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当代中国大学生与中国科普

浅析当代中国大学生与中国科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7 00:11:03
浅析当代中国大学生与中国科普
时间:2023-04-17 00:11:03     小编:

 中国的真正的科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句话是颜宁教授在2016年对清华大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营员们说的。中国的科普之路已经走了六十多年,但是中国的科普之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生命科学专业的人都知道DNA的双螺旋结构,但是在公交站等车的大爷大妈们知道吗?在工作车间挥汗如雨的工人知道吗?难道这些与他们生活看起来没有厉害关系的基础科学知识他们就不应该、乃至不需要知道吗?从生命科学扩展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切真正的科学,不都应该多学习,最起码了解一些吗?学习的过程,就是科普与被科普。每个人或者大部分人学习、了解这些后,是否中国社会的文化水平也会有整体提高呢?

一、中国的真正的科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中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文化发展速度不及经济物质发展速度,即使建国以来我国在科学普及工作上有较大付出,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偏远地区、有些学科领域、部分受众群体中,科普水平仍有待提高。[1]而且在整体水平上,中国科普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2)我们缺少那种既对某门科学研究深入,又愿意、而且有能力将高端高大上的科学传播到基层的活生生的每个公民的科普者。而科学界甚至有一种说法:没有申请到科研项目的、年老退休的、喜欢出风头的人做科普。这种对于科普的解说无疑是错误的。

3)个别网络媒体片面的、带有主观目的性的舆论导向,或者是媒体人对他想要传播的知识并不了解,使得其报道不仅起不到正确的科普作用,甚至适得其反,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2]就如颜宁那个原本严谨、有若干前提条件的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科学实验结论,经过个别媒体的加工,就造就了震惊!中国科学家扬言饿死癌细胞这种娱乐感极强的标题文章。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在中国科普发展道路上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科普的很好的受体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的科研环境中,很容易接触到科学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加之拥有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善于运用网络技术,他们更容易被科普,且科普的效果很好。

(二)当代大学生也是很好的科普主体

在接受了专业教育,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后,当代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普基础。加之其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在某些领域的科普工作中独当一面。

(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科普主体和受体的有机结合与过渡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科研的核心力量,现在正处于积累知识、锻炼技能的重要阶段。积累知识、锻炼技能可以通过作为受体,在接受老师、同学们的科普这一过程中积累,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弥补自己当前的不足,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积累知识、锻炼技能也可以通过作为主体、向他人进行科普的途径实现,在科普的过程中对旧知识有新理解新发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在中国科普的道路上发挥作用

(一)清楚认识到自己的科普责任,树立正确的科普与被科普的意识

作为未来中国科学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应端正对待科普与被科普的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力,应认识到科普并非出风头、也非没面子的事,而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应认识到被科普并非掉架子的事,而是不断提高自己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综合技能

进行科普工作首先要对科普内容深入了解,否则也不是真正的科普;对科普内容足够熟练却因自己的讲解而无法有效地使受众接受,这种是低效的科普。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做真正而高效的科普。既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努力增加知识面,也要抓住受众的特点,依据不同的受众而进行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科普工作。

(三)灵活运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正规的渠道展开科普工作

面向青年、中年受众,大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线上科普。[3]比如开设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文、开设科普公开课进行直播等。当然也应注意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负责,做一个合法的网民。

面向中小学生展开科普工作时,可以使用卡通化、生活化的模型道具,帮助青少年对科普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开设有奖问答或讲故事等环节,使得科普气氛生动活跃。

面向中老年受众,大学生在开展科普工作时可以请受众结合自己的认知对科普内容进行发言,做到科普主體与受体的转换,对科普主题进行补充,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总结

我国的真正的科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科普的主体、受体及二者的有机结合,应主动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弘扬科学精神,为祖国科学普及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