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苏共解体的教训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从苏共解体的教训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0:43:08
从苏共解体的教训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时间:2023-08-06 00:43:08     小编:孙侠生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决策。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Ji}i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深刻反思。中国共产党已有83年的历史,在全国执政已有5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和挑战是极为严峻的。中国为什么只能由共产党执政,如何摆脱历史上的王朝其兴亦勃,其亡亦忽的周期率?这一重大问题已经历史地摆到了世人面前。我们党充分利用所面临的难得机遇,正确应对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这一重大战略课题,这是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握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维护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下面就围绕对前苏联党和国家解体的沉痛教训的剖析,从而加深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苏共解体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其执政失败的原因。苏共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世界的大震动,在解体后的儿年来,许多国家的政要、学者和共产党人,在不断地分析、反思,对其解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做出了深刻地剖析。归结起来,以有以下几种:

一是政治原因。苏共夺取政权后,由于列宁同志的过早逝世,他的继任者实际上并未将苏共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而是继续把革命和战争时期的许多做法作为一般规律和经验加以运用。最突出的就是由党垄断一切经济和政治权力,把国家机构和社会机构仅仅看成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各级苏维埃实际上处于党的直接干预下,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处于有名无权的状态,事无巨细都要由苏共来拍板。而一旦党本身出现问题,便不仅影响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联盟国家的生存问题。苏联人民的生活日趋恶化,犯罪率增高,百姓对当局越来越不满。

二是思想文化原因。无产阶级政党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必须保持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布尔什维克党之所以能够唤起俄国劳动群众,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首先是由于它的思想理论正确地反应了现实生活,正确地回答了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首先是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上的胜利开始的。列宁的后继者们很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理论教条化,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看得过于简单,急于求成,盲目乐观,急躁冒进。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赫鲁晓夫在1959年1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一大上提出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我们最近的明天。勃列日涅夫在1967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就必然会否认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强调苏联的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完全适合。认为苏联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生产力破坏的情形。对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永远消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的现象。苏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往往被奉为经典,不容置疑,任何怀疑、探讨都被指责为异端邪说,进行政治上的打击、迫害,使得唯书、唯上之风盛行,使许多错误的理论观点长期得不到纠正,更谈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僵化使苏共在思想上逐渐落伍,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下降。

那么,除上述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当苏共中央宣布苏共解散时,不但广大人民群众异常平静,而且广大苏共党员也异常平静,好像他们并没有自己失去了政权的感觉。没有采取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乃至武装斗争等方式起来捍卫这个党和政权:那么,苏联人民是否就赞成国家解体呢,是否就愿意抛弃社会主义呢!不是的!苏联人民深知国家分裂和政治动荡严重后果,因此在民族分裂、各共和国独立活动愈演愈烈,对联盟命运构成威胁的情况下,他们以庄严的投票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联盟前途举行全民公决,全苏1.86亿选民中80%以上参加了投票,投票者赞成保留苏联的占76.4%。毫无疑问,苏联解体是违背苏联大多数人民意愿的。这表明,在苏共垮台,社会主义制度崩溃以前,不但国家政权并未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而且也未掌握在广大苏共党员手中,而是掌握在一个已经腐败了的集团手中,这个集团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解体前,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对苏共并不买账,并不认为苏共是他们利益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乃至普通党员当然不会再有当年卫国战争时期那种政治热情和奋不顾身的精神了,对苏共的垮台只能会冷眼旁观,甚至出现在她的对立营垒中,这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证明,是苏联党群关系的首先解体,才导致了苏共和苏联解体的悲剧。

苏共解体的教训提醒我们重视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建党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地位、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领导一个受到外部封锁、贫穷落后的国家的党,成为领导一个比较繁荣昌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国家的党;已经从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新考验。这些新考验,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旺盛活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课题。以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二是经济原因。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数十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从一个资源大国发展为经济大国、科技大国和军事大国,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综合国力成长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但这却是以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为代价的。当时的苏联可以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却造不出一双像样的军靴;苏共没有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位,而是把扩充军备和盲目的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作首要任务。结果是工厂生产效率低下,企业连年亏损;国家从农产品出口大国变为农产品进口国;国库空空和阿富汗战争的泥潭,致使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创立了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要求,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先进生产力是执政党竞争力得以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先进文化是执政党竞争力得以发挥的精神文化基础;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则是执政党竞争力得以实现的群众社会基础。只有夯实这三个基础,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竞争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人民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二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在历史新时期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使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又迈上一了一个新台阶。要实现这个总目标,还需要全党做出巨大的努力。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如一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如一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时揭示并把握和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使之自觉地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一是要夯实物质基础。

从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来看。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整个世界处在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复杂国际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提高中国经济实力、加快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在国际竟争中,保证自己不被全球化的大潮所吞没,而且成为其中的弄潮儿,这是新经济时代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实现伟大复兴、从而在新世纪的国际多极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必然选择。二是要夯实文化基础。国际竞争力注意预测未来。其评价指标体系是八大要素:国内经济实力要素、国际化要素、政府管理要素、金融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企业管理要素、科学技术要素、国民素质要素。这些能力和要素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民族创造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就是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的竞争。因此,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体系来支撑民族创造力和民族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壮大至关重要。

三是要夯实群众基础。民心向背是一个政权能否一长期存在的关键,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什么?首先是人民基础。只有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授权、人民的支持,我们才可以执政,也才可以执好政。人民群众,是我们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概括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它清楚地表明了我们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取向。从苏共丢掉政权失去执政地位的教训来看,一个极为重要的根本原因就是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之所以失去民心,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方面是腐败,严重脱离群众,最终沦为维护一小撮人既得利益的工具;另一方面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兴的经济组织、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精英,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是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苏共正是由于忽视这种变化,失去了他们的支持而失去执政地位。因此我们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必须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是否有利于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出发。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关心的不应该是如何保住权力地位、寻租的机会、如何甩掉或减轻政府所承担的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责任,而是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维护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责任。党和政府的政策应当防止任何既得利益集团利用特权地位垄断现代化成果,防止不断扩大的边缘化弱势群体单独承受现代化发展的代价,防止出现一个两极分化的高风险社会。四是要正视并强化措施解决我们党自身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这个党该整了,不整不行了、因此,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和要求,强力推进,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