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开设声乐集体课在高教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必要性

论开设声乐集体课在高教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必要性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1 02:46:25
论开设声乐集体课在高教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必要性
时间:2022-11-21 02:46:25     小编:

论开设声乐集体课在高教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必要性

要:声乐集体课的开设,拓宽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多维空间,增加了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技能与理论与实践融合,歌唱与表演与组织排练融合,这无疑对学生的全方位能力、综合素质及人文修养都有着极大的提升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三位一体;综合能力;变革;扩展

当下,高教新的教学理念使声乐课由原来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发展成为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扩展,使高教声乐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一种新的三位一体的声乐教学体系正在形成。三位一体中的个别课小组课在教学中基本没有太大的困扰和争执,而声乐集体课可以说是高教声乐教学改革中最新颖最复杂最有争议的一门课程。其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材使用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的意见,教学效果也褒贬不一。因而探索研究声乐集体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搞好声乐集体课的建设,对高教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对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的教学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一、开设声乐集体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声乐教学理念以提高歌唱能力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老师的口传心授为主;在教学形式上以一对一的技巧训练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以传统曲目为主。这种培养模式往往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技能轻理论;重技巧轻表演;重技术轻文化;重声音轻语言。造成学生在声乐理论、声乐表演及综合文化素质和整体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缺失,并且由于思路狭窄,往往与时代新理念脱节。所以,单一的培养模式偏离了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音乐人的方向,制约了学生歌唱能力、歌唱素质的真正提高。

2006年教育部在《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高师声乐课是一门“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主干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结合,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这就意味着高教声乐教学应该由培养提高学生单纯的演唱能力,向培养演唱、教学及指导排练等综合能力的人才转变。显然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仅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完成的。

声乐集体课的开设无疑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历史的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声乐集体课的开设拓宽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多维空间,增加了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技能与理论与实践融合,歌唱与表演与组织排练融合,这无疑对学生的全方位能力、综合素质及人文修养都有着极大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再者,科学性、理论性、欣赏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由声乐集体课来完成,既可以节省教学资源,又可以在较大的教学空间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因而,声乐集体课作为一门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应当和个别课、小组课共同成为高教声乐教学体系中不可代替的课程。

二、声乐集体课的不可取代性

近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声乐教学的师资更加紧张。这时候提出开设声乐集体课无疑可以减缓这种压力。但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声乐集体课的内涵变味了,它取代了个别课与小组课,仅成为了一门声乐大班课程。目前,就有一些院校在低年级不设声乐小课,而是声乐大班课,上课的内容与形式采取声乐大班课的授课方式:课堂上集体练声,集体唱歌,辅助性的讲授一些歌唱基本知识。还有的老师在声乐课堂即兴发挥,按照自己的兴趣擅长去授课,这位老师好民歌,一个班的学生都要按民歌路子走,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全背离了我们开设声乐集体课的初衷和理念。

每一位声乐老师都应明白,若把声乐集体课变味成声乐技能大课,无疑是误人子弟。歌唱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歌唱技能的提高,必须由个别课来完成,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的身体肌肉、骨骼、器官、状态、心理、性格都有多多少少的差异和特点。如果我们把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声乐集体课上成声乐集体大课,尤其是在低年级踏入声乐之门之初,集体练声、集体歌唱同一首歌,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且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发声上的错误,教师也很难觉察,其结果不堪设想。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也偏离了声乐集体课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也制约了高教声乐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我们要在思想上确立声乐集体课在整个声乐教学体系中的正确位置,走出扩招给声乐集体课带来的误区,明确他是支持声乐教学体系的三个支柱之一。个别课重在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小组课是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在提高技能的同时,重在提高学生的表演、审美和竞争能力;集体课重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综Www.LWlM.com合文化知识及教学排练组织能力。这三种教学模式的确立,无疑使声乐教学更加贴近其终极目标。

三、声乐集体课的课程建设

声乐集体课的课程建设是朝着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力和修养,以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和实践指导能力为目标去努力探索的。本人多年高教声乐教学的实践中认识到,声乐集体课的建设除了在思想上的确立和认识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使他更趋于合理、科学、系统、实用、和有效。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要充分利用教学空间、教学手段,把相关的声乐艺术知识、音乐理论知识、前沿音乐信息、人文修养理论作为一块重要的内容。把舞台表演实践、教学实践指导、组织排练训练作为另一块重要的内容。使学生既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活跃开阔的思维理念,同时又能在具体实践中,学习设计、构思、交流、沟通和管理的能力,为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它既要有科学的理论性又要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性。

1.声乐基础理论。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科学的发声知识,青少年发声训练,声乐心理学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师、音乐工作者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是个别课和小组课无暇顾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青少年变声期的嗓音保护训练知识,男女生歌唱发音的区别,童声歌唱的训练等都是理论教学中的一个空白,非常需要我们的学生去掌握。

2.声乐艺术理论。声乐集体课应该向学生介绍中外音乐发展史,美声唱法概况,民族声乐发展轨迹,原生态歌唱及现代通俗歌曲的流行状态,使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唱法和风格,提高学生表达作品内涵与情感的能力。同时,利用声乐集体课的大课堂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不同歌唱家的演唱风格,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演唱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声乐发展的脉络,为以后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3.舞台表演训练。作为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它与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不同,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专门的舞台表演课程。学生的来源也是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没有舞台表演经验,一旦站在舞台上或者讲台上,总是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所以在高年级的声乐集体课中讲授舞台表演理论、增加表演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去表现,对学生的表演能力的提高以及今后的教学工作都会有很好的作用。

4.组织排练能力培养。歌唱表演活动在中小学教学活动及群众文艺活动中无疑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对学生组织排练能力的培养,也是声乐集体课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曾与几个实习中的高年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交流,问:你是不是认为专业技能的掌握对你的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组织音乐会极为重要?答:这是必须的,也是最起码的一个前提和要求。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与学生的交流及组织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前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不知道应该怎样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学生,有时自认为讲得很清楚了,他们还是没听懂。有时一个很好的设计他们也不配合,真不知该怎麽办!以上的回答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声乐集体课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在这里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将会取得一定的收获。首先,树立一专多能的理念。除了声乐专业的学习外,其它音乐活动的各种技能技巧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要有全面综合的专业修养。比如,对舞蹈、器乐、戏曲表演等都要有所涉猎。其次,训练学生对命题音乐会、音乐活动的设计与构思,对其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实战性的排演。这个内容还可以和艺术实践相结合。总之,学生在声乐集体课中亲眼目睹了高校老师组织音乐活动的方法和策略,亲身经历了音乐活动的组织实践,并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构思成果,学生获得的收益是单纯的理论课无可比拟的。

5.教材的建设。目前来讲,声乐集体课的教材建设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要编写一本概括以上主要内容的专门教材和音响辅助材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主要工作。特别是涉及到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这一部分内容,更需要一个探索和实践的阶段。同时,在内容上又要与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同步。

总之,声乐集体课的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与使命,我们要以科学认真、不断探索的精神来对待此项工作,相信我们的声乐教学工作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教体艺厅[2004]12号)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

要》(教体艺厅[2006]12号)

[3]《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刘佩著 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