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5:36:01
“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3-08-05 05:36:01     小编:

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我校提出的乐教育文化主张,体现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追求,而乐活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让每个孩子因学习而快乐,着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着眼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习快乐全面发展双向突破,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有效、卓越。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师生的精神、思维真正乐起来,乐思乐想,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转变学习方式,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

音乐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形式为客体,通过施教者编制指导的内容安排和实践活动,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渗透和作用,让学生从中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教育活动。新课改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音乐教学,一直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教师以讲好为课堂准则。我在学校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状况:老师教一句唱一句,孩子听一句唱一句,处于被动状态。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教师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习歌曲《踏雪寻梅》一课为例,XX.X这个节奏中前八分休止符相对比较难懂,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灌输,那么,只会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此的记忆也不长久。为此,我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本课前八分休止符这一教学难点。有学生说:我唱到这里会在心里默默嗯一下。有的说:我用脚打节奏强调。还有的说:我唱到这里会点一下头。同学们开始交流起自己的解决办法,使音乐课堂不仅显得生气勃勃,也让本课难点不攻而破。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自主讨论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

二、改变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教师要根据音乐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一是用故事导入。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给孩子讲红军的故事,让孩子了解歌曲背景、人物及事件,让孩子对歌曲产生兴趣,更容易让孩子对歌曲进行学习和掌握。二是用谜语导入。如歌曲《柳树姑娘》,歌词是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進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洗洗干净多么漂亮,多么漂亮,阿里咯!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树比做了姑娘,把柳枝比作了人的头发,还比喻人在洗头发,让孩子从谜语中,猜出了歌曲的名字,以及内容。三是用录像导入。在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首歌时,利用媒体播放电视剧《霍元甲》的片段,然后听主题曲,从视觉的角度去感受歌曲讲述的内容,体会歌曲的感情。四是用歌曲导入。比如我们在学习《哦,十分钟》时,可在上课时播放歌曲,让孩子们讨论课间十分钟所做的那些事,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积极性。

(二)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1.生活中的节奏训练。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XXXX,XXXX(快点快点,大家快来);XXXX,XXXX(跑过来呀,跑快点呀)等,再借助朗诵、视谱、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中训练节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节奏练习的平淡无味。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和节奏有关的事物,学会举一反三。

2.结合游戏进行听音训练。在听音训练中,我以打电话的游戏方式,在琴上弹一二度或者三度的音程,然后问喂,你是谁?学生回答:我是domi。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完成了抽象、枯燥的听音训练。类似游戏、儿歌的形式妙趣横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利用儿歌进行识谱训练。如学习五线谱时,编儿歌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像上楼梯,越爬楼越高。生动又形象地描绘出了五线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音符的时候,把音符比喻成一个黑色的小豆芽,不同长短的豆芽后面长了不同数量的小尾巴,它在五线谱上,可以脑袋朝上,也可以脑袋朝下,让孩子们在五线谱上绘出他们想绘的小豆芽,练习他们对音符的书写能力,也增强音符在他们心中的印象。

4.利用表演激发歌唱热情。如四年级欣赏课《乒乓变奏曲》,书上有一幅音乐高低变化的走势图,是一些乒乓球连起来的,形象的让孩子们感受歌曲进行音乐高低的变化,像一个一个乒乓球跳动一样,让他们自己想象玩乒乓球时,球在桌上快慢跳动的情景,使孩子们更加形象的感知了音乐,让孩子们把音乐中的景象绘画出来。当孩子们把自己心中对歌曲的感受,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图案画表现出来的时候,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引进激励机制,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一、机械的评价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与效用。在课堂评价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改的活动中来,在自评与互评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1.分组比赛。孩子们的好胜心都比较强,让他们与自己的同学比赛,让他们对歌曲的记忆有一定的作用。在学习完一整首歌曲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演唱比赛,让孩子们在竞争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比如一首歌曲有两段的,可以让学生一组唱一段,师点评、生互评。

2.表演歌曲。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都想来表现一下,老师要启发他们,根据歌曲的情绪,用不同的动作来表演,在创作中培养了表现力和想象力。

3.问题质疑。如在欣赏《梁祝》化蝶部分时,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虔诚的态度和服从的品质对名家的经典之作顶礼膜拜,一成不变地灌输给学生,反而导致学生不敢、也没有机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质疑。为此,笔者在课上就《梁祝》中化蝶部分的创意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果不其然,有的学生认可殉情的做法,认为在世俗的威胁下,殉情可以让爱情永恒。但也有学生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在化蝶的大团圆中结束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这是否暗示着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默认和赞同?《梁祝》的最后是祝英台撞死在碑前,而尾声化碟部分的音乐却只是对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缺乏应有的荡气回肠的千古遗憾之感,这样的尾声会不会大大削减了其艺术的感染力?瞧,民主的课堂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在一片质疑声中,笔者惊讶地发现,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创意比《梁祝》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上述过程中,正是教师的一次转变,不以讲好为课堂准则,才让学生有了突破名人和权威思想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求异中实现心灵与音乐的相融。

4.多样表达。以学习《茉莉花》一课为例,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学生小时候就已经会唱,因此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显得无精打采。考虑到这首民歌有多个版本,很多不同风格的演唱家都曾演绎过,笔者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来评一评自己最喜欢哪个版本?喜欢在哪里?你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吗?这样一来,原本死气沉沉的音乐课,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唱的現场版,很经典;也有的学生说:喜欢霍尊改编的《茉莉花》,很现代、很独特;还有的学生表示:我喜欢梁静茹版本的《茉莉花》,小清新风格很好听我喜欢周彦宏版本的,很甜美。学生以自己喜欢的风格演唱这首苏北民歌,感觉着音乐中的美。在教学中,因为教师机智的处理,重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心理,让学生充分领略民歌的独特魅力,在评价中实现个体价值,通过欣赏、演唱,体验乐曲的风格、情绪,真正让学生了解音乐、爱上音乐、喜欢歌唱。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否则,再完美的教案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教师应秉持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课堂变为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音乐殿堂,才能真正以音乐和旋律把灵魂引向奥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