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中西方文化对电影长镜头所产生的风格影响

论中西方文化对电影长镜头所产生的风格影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8:31:26
论中西方文化对电影长镜头所产生的风格影响
时间:2013-12-18 18:31:26     小编:

论中西方文化对电影长镜头所产生的风格影响

蒙太奇是电影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但并非是电影艺术表现的唯一形式,早在电影的诞生起,以卢米埃尔和梅丽爱为首,就已经开始形成世界电影创作中的两大分支。即蒙太奇创作方法与长镜头创作方法,前者追求人工雕琢的美,删除一切对故事情节没有直接推进作用的细节;后者强调突出电影独特的记录性,反对滥用蒙太奇分割镜头。随着长镜头创作的发展,并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实践中和安德列·巴赞的倡导下最终成为一种主要的电影美学传统。

巴赞认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 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使它与其它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和更贴近现实,因此他提出的“电影化的真实不能脱离记录式的真实”。如何才能做到记录式的真实?巴赞清醒地认识到蒙太奇是通过镜头的分切组合,把空间劈成一堆碎片,然后再将这堆碎片组接起来,这种创作手法是导演强加给观众的——“让你看什么你就要看什么”。这就违反了电影的空间真实,这种拟造的“真实”突出的是其表现性而不是再现性。而对于长镜头的创作方法确能够增加影片的真实感,影像减少了剪辑所造成的人为的痕迹,使影片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自然,更具完整性——“随你看什么”。例如开创长镜头创作历史先河的《北方那努克》通过长镜头的运用使影片更加接近生活,能鲜明地感受到影片真实的记录性与亲切感,让影片充满生活的魅力。

镜头风格是影片风格在镜头中的显示。而长镜头作为一种镜头形式,成为电影的一种基本叙述方式,是一种影像语言的表述工具。长镜头本身并无“风格”的内涵,只是在有些影片创作中,大量地系统第运用了某种形态的长镜头,构成了这个电影的长镜头风格。中西方电影创作者,由于受到不同社会生活、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域的制约,长镜头的构成方式和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影片创作中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但是其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必然有其自己的角度、方法和各自的风格样式。

东西方长镜头,无论呈现出那种特征都不应该有优劣之分,它们都能反映世界的本质。从总体上将东方电影理论和西方作一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西方电影理论讨论强调电影真实性时,关注影像与现实的关系,重表象真实;而东方电影理论则注重真实性的社会功能,关注电影与观众感受的关系,重感觉真实。另外,人的观赏观念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西方关注的是个人,个体生命在其中的态度、情感及生命意志的独立取向。可以说西方的画面与影像观念建立在文艺复兴时期,采用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法,体现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等原则,要求“形似”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这种透视法强调从一个观赏者的视角出发组织画面,画面似乎是为观赏者一个人存在,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感觉,进而对现实的近距离探察。而东方导演更注重创作欣赏原则是散点透视,由国画和中国戏曲舞台建立起来的观赏方式和欣赏习惯所决定。它不是预先设定特定为一个人欣赏的出发点,而是把观赏作为一种由个人组合的群体行为。这种远距离的关注不携带创作者个人的主观情绪,非要一下子把人吸引住,而是力求客观、冷静的审视。

西方长镜头强调动态,所谓动态长镜头,是指一种动感十足、紧张和炫目的镜头倾向。而东方长镜头强调静态。所谓静态长镜头,是指一种静止、舒缓、平淡和朴素的运动倾向,接近于东方美学中的“感悟”是让观众慢慢领悟出画面中的含义,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台湾导演侯孝贤的影片也是以长镜头为主。然而,他的长镜头与西方的长镜头相比,虽然都是长镜头,可是,二者又有很大的区别。从外在拍摄方式上讲:西方的长镜头是以运动的长镜头为主,侯孝贤的长镜头却是以静止的长镜头为主。静止的长镜头就是摄影机的机位、机头、焦距不动,完成一个镜头的拍摄。影片《好男好女》开头的第一个长镜头表现了一群人走路的过程。给观众的视觉感像在看一副活动的画面,如同一个视者在看,在凝视。叙事风格是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节奏上没有大的跳跃。在艺术风格上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质朴、平易。像中国古代文人的水墨画,是一种冷静、淡雅、含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而我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影片中也呈现出这一风格特征,他说:“我愿意作一个目击者,和摄像机一起站着,观看眼前的一切。”他的影片《站台》就如同平淡的生活画面在我们眼前流过,我们又透过这平淡引出理性的思考。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代表作品《东京物语》一直使用长时间的固定镜头展现主人公端坐在榻榻米上的静态动作,其家务性对话具有细腻而微妙的戏剧化意味。可以说这样的一种长镜头叙事风格,达到了在平凡中求深刻的艺术境界。

西方人习惯于逼近事物看事物,而东方人是远距离的看事物。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既能看到“人”又能留出空间展示“事”。可以说一个人的环境决定了这个人,他所处的环境也塑造了他的性格,除非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物的周围环境,否则我们不可能了解他。这也符合中国古典美学“事中见人”的原则。贾樟柯影片《小武》镜头处处体现出作者观察事物的态度,摄影机总是在与人眼持平的位置上。镜头的角度也都来自生活,不用变焦距,一般不用大俯角、大仰角度特殊的镜头。总之,导演一切电影艺术手段都以真实地反映生活为标准,保持着人与人的正常距离,不至于远的看不清,也不会近的不礼貌。这是导演运用景别的原则性依据。其中一场是小武去小勇家送礼钱,与小勇相坐对谈。导演没有刻意地渲染、强调。只是静静的,一个长镜头下来,没有一个特写,没有一个分切。小津安二郎也是用这种距离来看待事物。他说:“摄影机即使是在推向人物,也并不会跳到特写,画面总以出现人物的上半身为度——它只是出于一个简单的礼节:不可过分地贴近对方,这是不礼貌的。”镜头中人物行为与摄影机一直都保持一种空间距离,给观众以参与思考的余地把东方传统文化中那种宁静、幽远、恬静的审美意境渗入到影片创作中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