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音乐文本的互文意义解读

音乐文本的互文意义解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6 00:11:07
音乐文本的互文意义解读
时间:2023-03-16 00:11:07     小编:

音乐作品的生成经历了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音乐的创作过程即是一个将现实世界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过程。但音乐欣赏过程却与音乐创作过程截然相反,我们常说听音乐、看图画,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最抽象的音响文本,这是一种最直接、直观的感受。如果说具体到抽象是音乐文本生成過程,是创作者在互文性意义场内将内容意义一步步赋予、填充音乐中的话,那么抽象到具体的音乐鉴赏过程则是对音乐意义的感知、解读过程。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仍然能够将音乐文本通过互文性对照与文学文本产生关联。听众在现场或非现场的音响文本欣赏过程中,会在身体与心理上同时自觉地产生一些联觉性的反应,通过想象与联想使互文生成一种音乐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氛围内,人们随之进入音乐深层解读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认识音乐。

一、想象联想欣赏互文性

音乐欣赏即是音乐表演者将乐谱文本转化为音响文本,欣赏者通过聆听方式享受音乐的美、从而得到精神愉悦与情感满足。从音乐实践行为整体来看,无论是创作与表演或是精神愉悦与知觉满足的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欣赏,应该说音乐欣赏是音乐实践三环节中的重点,如果失去了这一环节,可能音乐意义这一重要部分便无法显现,因此我们可以说音乐欣赏环节的存在是极具价值与意义的。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譹?訛音响的直感式体验作为音乐欣赏中最直观有效的方式,在欣赏音响文本时,体验多于理解,音乐本体之外的因素为音乐中感情内涵的解读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音乐文本的层次结构来讲,主要包含了表层结构与深层内容两方面。表层结构主要体现为音响文本与乐谱文本,即声音与结构、形式。音乐表层是受众对音乐文本的直接接触,无论进行何种程度的欣赏,对音乐表层结构的感知都是不可逾越的。蕴含在表层结构下的音乐深层内容则可理解为一种情景下想象联想引发的思想意识层面的解读。音乐的音调能够最准确地体现和传达以情感为主的信息,?譺?訛小至男女之情、大至对祖国的一种大爱之情都直接或间接体现在作品中,音响营造出的情景交融的场面,在这一环节中必定是要夹杂着欣赏者的联想与想象,因此,笔者认为音乐欣赏的互文性产生于音响文本与听众联想之间。

发源于浙江绍兴地区的越剧,表演者大多为女性、因而曲调柔美、抒情性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许多音乐曲调都来自于越剧,伴随其在全国的风靡,越剧也受到了极大的追捧。越剧音乐成为浙江风格的最有代表性的域性旋律。由于越剧在浙江、上海、苏南等地十分普及,而且曲调又是极具委婉、缠绵的江南民歌风格,所以也是表现江南风格的域性旋律。通过音响文本的聆听,从音乐单纯的优美线条中产生一种描绘性的情景,从而将欣赏者内心中所对应的区域性音乐特征唤醒,这样的互文认识使欣赏者更加清楚的将音乐理解定位。如《梁祝》中我们在听到抗婚的音乐时,因为铜管乐器与打击乐器的配合使音乐产生了阴森恐怖音效,听众情绪上可能会出现紧张或产生惊吓的感觉,因而身体也会自觉的产生一些微小的反应,例如汗毛竖起或身体发冷等,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人们会非常容易产生联想、不自觉的想到内心中害怕的东西;楼台会音乐片段,大提琴与小提琴的舒缓柔和音色会使听众的情绪明显放松,此时身体肌肉也会不自觉的松弛下来,这样又会促使人们联想到一些能够温暖人心的事情;再如当弦乐组出现大量多声部的十六分跑动式音型时,乐队演奏者整齐一致的快速运弓,也会在视觉刺激中使听众的身体肌肉发生紧张,这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只是听众欣赏的一种本能。身体的反应变化传递为心理感知,从而产生想象与联觉进而引发对个体现实事物的对照,《梁祝》中对人声的描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整部作品中用小提琴与大提琴对比使人们产生联想,从音色联想到性别的差异继而联系文学故事,联想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这是一个从点到面、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欣赏者在倾听音乐的本身,也在不断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无论是现场或非现场的欣赏,音乐所富有的感染力总会使人们不自觉的产生一些生理反应,但可能在现场演奏中,演奏者的身体律动感知也会从视觉中产生刺激。因此说在欣赏过程中音乐的所指最终指向了心理状态对应的客观事物。在这里音乐的语义性则是通过音响结构的隐喻性,也即是能喻-所喻关系,来获得音乐与情感的关联。?譻?訛在音乐鉴赏活动中,音响文本与听众想象的情景之间形成一种欣赏性互文关系。

众多文本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与它所暗含的语境产生一种感性的联系。文本的象征意义,不仅取决于文本本身,还取决于应用这一文本的主体及其相关的语境。?譼?訛音响文本所呈现的音效不但会对听众某一肢体的自发性反应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人们情绪上产生的波动,情绪波动使人产生想象联想,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联想的对象也是丰富多样的,过去的、现在的、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有可能的,也可能通过文字标题等一些辅助信息联想到作曲家所要表现的内容中,因此人们会产生悲伤落泪等行为,在此我们可以说情绪变化与联想是影响音乐意义生成的重要因素,二者密不可分。

经过了情感、想象、联想、理解等心理活动的理解,虽然作曲家、表演者、听众有时处在不同的时空中,但他们之间的传播媒介不只是借助于乐谱文本与音响文本,还有许多历史文本、文学文本与相似的意识形态促成了不同文本之间的互文意义生成。更深层次的内容意义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社会生活、多种文本之间相互交融的重要产物,文化互文性使听众解读出音乐的深层意义。

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意境,是音乐结构的最深层次,我们从单纯的文本中并不能找到其踪迹,而必须通过深入的理解认识,即从音乐中所表现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情境中才能找寻。对音乐中情感表现的感知能力无不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地域文化背景、以及受众者的欣赏能力相联系,甚至往往还受到某种统治思想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的领会突出的体现为理解认识的作用。每一位听众对于乐曲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透过情感对音乐的深层理解更多的是从文化的互文中的解读。

二、理解认识文化互文性

内容型标题音乐就是通过特定的曲调与特定的故事内容、社会内涵表达之间的那种约定性的默契,使音响的能指(声音、音效)与所指(情绪)互文生成音乐的意义。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在《梁祝》这部音乐作品中,我们不单感受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凄美爱情、以及封建势力的邪恶压迫,最后我们还从作品的现实故事中升华到生存与死亡、悲剧与喜剧这样的深层感悟。这样的认知当然不是单纯通过音响层面的感知得到的,一方面是基于音响文本与文学文本互文判断;另一方面则是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爱情观与是非观的一种判断与解读。

我们将音乐中的时空变化想象理解为是由人间到仙境,这样的观点实际是受到了宗教思想文化的影响。古往今来、横跨东西,虽然不同的国家都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在许多宗教习俗中,人们大都将天国视为另一个极乐世界,因此在西方世界中经常将那些正义善良的人们的逝去比作去了天堂,而对于人们讨厌的坏人则是归于地狱以此来体现出是非与善恶。在中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得道成仙与对神仙的崇拜同样延续至今。受到一种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才会将《梁祝》再现部与之前连接部的音响效果想象为是仙境,音响效果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一种意境,给予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而真正的宗教思想文化将人们的思想指向了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人物在音乐中从凡人到神蝶的解释其实也是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人们就将成双成对视为一种吉祥的代表,总是认为双数是好的。在我们丰富的语言文化中就有体现,如好事成双、双宿双飞、只羡鸳鸯不羡仙等,许多俗语或成语都将成对视为一种美好。再有蝴蝶由于其外形、颜色的美丽,人们也常将其视为美好的象征。因此在梁祝的故事中人们认为即便是梁祝二人不在人间了,也会生活在人们所向往的仙境。即使他们不再是人也将是双宿双飞的一对蝴蝶。这样的理解与我们的大众传统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对于梁祝二人的美好祝愿实际也是任何人都向往追逐的崇高自由爱情,因此对音乐的象征表达、对自由爱情崇拜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无论是从《梁祝》作品生成时间与环境或是欣赏者的角度分析,我们都可以从音乐中将一种对自由爱情的崇尚、对封建思想的唾弃解读出。大众基本的爱情观与人生观也是正确解读音乐意义的一方面因素。

结语

在音乐欣赏进入到深层的理解认识中,多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互文性关联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对音乐意义生成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人类最基本的思想意识、文化意识、生活习俗等因素充实人们的思维,人们就不可能解读出音乐的深层含义;换言之正是由于这样丰富的意识思想与各种文本的贯通交融,才使得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富有内涵。音乐作为一种直观的听觉艺术,这种艺术形态即是人类在通过一种特殊的、抽象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处于互文网、文化阐释系统与文化意义场中的音乐文本、音响符号,通过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法、选择多种音乐素材和其他一些拼凑、吸收的艺术手段,借助受众群体的联想想象产生的情景,在创作者所设计情景中结合自身的体验产生理解共识。这样的音乐生成与解读过程,使暗含在音符背后深層次的语义内容得以彰显,借音乐展现出听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间接的映射出社会生活现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