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人性的哀歌

人性的哀歌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9 00:43:41
人性的哀歌
时间:2022-11-19 00:43:41     小编:

摘 要:刘庆邦被称为是中国煤矿文学旗手,其关于煤矿的文学作品均能以独特视角与深刻的人物刻画而让人铭记于心,本文将通过分析刘庆邦先生的作品《红煤》,对主人公宋长玉逐步沦落的过程进行描写,展现一曲人性的哀歌,并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性格的了解,探索作者的创作本心。

关键词:《红煤》 人性

阅读刘庆邦先生的作品其实是一个偶然。2006年的一天偶尔经过书店,意外发现了一本鲜红封面的《红煤》,封面题字很熟悉――是贾平凹为刘庆邦的新作题写的书名。书买回来后,用了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感触颇多。时至今日,依旧历历在目。

刘庆邦,1951年出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多重身份的经历为他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素材和便利,特别是矿工经历,为他的《红煤》写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写作道路上的刘庆邦可谓是一帆风顺:短篇小说《鞋》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得了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得了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这无疑是对作家写作的肯定,也是对文字的最好褒奖。

《红煤》创作于2005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宋长玉的农民,他一心想往更好的境地爬,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中国的农村是“破败”“落后”的代名词。于是他进了一个国有煤矿做轮换工――所谓的“轮换工”用通俗一点的语讲就是“我用你你就来,不用你你走”,在那个讲求铁饭碗的年代这其实就是一个瓷碗,说破就破。年轻的宋长玉不安于现状,为了能够发展成为正式职工,实现他所谓的“光宗耀祖”,他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唐丽华,以此实现自己往上爬的目的。可是现实地位的巨大差距导致他的做法在别人眼中只能是一个笑话,对他而言也就成为了一种悲剧,他不但没有追求到唐丽华,反而被唐丽华的爸爸,也就是矿长借故给开除了。宋长玉不但没有得到梦想的铁饭碗,连现实中的瓷碗也被打得稀碎。这种事情看似随意,而且对于现实社会而言每天都在发生,但却深刻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个人,因此在宋长玉的心理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不敢回家,因为怕村里的人们嘲笑,怕父母说他不争气,于是辗转来到了红煤厂村。

红煤厂村是一个产煤的小村子,有属于自己的村办煤矿。在这里,宋长玉故技重施,追求红煤厂村村支书的女儿。这次他得逞了,顺利地和金凤结了婚,成了村支书的女婿,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红煤厂村煤矿的矿长。宋长玉在红煤厂村挣了钱,回到老家风光无比。之后和原来所在的国有矿乔集矿争夺地下煤矿资源,因此和主管煤矿的政府领导打成一片,可谓“春风无限好”。功成名就的宋长玉开始找小三儿、包二奶,通讯班的同事小商、乔集矿矿长的女儿唐丽华都和他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一个立志改变生活的人在金钱和权力的腐蚀下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本心。最后因为过度开采导致煤矿透水事故,十七名矿工的生命逝去,宋长玉的富贵人生也就此结束,他不得不远逃他乡,亲手葬送了自己的一切。

《红煤》细腻地描绘了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读来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作者对煤矿生活的熟悉让我们击节而叹,他在描写时气定神闲,举重若轻。而在写和煤矿有关的文字时,更是筋骨相连,血脉相通,在细腻的描写中见出生活的真谛。

例如在小说开头写矿工上井洗澡抽烟,作者写道:“矿工在井下不准抽烟……一个班捞不到香烟,把他们馋坏了,也憋坏了。来到更衣室,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更衣箱里拿出烟来抽。第一口他们总是吸得很深,差不多能吸去一支烟的三分之一。又香又甜的烟雾吸下去,仿佛直达肛门。他们怕把香气放跑似的,都把后门关紧。结果烟雾在体内兜了个圈子,还是从两个鼻孔呼呼冒出。烟雾一出来,他们终于出了一口气似的,全身才通泰了”。看似平凡的抽烟,在作者笔下具有了抽烟者的气质,看着文字,一个放荡不羁的矿工形象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撤去其中的任何描写,都会觉得不再是矿工吸烟。在写了矿工的粗犷之后,作者又用很长的笔力写了宋长玉的不同,这里就不一一引述,仅引用最具代表的一句,以便见微知著,“宋长玉不抽烟,也从不往洗澡池里撒尿。他是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也是胸中怀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应该与普通矿工有所区别,并与普通矿工的行为适当拉开一点儿距离”。这段对宋长玉的描写很重要,一方面点出了宋长玉的与众不同在于有文化、有理想;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宋长玉之后的人生轨迹是此起彼伏的,并且两段描写一经对比,更显的宋长玉“玉立矿工群,卓然不寻常”的气质,并隐隐约约地点出了宋长玉对于农民、工人的疏离――“自然应该与普通矿工有所区别,并与普通矿工的行为适当拉开一点儿距离”。作者行文之高超,可见一斑。这样的描写在文中随处可见,让人深思。

此外,作者还擅长用细节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在写宋长玉参加通讯班的时候有两段对于其穿着的描绘:上午他穿的是起了毛球的变短的裤子,他在培训班里显得很拘谨,下午他就去买了新裤子和牛皮鞋。这里作者又调皮地描写:“营业员说他的皮鞋是牛皮做的,穿上牛皮鞋,好像他自己也变得‘牛皮’起来。”读来幽默风趣,更含有讽刺在里面。作者试图用这种方式,去塑造一个立体的宋长玉。多种创作手法的运用和对煤矿工作生活的熟悉,让作者塑造了一批形象丰满的人物――宋长玉、唐丽华、小商、金凤……

好的作品必须反映生活,也必须来自生活。《红煤》是一部描绘当下煤矿工人生存困境的杰出作品,宋长玉只是千千万万为了生存而努力向上爬、最终丧失了最初理想的代表,而作品写的就是宋长玉逐步沦落的过程,是一曲人性的哀歌。

读《红煤》是心痛的。因为我们在宋长玉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仿佛亲身体会到一个优秀青年的堕落,看到他用金钱和权力一点点吞噬自己的人性,任凭黑暗遮盖住自己的心灵,再也没有阳光能照进去。但是,宋长玉的人性毕竟还没有被泯灭,只是变成了黑色的煤,只等一把爱的火将它重新点燃,再次变成红红的火。

关于创作,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体会,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有一条是亘古不变的,就是对素材的掌握和对所描写对象的熟悉程度。当代作家张炜在创作其鸿篇巨制《你是高原》的时候,亲自到相关地区考察,写下的考察笔记和素材积累比作品更长。同样,对于《红煤》的创造来说也是一样,作者刘庆邦曾经当过煤矿工人,体会过煤矿的生活,所以写来才会如此动人。 在后记中,作者写道:“我把人物的舞台放在煤矿,因为我对这个领域的生活比较熟悉。我一直认为,煤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现实,而且是更深刻的现实……我用掘进巷道的方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可见,作者想通过煤矿这个舞台展现中国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的方法。对于这一点创作初心作者做到了,《红煤》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而宋长玉更是在改革的转型期每一个在拼搏中忘记本心的人的代表。

读《红煤》,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也是一次心灵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是主人公宋长玉的,更是每个读者的。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转型期人们的心灵变化和社会改革对传统、对青年的冲击,也可以明白文化的重要性。

当然,就像作者说的:“至于这部小说的名字为什么叫《红煤》,听凭读者怎么理解都可以。不过的确有一种煤和铁伴生,煤块上面有铁锈,里面也有红筋,被称为红煤。这种煤很硬,发热量大,耐烧,烧起来通体红透,很适合在锻铁炉上用。”的确,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纯净的单一的善,也没有纯净的单一的恶。任何一个人的人性构成都是善恶皆有,关键是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取舍。卢梭说:“人性本善,罪恶的环境却使人变坏。”如果给宋长玉一个好的环境,或许就没有这个人人喊打、堕落的他了,而是一个为国效力的有为青年,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事实往往阴错阳差,不完美的反倒显得真实。

阅读的魅力所在,是作家、文本、读者、思维的四位一体,一次美妙的阅读之旅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会变得不伦不类。幸运的是,笔者对《红煤》的阅读便是一次四合一体的完美体验,一次“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永生》中,他这样写道:“我一连好几天没有找到水,毒辣的太阳、干渴和对干渴的恐惧使日子长得难以忍受。”这句话之所以如此令人难忘,在于他说出了“干渴”背后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对“干渴的恐惧”。这也是笔者阅读《红煤》的最大感触――在“堕落”的背后,还有我们对“堕落的鄙视”。正因为如此,才使很多一时堕落者没有勇气去浪子回头。社会逼人堕落而人不自知,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相信这也是刘庆邦先生的创作本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