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重铸华夏文明?建设文化强国

重铸华夏文明?建设文化强国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12-08 11:13:45
重铸华夏文明?建设文化强国
时间:2016-12-08 11:13:45     小编:李和太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自近代以来,虽然中华民族的经济实力日趋强盛,但它的文明却因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日趋衰落。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它的根,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这也就是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目的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建设一个文化强国。

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华夏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强大的融合力。不同样式的文化由于各种历史机缘彼此相遇,相互交流,自然融合,本是很正常的。但是根源不同的异质文化的大规模输入,情形就会有所不同。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两种异质文化的大规模输入。

第一次:佛教文化的大规模输入

约在公元一世纪初,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佛教的流布越来越广,其教义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例如宋代的理学家们便是援佛入儒,影响了其后数百年的历史。佛教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过程是漫长的,虽然期间也有过一些矛盾冲突,但是基本上是平和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和中华文化的强大自信力,表明了中华文化完全有接纳外来文化的能力。

第二次: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

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的。和佛教文化和平输入完全不同,这次是伴随着血与火、灾难和屈辱入侵而来的。

鸦片战争不仅是西方国家对古老中国的军事入侵,从文化的角度说,也是西方异质文化对中国东方文化的入侵与征服,引发了之后半个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勿庸置疑,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中国文化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传统文化已经难以适应和支持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事实上,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少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更多的是伴随征服与抗争的激烈冲突。

第三次: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又一次大量涌入中国

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后,中国人清醒的认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中国加强了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也转移到体制方面上来。当代的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全球信息化传播更加便利,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交流过程中已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愈益显现,并不断地引发了思想上的激烈交锋与冲突。

在实行开放的国策后,我们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经济实力令世人震惊。但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又一次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人必须再一次面对文化冲突和文化选择的问题。实践证明,我们低估了西方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冲击力度,十年浩劫打碎了华夏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和民族观念;市场经济的引入、利益观的突变,又使国人的道德观大幅滑坡、价值观取向异质。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实际上仍然在困扰着我们。

二、中西文化的特质比较

中国是绵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古国,它所形成的华夏文明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代表人物是孔子。其传统的价值取向是伦理政治。这是一种伦理世界观,走的是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路线。而西方文化的源头有两个,即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这两种相互对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文化,形成了希腊拉丁文明。后历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西方文化形成了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法制、人道的基本价值理念。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发生的,又是在长期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大规模的相互碰撞和相互交流是从上个世纪才开始的,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第一,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途径上存在的差异。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如何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问题,也是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大致说来,西方人多侧重于向外探求,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以改造客观世界为途径;中国人多侧重于向内探求,研究心性问题,以完善自身人格为途径。西方人的最高追求是爱智知识就是力量,其文化精神是科学型的;中国人的最高追求是崇善内圣外王,其文化精神是伦理型的。

第二,在科学方法论上存在的差异。即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文化是以科学文化为主体,其思维方式是分析实证思维,是线形思维。中华文化是以人文文化为主体的,其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是圆形思维。自然科学在西方和中国所达到的成就相差极为悬殊,这与两者之间的思维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认识论方面的差异。认识论与思维方式有直接的关系。西方人认识、解释世界,重实验,重逻辑与科学发现;中国人侧重直觉,重感悟,重先验理性和伦理精神。在西方人的认识论中,既重视理性,也重视经验。所以他们既有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理论系统,又有培根、休谟等倡导起来的导向实验科学的经验主义传统。中国人从天人关系中感悟出来的理性,是先验的,无法验证的,因此很难从其中发展出近代科学思想和实验科学来。

第四,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对事物的肯定与否定的评价上,西方人重自然,重个人,重利益;中国人则重社会,重整体,重道德。当然这种说法是就整体而言。譬如说在义利之辩问题上,西方人重利益,重功效,但也不是不要道德规范,他们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受宗教约束;中国人重志轻功,但也不是不要效益。

三、重铸华夏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应注意的问题

当代中国文化,在中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中,形成了发展与流变的基本特征,即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多维与多元并存和碰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设计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毫无疑问,华夏文明在与当代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必将走向新生与昌明。

第一,必须继续坚持开放与融合。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越开放,就越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自身的发展也就越快;而坚持封闭、自大、愚昧心态的文化可能与其他文化发生激烈冲突。这是我们从近代和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比较中得出的一个结论。而且,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是人类文化的新一轮融合过程,文化之间差异的不断缩小,是依靠相互的补充与推动,其主流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

第二,必须坚持理性的评判标准。一切文化生而平等,并且都有同样的潜力。从几千年文明史看,文化之间的角色充满了转换和兴衰更替。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主客观的依存条件。因此,单从个体而言,文化没有合理不合理、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讲,文化又是每一种文明发展的外在表现。从纵向与横向比较看,其判断标准应该是看这种文化的变化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否符合民族的特性,是否能够促进群体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融合中创新。三次文化交流与冲突虽然有许多不同,但在文化的几个层面上却是一致的,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几个必经阶段。同时,三次文化交流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体现了继承与超越、发展与创新,表现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融合与创新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勿忘根本,继承创新,重在重铸华夏文明之根、之灵魂。

第四,重在发展自身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文化交流并不总是双向流动和相互影响的,能够对其他文化单向流动并且发挥影响的,就是强势文化,相反则是弱势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实力和文化的强弱相辅相成。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经济基础和国力十分薄弱,因此也十分容易被西方国家侵略。近代文化发展的历史缺陷,在于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救亡和革命两个历史主题时,相对地忽视了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不能代替和改变文化与科学落后的状况。当代改革开放的重点问题就是经济建设和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的地位也得以逐步提升,现在正是到了我们重新审视自身文明价值的关键时期。重铸华夏文明的关键是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此一来,华夏文明必将对世界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可能产生强烈的、盲目的排外情绪,使我们无法用平常心态来反思自己的文化和评价外来文化。但是,也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中国社会的进步,文化强国的建立,并不取决于是否打破传统文化,而在于建设现代化的文化;而现代化又并不等于西方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实现华夏文明复兴的基础上,将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体系中,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