中在软件发展上,“要走的路还很长”。

移动医疗咨询公司Enspektos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仅5%的移动医疗具有符合移动医疗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水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一定规模,而它们的创新成果即便有也难以广泛分享,有些甚至连小范围尝试也无法做到。该公司指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移动医疗企业刚刚起步,许多产品处于测验阶段。

全球医疗产业变化的速度从来都不是很快,既然全球状态都大体相似,国内的公司平台或许也不必心存焦虑,边谋求革新边解决问题才是上策。

案例链接:美国的Health Tap

全球性在线问诊平台Health Tap是美国一家提供无休假、全天候远程问诊服务的移动医疗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经过一段准备和开发期,在2011年3月获得24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当时的投资者包括知名天使投资人埃斯特・戴森(Esther Dyson),同年5月平台正式发布。

最初,Health Tap主要针对妇产科和儿科,之后逐渐扩展到100种不同的疾病专科,为用户提供免费专业医生的在线问答服务。网站上线后仅两个月,就吸引了6000多名医生、500家医疗保健机构参与其中。

为什么它如此吸引医生呢?

在Health Tap的每位医生都有一个称为“DocScore”的分值,这个分数依据一些背景信息,例如他们毕业的学校、从业年限等。此外,医生通过在Health Tap的问答服务来获得分值的提升,并根据服务量和用户满意度等因素获得不同的级别奖章。医生之间也可以产生互动,例如其他医生可以点击“赞同”按钮显示他们对其他医生回答的认同。

2011年12月,Health Tap获得115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笔钱主要用于开发移动端APP和开发收费的即时医患沟通平台。2013年5月,Health Tap获得B轮融资2400万美元。

该平台通过移动应用开展付费的医生及时沟通服务。这项服务对第一条询问消息收取9.99美元的费用,第二个后续问题会再收取4.9美元,此后的追加提问则免费。这个价格不仅对美国的病人很有吸引力,对医生来说也很方便,他们乐意抽出几分钟时间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接待一位病人,为潜在的门诊预约制造机会。

此外,Health Tap还提供视频问诊服务。用户交付99美元的月费,就能够与医生进行视频对话,每增加一个家庭成员只需多支付10美元。根据用户的个人健康记录,Health Tap可以生成相应的医生回复和相关文章。用户可以向医生发送图片和文档,而医生也可以看到病人的健康记录。必要时,医生可以在线为病人开处方。

截至2015年年底,Health Tap汇集了世界范围内72000多位优质执业医师,用户数量超过1亿人,在线答复的医疗问题超过19亿个。该平台能全程满足病人需求,也就是说从症状问题到在线诊断再到开药方都可以通过Health Tap平台完成。

据悉,Health Tap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