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对书的特殊感情

对书的特殊感情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0 14:42:49
对书的特殊感情
时间:2015-08-20 14:42:49     小编:

我这辈子读书不得要领,很随性,无计划,什么书都会去翻翻,也没有特别的偏好。但我想这能不能也是一种读法呢?如此等等,但所有这些读法都会很累心、很辛苦。毫无目的地随机读书应该也是一种读法。我把读书当作一件休闲的事,消遣的事,尤其上了年纪以后,只求在与书的亲密接触中得到愉悦,偶有所得,不亦乐乎。

我与书打交道40多年了,也有了很多书,我对书却因久而依恋,因多而珍惜,如同相濡以沫的夫妻,日久弥新。

每一个人对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干了一辈子出版工作,对书有我自己的一种感觉。

有人谈人生体验:一对初恋情人第一次与对方的手接触时,会像触电一样,心潮澎湃;热恋中的情人手拉手,会有一股潮热流遍全身,把两个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天长日久的夫妻之间手拉手,如同左手拉右手,虽然感觉不多了,爱却更纯真了。

与书结伴,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近,我腾退单位的办公室,最令我头痛的是一大堆书怎么办。在出版部门工作了几十年,最大的收获是拥有很多书。这么多书都搬回家,实在没地方放,只好挑选一部分自认为喜欢的有价值的书留下来。经过反复筛选,挑花了眼,看看这本有用,翻翻那本不错,也没见少多少。有人劝我,要这么多书干什么?我也知道有很多书我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去看,但就是舍不得。也许由于我从小读的书太少了,也许我在出版部门工作太久了,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无奈,还是去买了几个大书柜。当把四个新买的高大书柜都塞得满满时,我突然有一种满足感。

1978年年初,当时的国家出版局作出一项重大决策,调动全国出版、印刷力量,集中重印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35种中外文学名著,成为当时在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化界解放思想的标志性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各大城市新华书店门前通宵达旦排队购书的景象,成为一代人无法抹去的记忆。我也是受益者。这些名著有很多,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等,过去我连听都没听说过,一下接触到这么多中外名家的书,有一种年轻人的热恋之感,相见恨晚。静静地分享世界文学巨匠讲述我闻所未闻的故事,那份愉悦,那份惬意,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从此,那些所谓“封资修”的书也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尊严。

书是有灵性的。我把家里的书整理得井井有条,一排排书齐刷刷地矗立在书柜里,像一群睡着了的知识老人,站在它们跟前,会有一种亲近感,心很快会被吸引过去。随手翻开一本书,它就被唤醒了,与书的对话便开始了。我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走到书柜跟前去,抽出一本书来翻翻,这里是我的精神港湾。我的床头柜上长年放着一本《道德经诠释》,它是2005年时任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文选德亲手送给我的,他对老子的《道德经》颇有研究。他说,闲暇时可以翻翻,里面的很多道理很受用。我没想去研究《道德经》,也没有睡前看书的习惯。但是,床边放着这本书,时不时看见它,睡在床上偶尔会想起老子的某个教诲。有时记不准了,就随手拿过来温习一下,有时甚至会默念着老子的话语睡着了。我把它放在床跟前,只是以它为伴而已。

凡有成就的伟人、名人、学者都爱读书、谈读书、议读书。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说:“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和时代中最杰出的人们进行交流,也就是和他们传播的优秀思想进行交流。”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周恩来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把读书要“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作为自己的修养要则。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季羡林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而我这辈子读书不得要领,很随性,无计划,什么书都会去翻翻,也没有特别的偏好。但我想这能不能也是一种读法呢?如此等等,但所有这些读法都会很累心、很辛苦。毫无目的地随机读书应该也是一种读法。我把读书当作一件休闲的事,消遣的事,尤其上了年纪以后,只求在与书的亲密接触中得到愉悦,偶有所得,不亦乐乎。当然,这是不足为道的,乃无大志者所为。

尽管数字阅读我也接触一点,但对纸质书的那种温暖、真实的感觉,那种恬静、优雅的享受,电子书是无法替代的。而网上阅读是一种快餐式文化,浏览最新信息、查找某份资料,网上阅读有优势,但往往功利性较强。肚子饿了吃个快餐填饱肚子,是一种吃法。用传统的烹饪方法吃一顿家常饭,也是一种吃法。家常饭祖祖辈辈吃,习惯了,想改也难。当然,阅读和吃饭毕竟不是一回事,那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必强求了。

我与书打交道40多年了,也有了很多书,我对书却因久而依恋,因多而珍惜,如同相濡以沫的夫妻,日久弥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