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读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新思维”

浅读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新思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2:37:59
浅读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新思维”
时间:2023-08-07 02:37:59     小编:董琳

一、加速战略出师不利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在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就提出了苏共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想一一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构想,1986年3月苏共二十七大正式通过了《苏联1986一1990年和到2000年前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明确规定了20世纪末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及其主要实现途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

(一)国内外形势的严重挑战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而临国内外一系列严重挑战。在国内,按照戈氏的说法,苏联国民经济已经滑到了危机的边缘。当时,各种经济矛盾不仅没有得到克服和缓解,而且不断加深和激化,致使危机全而爆发。主要表现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进入80年代后,下降速度更是加剧。工业生产规模大,但效益很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减慢,基金回收率下降,物资消耗上升,产品质量差;财政从资金困难演变成整个财政金融体系的崩溃,而临巨额财政赤字、恶性通货膨胀、卢布急剧贬值等问题;消费市场从供应紧张演变成市场的全而混乱、瓦解;外贸从入超演变成进出口萎缩和外债剧增;人民生活水平从缓慢提高、停滞演变成大幅下降,导致人们对现状不满;等等。总之,苏联的经济形势和人民生活状况急剧恶化。

在国际方而,苏美经济实力差距出现扩大趋势,一方而是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途径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结构改造、有效的管理、劳动组织和刺激形式的基础上尽一切可能使生产集约化。另一方而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关系。包括执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始终如一地确立社会主义公正原则。总之,近期的和长期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政治的和社会形态的、内部的和外部的问题,统统都要通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这个途径解决。

(二)加速战略的主要目标

加速战略规定,在 20世纪最后15年内,要对苏联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在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到2000年国民收入翻一番,劳动生产率提高1. 3一1. 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6. 3%,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并规定从十二五计划(1986一1990年)起就要做到国民收入的增长全部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能源的消耗量应降低40%,金属的消耗量应降低50%,国民经济对燃料、动力、原材料需求量增长的 75%一80%要靠节约来满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步骤是:前5年(1986一1990年)通过一系列调整和改革,理顺各种经济关系,加速科技进步,

(三)实现加速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

戈尔巴乔夫提出,实现加速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和根本改革现行的经济体制。第一,发展先进科技,并用其来根本改造社会生产力。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标,提高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手段是大力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普遍采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使国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为此,决定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经济机制对发展科技的引导作用,尽快把科技工作重点转向研制和应用先进工艺,为革新社会生产力服务,要把经济的发展重点由数量指标转向质量和效益指标,从中间产品转向最终产品,从扩大生产基金转向更新生产基金,从增加燃料及原材料的开采转到改进对燃料和原材料的利用、加速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而来。第二,根本改革现行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强调,对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全而改革,是加速战略能否实现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戈氏一再指出,在一切方而加速前进,必须以经济发生根本变化为条件,而要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根本改造经营管理机制和经济管理的整个体制①。他认为,在苏联形成了一种障碍机制,惰性、行政命令、官僚主义、管理方法和思想上的僵化、缺乏民主等等,不仅表现在经济方而,而且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而,以致阻碍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如不彻底加以改革,就无法改变70年代后期以来苏联经济停滞不前的局而,更谈不上什么实现加速战略。

(四)加速战略失败

1986一1989年,加速战略实施了四年。在头一两年里,围绕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目标和任务,改革运动迅速展开,声势浩大,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没有制定可行的实施政策,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尽管基建投资迅猛增长,年均高达6. 7%,但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仅为2. 7%,不仅大大低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水平,甚至低于加速战略实施前的十年停滞时期的水平(1976一1980年为4. 3%} 1981一1985年为3. 2%) o加速发展战略不仅没能加速经济发展,反而出现了经济发展速度最低的纪录。改革四年,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和消费品供应短缺局而非但未能改观,且有不断恶化之势,市场供应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政治问题。经济改革困难重重,加速战略被迫宣告失败。1990年7月苏联政府总理雷日科夫在苏共二十八大上被迫宣布放弃加速战略,然而为时已晚。 加速战略的失败是必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而。

第一,加速战略追求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没有抓住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一关键,未能通过加速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来缓解市场供应的矛盾,致使经济结构畸形问题更加严重。结果实施改革后购买力增长的第一个冲击波冲向市场后,立即出现消费品严重短缺危机。加速战略的实施效果实际上还不如勃列日涅夫的质量效益计划和柯西金的转向集约化经营的经济战略,苏联经济还在粗放经营的老路上徘徊。

第二,加速战略从工业起步违背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加速战略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规定优先发展机器制造业,而在机器制造业中又将优先发展仪表、机床、电子、电机等工业部门。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出发点同斯大林时代没有任何区别,希望以此更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设备,从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在苏联经济结构严重畸形的情况下,依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只会使原本积重难返的经济结构问题更加严重。

第三,科技落后,集约化方针难以贯彻,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苏联的经济体制使企业不愿意进行技术革新。因为产品越老越容易完成计划。技术革新则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有风险。如果革新成功,则会成为政府增加企业生产指标的依据,可谓吃力不讨好。勃列日涅夫说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到正神一样。所以并不奇怪,苏联的发明成果只有不到1/3转化为产品,而西方则有1/2以上转化为产品。可见,苏联巨大的科技

二、戈氏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一)戈氏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形成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准备、提出和形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3月至1988年6月),从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到公开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酝酿和准备阶段。这期间戈氏在革新社会主义的口号下,大力提倡不分阶段的民主化,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在国内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1986年2月25日戈氏在苏共二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1.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征。他在这里所讲的人道主义是抽去了阶级内容的一般的人道主义。2.开始从人道主义的立场阐述国际问题,提出了全人类的价值观。这里戈氏抹杀了世界还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不同的社会制度。3.提出在核宇宙时代,各国除了合作别无选择。资本主义。

从以上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道主义和多元化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建立在民主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背离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民主社会主义成为苏联的主导思想后,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主张多党制,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取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行私有化等也就成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历史必然了。

(二)戈氏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社会背景

戈尔巴乔夫推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不 总之,戈尔巴乔夫鼓吹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他的什么新发明,只不过是国际上新老修正主义思想、欧洲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观点的大杂烩,是社会民主主义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种。

(三)戈氏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错误本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有两大理论基础:人道主义和多元主义。 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戈尔巴乔夫。

三、向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过渡的 资本主义制度取向

(一)戈尔巴乔夫:没有私有制,一事无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剥夺剥夺者,将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转归劳动人民共同所有,是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地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正如列宁指出的,工人阶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进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所准备起来了社会革命,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把它们变为公有财产。用恩格斯的话来说,这就是由上升到政治独占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以社会的名义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后者则是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基础的。否认了公有制,也就否认了社会主义。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必须坚持在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 戈尔巴乔夫私有化思想的产生和最终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戈氏深知,在十月革命故乡的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样一个政治氛围下,如果直截了当地提出私有化的主张,人们是绝不允许的。虽然他打定主意要彻底改变苏联社会制度的性质,但必须采取迂回曲折的举措。正如他在1991年所说的:应该改变制度,我当时(指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作

(二)戈尔巴乔夫:除了向市场过渡,别无选择

根据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和戈尔巴乔夫1990年10月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题为《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的报告,戈氏提出的经济纲领中包含作为运行机制的市场经济的内容主要是:1.在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是基本的调节手段,它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同时国家也给予必要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2.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它拥有进行经营活动所必要的全部权力,能够对市场调节的信号作出反应;3.价格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地形成的,必要时国家可以适当干预,但一般讲不能通过行政手段硬性加以规定;4.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除了商品市场外,还要有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保证市场机制能正常地运转;5.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接轨;6.建立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制度、行政机构;如此等等。上述报告明确指出:除了向市场经济过渡,别无选择。全世界的经济已经证明,市场经济是有活力和有效率的。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过渡完全是人的利益决定的,目的在于建立起而向社会的经济,使全部生产而向消费者的需求,克服商品短缺和排长队的耻辱,切实保证公民的经营自由,为鼓励热爱劳动、创造性、主动性和高生产效率创造条件。市场与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选择并不矛盾。

四、全面经济改革 全面经济崩溃

经济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的工作重点,也是他准备全而改革的切入点。戈氏经济改革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5年到1986年,这个时期改革的特点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内作局部修补;第二阶段是从1987年到1989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提出一些激烈的改革措施,但仍没有超出原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三阶段是从1990年到1991年,这个阶段的经济改革不仅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还造成了苏联经济的严重混乱和危机。 从表而上看,这场针对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问题历时一年之久的激烈争论似乎告一段落,但实际情况更趋复杂,经济改革由空转走向混乱。苏联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打破了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制度,可是又没有真正转向市场经济,既破未立,苏联统一的市场被分割,各加盟共和国各行其是,不再唯中央政府马首是瞻。原来亲如手足的加盟共和国之间相互封锁,互设关卡,限制往来,禁比商品流出,许多企业根本不签订或不履行经济合同。

生产联系和协作关系中断,原来分工周密、互相协作、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四分五裂。经济联系的崩溃加速了苏联经济的衰退,市场供应更趋紧张,经济危机进入总爆发时期:生产急剧下滑,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财政赤字,货币发行处于失控状态;通货膨胀急剧上升,消费品市场供应恶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农业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农业改革多数流于纸上谈兵,未见根本成效。由于经济领域和消费市场日益严峻,苏联社会问题更加尖锐、复杂,最后直接导致了苏联的完全解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