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探析

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7-06-14 14:17:38
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探析
时间:2017-06-14 14:17:38     小编:

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探析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也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夙愿。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既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核心价值内核,也有传统社会公平思想观念的遗存。厘清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是凝聚社会公平共识,务实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

一、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提升和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而社会理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理想之中,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是其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社会理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起源,早在黄帝时期,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就已出现轮廓。这个轮廓集中于《黄帝四经》之中的描述和概括:蓄而正之均而平之的理想,轻财宝而重贤的亲亲而兴贤之观点,见白则白,见黑则黑实事求是之要求,兼爱无私之善良 [1 ]。这不仅明确了理想的社会应该有什么状态,而且还明确了相应的标准。这种社会理想后经商朝特别是周朝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积累,在形成奴隶社会统治格局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成为中国的优良传统。相应地,人们的社会理想越来越丰富,集中于两条主线:一条是围绕巩固社会统治而形成的上层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如儒家提倡的仁政;另一条是下层(民间)的社会理想和追求,如农民起义时的均贫富呼声。进一步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前者形成以儒、道、释为代表的政治主流思想文化,后者形成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呐喊声的民间(草根)文化。当然,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的,有交叉和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公平思想要素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平均主义理想。谈到中国传统社会理想,我们都会想到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理想。这个理想本质上体现出老百姓的心声和愿望,也对统治阶级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二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一方面体现出老百姓希望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统治阶级试图调和社会矛盾的用心。孔子早期提出的小康社会理想就是这样的目标和诉求。上述两个方面的社会理想,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国社会公平理想价值的两个方向,而这两个方向的协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难点。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大一统思想总体上立足于中国社会的整体格局,提倡社会发展两个方向的调和,以实现社会和谐。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公平理想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大致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第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农业社会主义空想,第二次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空想,第三次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空想。从其内容来看,这三种空想社会理想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专制制度的厌恨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尽管康有为和孙中山设计的方案不同,但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思想不能说没有相通之处。不过,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滞后,这一时期思想家们的社会理想已经落后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公平观,但是,这种社会公平观需要与中国社会公平理想进行对接,也需要本土化。我们借助1925年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所讲述的故事予以说明 [2 ]:

十月十五日丁祭过后的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子贡三位在上海的文庙里吃着冷肉的时候,有四位年轻的大班抬了一乘朱红漆的四轿,一直闯进庙来,里面走出一位脸如螃蟹,胡须满腮的西洋人来,原来这位胡子螃蟹脸就是马克思。孔子一见来的是马克思,他便禁不得惊喜着叫出:啊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你来到敝庙来,有什么见教呢?马克思说:我是特为领教而来,我们的主义已经传到你们中国,我希望在你们中国能够实现,但是近来有些人说,我的主义和你的思想不同,所以在你的思想遍及的中国,我的主义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便来直接领教你:究竟你的思想是怎么样?和我的主义怎样不同?孔子说:难得你今天亲自到了我这里来,太匆促了,不好请你演讲,至少请你作一番谈话罢。你的理想的世界是怎样的呢?马克思说:我的理想的世界,是我们生存在这里面,万人要能和一人一样自由平等地发展他们的才能,人人都各能尽力做事而不望报酬,人人都各能得生活的保障而无饥寒的忧虑,这就是我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社会。孔子说: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你请让我背一段我的旧文章给你听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親,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不是和你的理想完全一致的吗?马克思说我的理想和有些空想家不同,我的理想不是虚构出来的,也并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我们先从历史上证明社会的产业有逐渐增值之可能,其次是逐渐增值的财产逐渐集中于少数人之手中,于是使社会生出贫乏病来,社会上的争斗便永无宁日。孔子说:我从前也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呀!孔子的话还没有十分钟落脚,马克思早反对起来了:不对,不对!你和我的见解终竟是两样,我是患寡且患不均,患贫且患不安的,你要晓得,寡了便不均起来,贫了便是不安的根本。所以我对于私产的集中虽是反对,对于产业的增值却不惟不敢反对,而且还极力提倡,所以我们一方面用莫大的力量去剥夺私人的财产,而同时也要以莫大的力量来增值社会的产业。孔子说:尊重物质本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洪范八政食货为先,管子也说过仓源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的思想乃至我国的传统思想,根本和你一样,总要先把产业提高起来,然后才来均分。马克思到此才感叹起来: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遥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

 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孔子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社会公平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想具有内在的一致,孔子的理想社会和大同世界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不谋而合。比如,孔子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一致。当然,二者也有一些不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在分配上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实质是一种理想化的平均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以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在分配上认为,患寡且患不均,患贫且患不安。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样的社会是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今天中国社会公平理想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为引领的,内含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社会公平理想合理价值和诉求。

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公平理想:一是这种社会主义公平理想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追求。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社会不公平的根源是其前提,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是其政治基础,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础时逐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受益是其现实追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最高原则。二是这种社会公平理想要实现保底的要求,要使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本质上,在高的政治层面来看,无论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还是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格局,都只有在坚定地维护防止两极分化,杜绝新的阶级分化这一底线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3 ]。从低的社会层面看,这也就是景天魁教授所提出的社会建设的底线公平 [4 ]。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建设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实现还不得不带有个体的差异性,不能实现绝对公平,只能实现相对公平,还不得不承认社会成员因体力、智力、勤奋程度以及家庭情况等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三是这种社会公平理想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多元利益诉求等现实条件,实现对社会价值理想的整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利益诉求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特征。价值观念的冲突在社会理想层面也会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今天的社会思潮之中,无论左中右的社会理想,都有一定的市场,有一定的拥护者,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平思想必须要有引领,也要体现出一定的包容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社会公平理想体现出对中国传统社会公平理想的提升和转化。首先,今天中国的社会公平理想已经牢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内核,而这一内核与中国传统社会公平理想的核心价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今天中国的社会公平理想坚持了平等和公平的价值取向,但是摒弃了传统社会公平理想从观念到观念的简单承接和唯心主义基础,而确立了公有制的前提和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牢固建构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其次,当今中国的社会公平理想体现了对传统社会公平理想的合理转化。如前所述,传统社会公平理想之中,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包容的理念,体现了一种民本的理念。当今中国的社会公平理想体现了对各种社会公平理想的最大包容和整合,也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再次,当今中国社会公平理想实现了对传统社会公平理想的合理转化。传统社会公平理想之中,均贫富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这种思想整体上体现了一种静态的分配公平的要求。今天中国的社会公平理想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实现了从静态分配公平到动态公平分配的观念转化。我们提倡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就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5 ]。最后,今天的社会公平理想实现了对传统社会公平理想的现代转化。传统社会公平理想总体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人们的基本诉求,但是,在内容的表达上,在实现的形式上,都与现代社会公平的价值理想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在近代,这种社会公平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明确提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公平观的要求,但是始终没有跳出阶级社会的怪圈,没有也不可能超越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当今中国的社会公平理想实现了这种超越,体现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这客观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公平理想的现代转化。

二、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要以传统伦理价值为底蕴和支撑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伦理道德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的社会公平理想就是一种道义为基础的伦理型社会理想。儒家的公平正义思想是围绕着仁这个基本概念展开的。仁爱是仁的基本含义,忠恕是仁的道德准则,正名是仁的政治要求,中庸是仁的实践原则,道义是仁的内在精神。仁的概念所体现的这些基本内容,构成了儒家公平正义观念的基本内容。 [6 ] 中国传统社会公平理想的伦理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内在修为的人格和美德,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之中,无论是天子还是百姓,都需要进行內在的道德修炼,成为一个有道德修为的人。对天子而言,有了这样的德性,就能够实现仁政;对百姓而言,有了德性,才能在义利面前进行合理的取舍,才能在人伦社会关系之中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的良序发展。二是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事实上,在中国传统伦理之中,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是融为一体的。正是在这样的层面上,中国传统伦理规范也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核心思想集中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汉代大儒董仲舒就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因为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护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则将这种道义的社会规则提升到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层面加以确认。老子谴责人类社会存在的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不公平现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要求人之道要符合天之道。三是作为社会理想重要内容的伦理道德。中国传统社会理想之中,伦理道德不仅是一种人的内在修为和社会的规范和标准,也是理想社会的重要内容。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中就有这样的要求。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博大思想,开始从执政理念和社会制度来论述他的大同社会思想。在这个概括中,道德是选贤与能的标准,也隐含着道义本身是大同社会的基本要素。

 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实现了对传统社会公平理想的承接和扬弃,并以传统伦理价值为底蕴和支撑,这体现在: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实现了对传统伦理价值的吸收和承续,使其成为重要蕴含。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之中明确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7] 228,后来进一步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公平思想实现了对传统伦理价值的吸收和承续。另一方面,虽然社会公平正义最基本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进,实现的基本标志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程序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公平始终是相对的,是历史的、阶级的,没有超阶级的、超历史的绝对公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公平更是如此。因此,在努力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之中,还需要采用综合的多种手段来协调利益,缓和矛盾,以保障公平。这些手段和方式之中,伦理道德是重要的手段和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就是努力促进社会公平之中必须重视和利用的重要调节手段,而这本身承续和衔接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此外,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忽缺的要素。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全面小康社会有多重含义,而在人的发展指向上,就是要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处在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多维视野之中,人的才能的实现和个性的张扬。当今时代,人的发展在物质方面的丰富性不断得到满足,但是,人的道德素养,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堪忧,这都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违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绝不是简单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是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多方面的条件和环境。虽然传统伦理道德之中有压抑人性的因素,但是也有诸多能够成为丰富人的内在世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振人的道德品性的积极因素。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要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考量,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要实现对传统社会公平文化心理的接续和超越

不患寡而患不均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存下来的文化心理。为什么今天整体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但公平感却下降了?这要引起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其中包括文化心理。平均主義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也成为重要的文化心理。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如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思想观念层面,我们也实现了诸多转变,比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效率与公平兼顾再到要更加重视公平,这都不仅仅是一种指导思想的转变,也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表面上看,我们好像已经彻底根除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思想,但是,如果我们贴地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我们就会发现还有影子,而且在客观上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差距越来越突出的现实面前,这种影子还广泛存在着。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引介国外公平正义观念的有之,倡导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念的有之,探析传统公平正义观念的有之,但是分析中国公平思想体系与传统文化心理内在关联的情况比较少见。事实上,不管承认与否,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平思想与传统社会公平的文化心理之间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重视传统社会公平的文化心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7 ]245

着眼当前,着眼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践进程,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要实现对传统社会公平文化心理的接续和超越。

在接续方面,除了要看清楚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社会公平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还要看到中国社会公平思想接续中国传统社会公平文化心理的必然性。其实,作为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念,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它又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思想和价值观念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过程之中,社会心理是必须重视和考虑的一个要素。简单说来,社会心理就是一种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当代中国社会公平观念的形成是社会存在决定的,但是,它也影响甚至制约着社会公平正义的进程。这些年,我们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也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社会心理层面,我们重视不够。我们既不能简单地附和甚至迎合大众社会心理,也不能对社会心理漠然视之。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和摸清社会心理,从而积极适应和引导社会心理走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努力进程。在社会心理层面,应当看到,目前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主张得到大众的充分认可,但是也与大众的社会心理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我们积极倡导共同富裕思想,在政策层面也采取许多措施缩小贫富差距,但是,现在社会上仇富心理还有相当市场,而仇富心理之中就有部分受传统社会公平思想的影响。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消灭这些影响,只能在对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提升思想认识,优化公平正义的社会心理。

在超越方面,我们要看到,当下中国的社会公平思想所应有或已经形成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对传统社会公平心理的超越和引领。立足当下中国现实,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显然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目标追求和现实进程,西方自由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念所内化的绝对个人自由的社会公平心理也不适合中国的土壤。我们除了要大力倡导和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念,并力促其成为社会的显性制度和规章,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内化成为大众的社会心理,成为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和思维方式,以此实现对传统公平正义文化心理的超越和引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优势、道义优势、制度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