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城市将向数控模式发展

中国城市将向数控模式发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2:52:31
中国城市将向数控模式发展
时间:2013-12-18 12:52:31     小编:

中国城市将向数控模式发展 中国城市将向数控模式发展 中国城市将向数控模式发展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一、什么是城市化数控模式

所谓数控,即数量控制。城市数量控制是目标控制,而非过程控制。城市数量控制,不是说通过控制城市数量的增长速度,达到对城市总量的控制,而指的是在一个相对的时空范围内,在可预测的较长(如至2050年,根据我国三步走战略,那时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间中,根据人口政策及人口控制指标,而确定一个“最终”的城市数量控制目标。即从长远看,“最终”要将城市数量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内,被确定为向城市方向发展的县城和个别小城镇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不受“限制”地加快发展。

城市化数控模式,就是为了使城市化运动能够得到快速健康发展而在数量控制上去选择最佳、最合理、最科学的模式、方法和规范。从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未来20—30年可能达到15—16亿,以后稳定下降)和相对幅员有限的实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空间组织形式上需要有中心与非中心,辐射与被辐射,作用与反作用的客观需要出发,在选择城市化数控模式上,要把城市目标数量与人口目标数量结合起来,把城市目标数量与相对有限幅员结合起来,把开发大西北同东西部城市布局结合起来,把具体的城市经济结构(重点是环保的现有指标与未来预期指标)同城市区域范围(特别是考虑附近新城市崛起的区域可膨胀范围及二者关系)结合起来,最终在确定城市数量目标和城市层次结构目标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和反映出来。 城市化数控模式确定之后,就要进行统筹规划,并对号入座,大致确定哪些城市该向哪一级别方向发展。目标确定后便可以更好地发挥国家、省和城市三个方面的积极性,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加快发展。但要注意的是,在对号入座工作中不能绝对化,搞一刀切,要留有余地,有个弹性。通过这个余地或弹性限度,去在最大限度上驱使各个城市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搞不好的要降低城市发展级别),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对区域资源进行有机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组合。这样,才能发挥好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的多方面积极作用,科学合理地配置好国家与城市、全局与局部的利益关系,使城市化进程在最优化状态下得到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对那些没被列入未来城市发展目标的部分小城镇,应逐步地促其工业向城市活动,使其逐步萎缩和退化。

二、实行城市化数控模式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的思想认识问题

首先,要解决思想转变的问题。过去,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导思想是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这种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必须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城市密度的加大和经济还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过去城市化模式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非常尖锐的程度,如果不能在新的形势下及时转变模式,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受到沉重打击。改变城市化发展模式,实行城市化数量控制规划,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有利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其次,要解决农民进城会增加城市经营成本,加大城市财政负担的错误认识。这里有个前提或理论问题。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高达89.4%。因此,我国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实行的是双轨制,即城市土地为国家所有,农村土地为农村集体所有。从未来看,待城市化运动完成之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已经退化。那时的乡村已经完全不是现在这种状况,那时的乡村,一是规模小,二是人口极少,三是极少数的所住人口中多数又为非常住的或季节性临时居住的农业经营者和农业工人。所以到那时,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将由双轨制变为单轨制,农村的土地也将实行国家所有制制度。从目前看,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城市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目前大批由农村进城务工的民工的存在就证明了这个问题。当然,这部分人为城市经济所需要但却未能成为城市社会的正式一员,本身也说明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逐步实践和实现,这一趋势将会继续深化和发展,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综上所述,由过去到现在到将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趋势看,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农民进城务工既是市场机制对城乡劳务市场进行相互开放和统一的客观要求,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绝不能看做是一种负担。更重要的是,要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纳入到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框架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的统一配置,并实现配置优化,促进竞争、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第二,可以以城市化养城市化。我们说,土地所有制过去是双轨制,将来是单轨制。那么现在呢?对于各个局部而言,始终存在着落后与先进的差别。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与发达的农村地区之间,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尤其是农村的劳动力结构状况有显着的差异。在落后地区,尽管发展生产和面向市场的意识普遍有了增强,但是,不离乡土,固守田园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而在经济发达和思想先进的农村地区,不仅是市场意识增强,而且追逐城市的欲望异常强烈,这种思想和实践上进城务工的努力与城市化进程在客观发展趋势上不谋而合。其结果是在事实上造成部分农村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耕地撂荒和应用不足,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所以,应当遵循事物发展不平衡性的客观规律,在城市化进程有了一定发展的今天,在土地所有制政策从总体上仍坚持双轨制的同时,也要自觉地体现出不平衡性,在那些思想更趋往城市,并在实践上导致土地撂荒的地方,应在宏观上或政府行为上自觉地加以引导,率先地探索和实践所有制政策由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过渡。同时,通过政府拍卖形式,把这部分农村的部分土地集中起来转让或发包(对象以农民为主),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耕地转让费或承包费由政府支配并作为城市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而提高城市经营成本上的补偿。这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补偿。

再次,要纠正为农民进城创造经济条件,降低农民入城经济成本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加城市就业压力,不利于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错误思想。要深刻理解,农民进城从表面上看是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就业压力,不利于城市发展和管理,但实际上,农民进城恰恰是创造和推动城乡两大消费的原动力,从而是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生产发展和增加城市就业机会的原动力。也是农村经济走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需要。因为:农民进城会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城市交通、城市各级教育等重大消费需求;同时,由于农民进城多了,农业人口比重小了,每个农民耕种的土地增多了,每个农民对应的被提供供给的城市居民人数增加了,剩余农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也自然地大幅度提高了。可以说,目前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城市化进程缓慢是一个主要的障碍因素。至于农民进城的速度以多大为宜,则应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当这个速度慢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时,在市场机制的刺激下必然会自发地扩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潮,就如同现在一样。当这个速度快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时,就会因城乡人口比例的过快改变而相对地降低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和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从而自发地抑制农民过多地进城和城市化进程的过快增长。这是指市场的基础调节。那么相应的宏观自主调控任务就应该是建立和规范相互开放和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拆除城市用工上的一切城乡壁垒,发挥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作用,由市场进行调节。

三、实行城市化数控模式的有利条件

经过50余年的艰苦创业,特别是近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城乡社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为按四个等级模式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

1.我国现行的城市宏观管理体制孕育着数控模式中未来城市四个等级的胚胎。即正在实践中的直辖市和少数计划单列市就是数控模式中未来城市四个等级中的一级城市雏型,多数的计划单列市和全部的省会城市就是数控模式中未来城市四个等级中的二级城市雏型,全部的地级市和绝大部分县级市就是数控模式中未来城市四个等级中的三级城市雏型,而极少数的县级市和全部的县城及其它少量的城镇就是数控模式中未来城市四个等级中的四级市的初始形态。

2.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村工业向城市流动创造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

(1)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农村工业向城市流动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近年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股份制改革蓬勃发展,从产权关系上打破了城乡经济在微观组织形式上的隔离状态,从机制上为农村剩余资金向城市流动,农村工业向城市流动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多数城市中的数量庞大的国有中小企业目前正处于产权制度改革和深化的攻坚时期,引导农村经济参与这些企业的改革,会极大地降低农村工业进城的成本,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城市流动的一个极好机会,而且还是提升农村工业产业升级和促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焕发城市经济活力的极好措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