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传承与发展:简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传承与发展:简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12-30 11:52:39
传承与发展:简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时间:2016-12-30 11:52:39     小编:林士昌

从理论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质与中华民族风貌的一种文化。也指通过不同文化形态来表达的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同志在40多次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通过学习和领会这些重要讲话,笔者认为,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讲话,主要围绕客观评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正确认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价值、坚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形势下的传承与发展,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战略,构建了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

一、客观评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一个民族或国家能立于世界,在于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而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引领世界,在于其具有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持久推动力,而文化的发展不是朝夕之事,需从历史深远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习近平同志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我国是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来黄炎子孙在建设自己家园的艰苦奋斗中,一代又一代地积累、继承、创新和发展,铸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且自成体系,记载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早已同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开创未来的强大历史基因。习近平同志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意义的认识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9月25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进行了高度评价与肯定,他认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世界闻名的中心地位。近百年来,随着一些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加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大。近代一些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的所谓文人推崇西方文明的引进并全面否定儒家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客观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理性的心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不断出现的古典字画收藏热、古典戏剧热、古代历史题材影视剧热、国学讲习班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热、古典元素服装热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强烈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为实现中国人民的中国梦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要实现中国梦,只有经济的强大是不行的,如果没有精神文明领域的同步发展,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便无从体现。习近平同志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3]。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中得到丰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单纯指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也涵盖了近代和现当代形成的且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质和中华民族风貌的文化。1840年以来,中华文明曾遇到诸多挑战,曾面临被殖民甚至亡国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珍视中华文明,近百年来担当起传承中华文明的伟大使命,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也正因为如此,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传承罔替至今从未中断。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和文化,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和国家建设发展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所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1]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升华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在文化思想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及利益诉求。文化思想领域的多元与复杂,需要有一个精神旗帜,需要有一个思想引领,需要有一个文化导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在社会层面上,《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人们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为人之准则,已被选入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视为各民族文化中的道德金律。《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导人们在赡养自己的老人、抚育自己的孩子时,也应顾及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5月4日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

二、正确认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价值

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世界文化发展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文化建设和国际软实力提升中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处理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考验,见证了世界文化的冲突、融合与激荡,建立在其成败得失基础上的经验与教训,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指导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好和平的思想与倡导合作的思想仍然是当今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天下大同、国虽大,好战必亡、兼爱非攻、 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则天下之害也等和平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爱好和平的理念几千年来指导着中华民族处理对外关系。这一理念和思想至今仍指导着当代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正如习近平同志2014年7月4日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始终做一个维护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5]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9月22日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强调:在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时,中国坚持平等、公平、正义,倡导以和为贵,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政治解决有关问题。[6]

倡导合作发展理念、践行正确义利观,也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正是源于合作发展的理念。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切合时代潮流和各方需求,不仅将惠及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也将给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世界面临难题的有益启示

当今,我们面临着许多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突出难题,比如拜金主义与物质主义恶性膨胀,区域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诚信体系不尽完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挑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当今人类的科学与智慧,更需要运用各种文明的历史智慧与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为解决这些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明确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发展的前提、基础和结果,所以说,任何社会只有发展文化才可以在总体上和基础上促进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而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正功能或负功能。正功能即文化在满足需求、传承发展、规范调整、整合凝聚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负功能即文化的滞后与负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GDP总量2005年超过英国、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2013年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在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国际局势异常复杂。习近平同志的819讲话和在中央党校省部级研讨班的217讲话等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2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7]他进一步指出: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7]

三、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文化总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对于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进行了总体部署,具体概括如下:

(一)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优秀成分不断被传承、发扬,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一些文化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存在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如何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呢?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时,确立了批判地继承的原则,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态度。习近平同志对中国传统文化采用了批判地继承的原则,他指出: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需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2]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

(二)系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习近平同志分别针对小学生、大学生、青年、留学生、专家、模范、领导干部等不同群体做了专门讲话,多次明确提出要系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

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8]

(三)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于如何宣传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同志从多个层面作出指示:

从研究者层面,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9]

从组织者层面,要以人们喜闻乐见且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对中华民族文化魅力进行推广,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9]

从传播方式层面,要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传播渠道层面,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四)努力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交流和融合历来是文化生成的主要路径,多元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粹,被世界不同的民族所吸收、借鉴,有些已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和承继。如京剧、杂技、书法、陶瓷、武术等都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其丰富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感染力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精品,并影响和主导着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价值。[3]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今天,我们提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不仅为当前形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其核心思想也深深地渗透进了习近平同志的执政理念,成为未来指导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