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1725—1762年俄国的对外政策

论1725—1762年俄国的对外政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4 00:50:01
论1725—1762年俄国的对外政策
时间:2023-02-14 00:50:01     小编:牛军钰

彼得一世和叶卡特林娜二世统治时期是18世纪俄国对外扩张的高潮时期,而这两个时期中间的37年应该算作俄国对外扩张的低潮时期。在这37年时间里,俄国宫廷政变迭起,先后有六位沙皇即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二世、安娜伊万诺夫娜、伊凡六世、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彼得三世先后继承皇位,与此相联系的是各贵族之间激烈的权利斗争。国内频繁的政治变动和局势的不安定对俄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在这动乱的37年中,几届沙皇都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对外扩张政策和殖民政策,继续巩固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同时为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改革和军事扩张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彼得一世到叶卡特琳娜二世之间的37年,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使俄国的军事扩张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整体性,巩固并扩大了彼得一世北上的成果,进一步在西面站稳了脚跟,并为叶卡特琳娜的南下做好了准备,在东侵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总的来说,在彼得一世逝世后,俄国主要面临三个最重要的外交问题和军事扩张问题波罗的海问题、波兰问题和土耳其(黑海)问题。因而这一段时间,俄国政府的外交军事策略主要注意力在西、南两方,基本任务是巩固和扩大彼得一世时期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利益,并进一步同土耳其争夺黑海的控制权。

一、争夺波罗的海,巩固北出海口的战略地位

彼得一世去世后,俄国政府不但要保住俄国在东波罗的海的霸权,而且还力图把俄国的影响扩大到西波罗的海去。为此目的,在这37年当中,俄国企图控制和宰割瑞典,并争夺和威胁丹麦。1724年,俄国胁迫瑞典订立了《斯德哥尔摩条约》,这个条约名义上是防御同盟条约,实际上是俄国企图把瑞典变成俄国的保护国。为了摆脱对俄国的附庸地位,瑞典试图与英法接近,希望加入由英、法、普三国建立的汉诺威同盟,俄国则竭力阻挠,使瑞典的这一希望破灭。1727年,瑞典乘叶卡特林娜一世去世之机加入了汉诺威同盟,暂时摆脱了对俄国的依附。但是,由于汉诺威同盟在1731年就瓦解了,所以瑞典失去了对抗俄国的盟友,不得不再次靠拢俄国。

1735年,俄瑞又结成了防御同盟,同盟条约中重申了1721年尼斯塔得和约和1724年斯德哥尔摩条约的基本条款,瑞典重新陷入对俄国的依附地位。1739年,瑞典政局发生变动,礼帽派推翻了便帽派的政府而执政,他们上台以后,强烈谴责亲俄政策,并在法国的支持下于1741-1743年发动了俄瑞战争,战争以失败告终。战争结束以后,瑞典不得不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与俄国谈判,于1743年8月18日签订了《亚波和约》,合约规定瑞典将芬兰东南部的库门涅省、萨沃拉克斯省等地割让给俄国,使俄国扩大了在芬兰的占领地,这为叶卡特林娜二世进一步干涉瑞典事务和下一个世纪初俄国完全吞并芬兰打开了大门。 为了完全控制西波罗的海,俄国对丹麦一直虎视耽耽。在地里位置上,丹麦地处西波罗的海的战略要冲,独占了大贝尔特海峡、小贝尔特海峡,还与瑞典一起占有松德海峡,掌握了出入波罗的海的门户,并对俄国的扩张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1731年汉诺威同盟垮台之后,俄国又趁虚而入,与自己的同盟国奥地利一起胁迫丹麦在哥本哈根签订了所谓的和平保障同盟条约,在该条约中,俄国许诺不再干涉石勒苏益格问题,并允许丹麦拥有这一地区,从而换取了丹麦对俄国在波罗的海地区霸权地位的承认,使丹麦脱离了英法而投入了俄奥同盟。从此,俄国在争夺西波罗的海的斗争中取得了主动权,进一步加强了俄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巩固了俄国的北出海口的战略地位。

二、彻底击垮法国,维护俄国在波兰的利益

波兰问题就其本国来看是波兰内部各贵族集团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但其实质是俄、法等国之间国际集团的利益争夺。站在法国一方的还有西班牙,而奥地利和萨克森王国则支持俄国。俄、法为了获得各自的利益,两国军队进入到波兰境内,双方交战时间达两年之久。 1733年初列申斯基为波兰新国王后,通过正在推行的东方藩篱政策,把波兰、瑞典、土耳其的力量组织在一起共同对抗俄国,企图把俄国排斥在中欧事务之外。对此,俄国十分不满并决定动用武力。1734年初,俄军包围了格旦斯克,格旦斯克向俄国和萨克森方面投降,列申斯基化妆成农民逃往普鲁士,波兰贵族只好承认俄国对波兰的控制。

法国在波兰一方面要应对俄国,另一方面要派出大部分的军队对付奥地利。法国的军队企图想在莱因河地区和米兰地区击败奥地利军,但格旦斯克投降之后,俄国为支援奥地利又派出两万军队去莱因河帮助奥地利对法作战,最后使得法国战败,不得不同意谈判,并于1735年10月3日在维也纳签署了和约,法国被迫承认奥古斯特三世为波兰国王。通过这场战争,俄国成功地将法国的势力从波兰排挤出去,俄国在波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为叶卡特林娜二世时期俄国正式吞并库尔兰铺平了道路。

三、多方拉拢盟国,极力控制黑海地区

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始终和其在黑海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俄国不愿意让土耳其控制黑海,阻断俄国通往地中海的通道,更不愿意看到土耳其在波斯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取得黑海的重要战略部署和遏制土耳其的势力,俄国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与土耳其交战,同时积极争取同盟国以扩大自己的实力,其中包括奥地利和波斯。 俄国取得对土耳其战争胜利的重要结点就是俄国和奥地利的联盟。1726年8月6日,两国在维也纳签订了俄奥同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俄国参加1925年4月由奥地利和西班牙成立的维亚纳联盟,而且俄国承诺在奥地利受到敌人的攻击时,俄国答应给奥地利两万步兵和一万骑兵的援助,以保障奥地利国界的安全。而另一方面,奥地利也答应当俄国受到他国的进攻时,奥地利会提供同样的步兵部队和骑兵部队。并且在这一条约中,俄国和奥地利强调双方共同反对土耳其,并且在俄国遭到土耳其的进攻时,奥地利给予俄国一定的军事援助。俄奥同盟的建立,不仅意味着奥地利承认了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利益,而且最终迫使土耳其从波斯撤军,并且直接决定了193 5-1939年在对土耳其的战争中俄、奥双方的共同行动。

拉拢波斯也是俄国对付土耳其的一个重要筹码。经过与波斯的长期谈判,1732年1月,俄国和波斯在列什特签订了修好条约,实质上这个条约使俄国丧失了黑海地区的部分利益,俄国在条约中同意将吉梁、马詹德兰和阿斯特拉巴德归还给波斯,同时许诺如果沙赫将土耳其军队赶出波斯,俄国还会将杰尔宾和巴库等地归还给波斯。而随着波斯的逐渐强大和对黑海的进一步控制,使俄国不得不与其又签订了《甘召依条约》,该条约使俄国在里海地区得到的利益全部丧失。但是,俄国之所以与伊朗签订条约并交还里海地区的既得利益,主要意图是想联合伊朗抗击土耳其,所以这个条约实际上是俄伊的共同防御条约,条约上对土耳其战争中双方的义务有所规定,伊朗有义务对土耳其作战,而且规定缔约国双方不得与土耳其订立有损于俄伊任何一方利益的和约。所以,这两个条约尽管使俄国失去了一些土地,但出于俄国整体利益考虑和未来的战略布局,失去这些土地还是值得的。与奥地利、伊朗、波斯的结盟,为俄国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也为俄国入侵和控制黑海创造了机会,叶卡特琳娜二世执政以后,经过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扩张了俄国的南方出海口,巩固了俄国在黑海的势力,掌握了黑海霸权,并且把手伸到了地中海沿岸,为俄国争夺地中海霸权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

四、殖民探险,征服远东,企图入侵中国黑龙江

除了上述三个最重要外交策略外,俄国对远东的蚕食也在慢慢进行。1728-1741年,俄国政府组织了所谓的探险队,于1741年探险队的部分成员到达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俄国的探险考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搜集了大量关于西伯利亚地区和阿拉斯加的资料。但就探险的本质来说,其实是为俄国的势力扩张做准备,俄国积极地在东北亚和北太平洋地区活动,目的就是要在远东地区进行殖民主义活动,从此,俄国的势力向东可达亚洲的尽头和北美洲。

另外,俄国在进行探险勘察的同时,还不断凯觑中国的领土,主要是黑龙江地区。1725年叶卡特琳娜一世政府指示当时出使清政府的萨瓦调查黑龙江的情况,了解中国的社会和军事实力,以便为俄国入侵黑龙江提供方案。而且,为了入侵黑龙江流域,当时的沙皇政府不仅有意歪曲《尼布楚条约》,而且试图否认《尼布楚条约》的合法性。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在位时期,俄国曾强烈要求获得在黑龙江上的自由通航权,1754年,俄国考察队企图从额尔古纳河口进入黑龙江,但是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俄国的无理要求,使俄国阴谋入侵黑龙江的计划破灭。此后几年,俄国政府又试图通过武力强占黑龙江,由于清政府对当时俄国的入侵早有所防范,而且俄国与普鲁士的战争不允许其在众多战场与其他国家发生军事冲突,因而只能暂时放弃了对黑龙江的入侵。但是,沙皇政府仍然想通过谈判的方式获得在黑龙江上的自由通航,1757年9月,布拉吉谢夫前来中国与清政府谈判并带来了俄国政府的信,信中要求中国政府允许俄国船只在黑龙江上自由航行,说俄国在黑龙江上的自由航行是俄罗斯船舶所必须的,希望俄罗斯船舶通过该江之时,得以畅行无阻。

除了领土扩张外,俄国还根据1728年的《恰克图条约》取得了在华贸易权,以及在北京设立东正教堂和派遣教士来华传教的权利,从而使俄国在了解和抗击清政府方面获得了先机。与此同时,俄国还利用俄中贸易发展的机会,引导俄国中部、西部的人口逐渐东移,使西伯利亚的人口迅速增加,这也客观上为19世纪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准备了条件。 俄国对中亚的渗透采取了双政策,一方面采取所谓的结盟,另一方面直接以武力相威胁,哈萨克小帐和哈萨克中帐相继臣服于俄国。

五、俄国对外侵略扩张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虽然彼得一世逝世后国家政治纷杂,政变迭起,国内形势动荡,但是正是由于1725 -1762年这37年间六位沙皇的积极的对外扩张,为俄国的迅速崛起并成为欧洲强国奠定了基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六位沙皇一方面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对外军事策略,另一方面为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参考,使俄国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具有了延续性和整体性。也正是由于18世纪前半期俄国的发展和对外侵略,才最终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并一跃成为欧洲强国。到叶卡特琳娜二世时俄国版图不断扩大,国际影响不断提升,最重要的是俄国控制了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广大地区,实现了全方位的战略扩张,到18世纪末俄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生畏的横跨东欧、北亚、北美的世界级大帝国。

俄国的扩张和崛起不仅提升了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调整。从18世纪开始,俄罗斯帝国已对亚洲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加上已侵入亚洲海域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亚洲国家受到了南北两面的夹击。而对西欧国家来说,俄国的扩张和崛起与其形成了对立和竞争,俄国势力一直渗透到中欧、波罗的海、近东和北美地区,与西欧殖民大国相互对立。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与17,18世纪的俄国有相似之处,世界整体发展和竞争在继续和延伸。因此,近代俄国成功的经验,比如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以多样的方式处理与他国的关系、以本国的最高利益为出发点灵活发展对外合作等,对于今天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攻坚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变的社会状况,应该汲取俄国37年间的对外政策和经验,使国家在对外政策上具有一致性和长期性。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但同时国际形势在不断变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下新的时代背景,中国的外交政策就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

所以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要继续坚持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贯彻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紧紧跟上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努力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这一新的外交政策无疑对我们牢牢把握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是至关重要的,也为中国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