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犹太人的批判性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犹太人的批判性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3 00:52:35
犹太人的批判性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时间:2023-02-13 00:52:35     小编:

犹太民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苦难的民族,又是最有智慧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遭遇数次大流散、大屠杀的犹太人,以占世界0.3%的人口,培养出了19.1%的诺贝尔奖得主[1],以及众多商界、政界、思想界、人文艺术界的精英。犹太人为什么这样优秀是人们热衷的问题,答案包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强烈的危机意识,甚至优良的基因,等等。而本文将试图从批判性精神这一角度,解释犹太民族的成功特质,分析犹太民族的批判性精神产生的历史原因,并探讨这种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2 批判性精神是什么?

批判性精神有丰富的含义:追求真理、大胆创新、不迷信权威、崇尚思想自由、肯定个人价值、尊重差异、维护平等、反对专制下面试以两位犹太裔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为例,探讨批判性精神的具体内涵。

2.1爱因斯坦与他的世界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0世纪伟大的犹太裔物理学家,1921年因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0世纪之交的两朵乌云笼罩在物理学天空之时,年轻的爱因斯坦发表了四篇震动学界的论文,其中1905年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颠覆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当时,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专利局办事员,竟然创造了如此革命性的理论,这是他个人活跃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探索精神,和宽松自由、没有权威压力的工作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敢于摧毁经典力学的宏伟大厦,正是爱因斯坦科学研究中批判性的最好体现。

其实,从青少年时代起,爱因斯坦心中就有一颗反对权、反对思想专制的种子在萌发生长。10岁时他入读德国的路德中学,却对那种充满军国主义色彩的学校教育无比反感;1896年,年仅17岁的爱因斯坦请求父亲帮他脱离德国国籍,成功地成为了一名无国籍人士;后来他在瑞士入读阿劳中学,那里允许教师自由选择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没有禁锢的学习氛围,让爱因斯坦感到了终身难忘的快乐。在瑞士联邦工学院学习物理学时,因为老师只是让他们对物理学的过去一清二楚,而对它的现在和未来却一无所知,爱因斯坦渐渐对正规课程失去兴趣,干脆逃课自己研读最前沿的物理学著作[2]仅仅称爱因斯坦为天才是不够的,应该称他为叛逆的天才,这才是他的精神特质所在。

而爱因斯坦个人的政治信仰,更是集中體现了独立性与批判性的思想品质。他在著名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写到: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政体。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3]爱因斯坦坚定地热爱着公民社会,而对国家二字抱着冷静的态度。他反对任何政府以爱国主义之名开动暴力机器,使当权者的利益凌驾于每个公民的利益之上。

爱因斯坦的批判性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科学领域,他不盲从学术权威,敢于提出颠覆性的学说,抵达真理的彼岸;在社会政治领域,他拒绝与强权合作,拥护公民个人的思想自由。

2.2玻尔与哥本哈根精神

尼尔斯玻尔,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犹太裔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因对原子结构以及从原子发出的辐射的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1年,由玻尔主持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又称为玻尔研究所)成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物理学者。1923年,玻尔提出了著名的对应原理。在其影响下,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泡利的不相容原理等一批新概念产生了;为了用一种数学形式来体现量子力学的本质内容,海森堡得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它与之后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一起构成了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诠释的两大支柱。玻尔研究所的赫赫成果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起掀开了现代物理学的篇章。[ 4]

如果说爱因斯坦具有的是一个人的批判性精神,那么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有的则是一群人的批判性精神。玻尔研究所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量子力学是在无休止的讨论、争论和辩论中产生的。在例行的家庭聚会上,年轻人们会无所顾忌地提出见解或批评,而玻尔则宽容对待并欣赏年轻人的狂言,又及时指出其中不够严谨的地方,甚至参与到他们的玩笑和恶作剧中。他从来没有傲慢的姿态,从来不因他的学术权威地位而让年轻人感到压抑。

哥本哈根精神的核心是学术民主,它表现为学术宽容、平等交流,而这些正是批判性精神的重要特征。作为思想家的玻尔,也有着强烈的拥护真理、无惧强权的情结。他思考着互补原理的哲学内涵,从中阐发出人类不同文化互补的观念,以驳斥三十年代欧洲不断抬头的种族主义。二战结束后,玻尔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走,义正词严地劝说那些有权按下核按钮的人。

玻尔的批判性精神,是对学术民主的坚守,对人类社会乌托邦的笃信。

当然,批判性精神并非犹太裔科学家所独有。但它确是众多犹太精英人物共有的品质。批判性精神所生发的独立意识、创新思维,让犹太民族在饱受排挤的历史中顽强生存,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 犹太民族的批判性精神从何而来?

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总是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历史。

 3.1犹太民族历史概述

犹太民族的祖先是希伯来民族,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约在公元前12世纪迁入位于地中海东岸、约旦河流域的迦南地区,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并在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

前957年,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起了雄伟的第一圣殿;但在前596年,巴比伦人攻占了以色列王国南部,将圣殿洗劫焚毁,失去家园的犹太人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流散。

前538年,波斯人灭亡巴比伦帝国,犹太人接受了波斯统治,得到许可返回耶路撒冷并建成了第二圣殿。此后,犹太历史又经历了希腊统治时期、罗马统治时期。

为捍卫宗教信仰,犹太人对罗马帝国发动了两次起义(史称犹太-罗马战争),均遭遇惨败,期间有一百五十万以上的犹太人被屠杀:第一次结束于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军队洗劫焚毁;第二次结束于公元135年,所有犹太人被罗马帝国逐出巴勒斯坦,开始了历史上第二次大流散。

在漫长的中世纪,身为异教徒的犹太人,不论在基督教世界还是在伊斯兰教世界都遭到歧视和迫害。11世纪至12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就使欧洲的犹太人遭到血腥杀戮。

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犹太民族逐渐获得了平等的权利。然而19、20世纪反犹主义再度抬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执行种族灭绝政策,将大批犹太人关进集中营实施残忍屠杀,被害的犹太人人数达到六百万。

1948年,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犹太人在故地巴勒斯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如今的以色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入世界前30名,已产生了9位本国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是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

3.2工商业批判性精神的经济基础

犹太民族经济活动的结构中,农业所占比例小,手工业、商业所占比例大;犹太人口的城市化程度也较高。可以说犹太人与土地的关系小,与金钱的关系大,这是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二次犹太-罗马战争后,犹太人被迫离开了祖先选择的新月沃土、告别了在自己土地上生产粮食的时代。日后的大流散时期里,特别是在以封建经济为主导的中世纪欧洲,由于土地是经济的命脉、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一个人拥有土地的多少决定其地位的高低,加之严酷的教权专制,身为异乡人、异教徒的犹太人,拥有土地的权利往往遭到剥夺。被排拆在封建经济体系之外,犹太人为谋求生存只能舍本逐末,从事手工业或商业。

面对排犹浪潮随时可能袭来这一事实,犹太人必须时刻作好逃命的准备。而农业生产要求人牢牢依附于土地,这对于随时可能卷铺盖走人的他们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相比之下,手工业者具有的一技之长,不会轻易被毁坏或抢走,所以更多的犹太人把技术、知识,当作安身立命之本。另外,在流亡或长途货运过程中,金银财物不便于携带,于是犹太商人创造并娴熟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并大量从事放贷活动。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夏洛克的形象十分经典。

犹太民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但他们也热衷于物质财物,并不耻于谈论金钱。因为依靠工商业在封建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犹太人把追逐利益看作是正当的事情、考验智慧的事情。

批判性精神在启蒙时代的蓬勃,离不开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这一经济基础。而很早就从事工商业、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扮演重要角色的犹太人,自然流淌着批判性的血液。工商业者希望经营更加顺利,市场更加自由,因而要求打破封建主施加的种种束缚,把生产力从僵化的社会体制中解放出来;他们毫不讳言把逐利作为第一目标,在利益的驱动下,最大程度地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客观上形成了创新的原动力。

自由与创新,批判性精神的两个重要内核,可说是在犹太人的商业社会中形成和发扬的。

3.3身份的挣扎批判性精神的政治诉求

公元前596年以色列王国灭亡后,犹太人便不复有独立的民族国家,直到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走过千年历史的犹太民族,并不是一个靠强有力的政府维系起来的民族,其结果是:一方面,犹太人没有接受太多基于民族主義的臣民教育,而不像在古代中国,百姓从小就要接受忠君报国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犹太人总在扮演抗争者的角色,却一直没有强势的权力作靠山,只能自己保护自己、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

在封建社会,犹太人不能被册封为贵族,无法成为特权阶级的一分子。这打消了他们对特权的渴望,也激励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提高社会地位。

第一种方式是赚更多的钱。在古代欧洲就有犹太人用钱购买生活权利的例子,官方向犹太人收取保护金、税金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出得起大价钱的犹太富人,甚至成为能够出入宫廷的特殊的犹太人。 [10] 事实上,以财富的多寡,而不是出身血统的优劣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本身就是更具进步意义的,因为财富要依靠后天的奋斗来获取。犹太人在用钱换地位的无奈境况中,被逼出了进步的观念。

第二种方式是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在中世纪欧洲,许多基督徒都没有文化,但犹太人大都能读能写,在医疗、金融等行业发挥了作用,他们中一部分人得到地方君主和贵族的庇护。封建教会长期推行思想专制的一大原因,就是当时基督徒文盲率高,普通大众无法直接阅读《圣经》,只能听任教会摆布。而很早就普及教育的犹太民族,却一定程度上得以在黑暗时代抵御愚民政策。

历史上长期低下的政治地位,使犹太人没有指望也没有习惯依附权力。平等意识、独立意识批判性精神的重要前提,是犹太民族身份政治痛苦挣扎的遗产。

苦难的岁月,铸就了犹太民族的批判性精神。

4 批判性精神在中国

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十九世纪中叶,她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来,看到了在科技、制度、思想上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开始了向现代国家的艰难转型。今天中国仍在充满险阻的历史三峡中航行着,八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都是在西方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批判性精神在众多领域的缺失,是当代中国人亟需面对的问题。

 4.1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历史差异

古代的中华帝国幅员辽阔,自秦朝以来的两千多年,除了个别分裂时期,始终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为农耕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使有富商巨贾,也会把积累的资本用于购置土地,延续封建经济模式。中华民族的同意稳定、扎根农业,与犹太民族的流散动荡、操持工商业有很大的不同。

汉朝以后,儒学是中国的官方哲学,它是世俗的,以伦常纲纪来约束人的行为。中国历史上没有一种宗教被长期定为国教,很少有统治者试图推行超自然的信仰,宗教矛盾在社会上并不突出。而犹太人信奉犹太教,认为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并且在历史上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教民时常发生激烈冲突。

二战结束后,犹太人建立了自己的以色列国,采用议会制民主政体,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保持密切联系,在保全、修复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尖端科技,创造了中东的经济奇迹;中国人则在内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冷战一度与西方世界敌对,而极左的政治运动又使思想文化遭遇浩劫。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4.2如何培养当代中国人的批判性精神?

发达的工商业,尤其是民营工商业,是社会创新的源泉,是批判性精神的经济基础。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涌现出来,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但中国的市场活力还未被完全激发:大量掌握垄断特权的国有企业没有经受彻底的改革,复杂的行政审批为民营企业设下了重重障碍培育国民的批判性精神,不妨先从培育企业家精神入手: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营造公平的创业环境。

批判性精神要求打破对权力的迷信,争取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民主政治。然而,在中国教育的话语体系中,虽然也肯定这些普世价值,却始终在历史、政治教科书中含糊其词,没有明确指出批判性精神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也没有直接鼓励青年学生树立批判性精神,更多地是出于文化安全的考量,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警惕西化、分化图谋放在显眼的位置。培育国民的批判性精神,还须深化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少一点粉饰太平,多一点鼓励青年学生直面社会问题,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

5 结论

犹太裔科学家爱因斯坦、玻尔的批判性精神,是启蒙思想在个人治学态度和政治信仰上的具体落实。犹太人的批判性精神的产生有特定的历史条件,而要培育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批判性精神,则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卸下中华民族从古代、近代到当代背负的历史包袱,展开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