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温可铮歌唱技术研究

温可铮歌唱技术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0 18:14:11
温可铮歌唱技术研究
时间:2015-08-20 18:14:11     小编:

摘要:

研究温可铮歌唱技巧,可以通过歌唱呼吸、歌唱共鸣和歌唱吐字等,从技术上分析温可铮歌唱艺术道路常青的秘密。温可铮的嗓音经过长期的严格的专门训练,具有比较全面的发音技巧。由于温可铮掌握了呼吸、共鸣、吐字这三个发声技术的关键,所以他的声音能通畅自如,能强能弱,能高能低,能放能收。从而给他的歌唱艺术表现提供了精良的技术装备。

关键词:歌唱技术;呼吸;共鸣;吐字

温可铮的嗓音经过长期的严格的专门训练,具有比较全面的发音技巧。温可铮对于精湛的声乐技术方法是非常重视的,从1946~1956年跟随著名的俄籍苏石林教授学习, 1956年又跟随保加利亚索菲亚音乐学院院长著名声乐教育家契尔金教授学习了两年,打下了良好的声乐基础。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温可铮的演唱技巧日益完善。

一、呼吸

美声唱法认为“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 ,中国古书《乐府杂录》也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温可铮作为一个美声歌唱大师对气息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他还曾经写过一篇研究呼吸的文章《歌唱的呼吸》。我们可以从他的歌声中体会到他的深沉的呼吸,他的气息吸的很深,对声音的支持平稳力,所有的声音都是在气息支持上。他的呼吸通畅省劲深沉均匀舒畅灵活气息宽广。从他的歌声里你会得到一种毫不含糊的印象,究竟什么是“在气息支持下歌唱”。他曾经明确的指出,唱歌时除了腰围四周是紧张的之外,其他地方都应该感到是放松的。

温可铮认为歌唱的呼吸有以下几种,一种是锁骨式呼吸,一种是胸式呼吸,一种就是腹式呼吸,再一种是胸腹式呼吸。他认为每种呼吸方法都产生过好的歌唱家,他个人使用胸腹式呼吸。他认为锁骨式呼吸是一种比较浅的呼吸方法,发出的声音就显得“白”没有“穿透力”,胸式呼吸要比锁骨式呼吸深,利用胸式呼吸发出来的声音较锁骨式呼吸发出的声音有力度,但是这种呼吸也不是最好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是一种很深的呼吸方法,就是吸气好像吸到小肚子里一样,但是这种呼吸方法“拉的战线太长”,声音没有支点容易漏气。当然最好的呼吸方法就是胸腹式呼吸方法。

二、共鸣

温可铮的声音结实而圆润,这是一种有音量,有力度,有穿透力和致远力的声音。他非常注重胸腔共鸣的自然发挥,但不像有些男低音过分强调胸腔共鸣,把胸腔共鸣做得过分而显得笨重。他非常重视头腔共鸣在整体共鸣中的作用,从而能将诸种共鸣混合运用,使声音更为丰满圆润有光泽,更富有立体感。他的声音同时又是明亮而集中的,这在男低音里面是比较难以做到的。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他也非常强调头腔共鸣的运用,他说唱歌的时候头上要有一种“鸣响”就像打铃的声音一样,这种好的声音是一种“润”色,美声界有一句名言是谁真正掌握了头声谁的声音就会永远年轻。这正是温可铮演唱道路之所以长青的一个秘密。

三、吐字

我们知道学习美声唱法要演唱许多国家的经典作品,所以要掌握一些外语发音。温可铮能熟练的运用俄、意、英、法等多种语言进行演唱。“上世纪50年代,温可铮在怀仁堂唱歌给周总理听,周总理问:‘温可铮是不是在莫斯科学的?他的语言这么准确’。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李伯钊女士回答说:‘确实非常准确’。” 欧美语言以多音节为主,很多音节可以连续,元音较为简单,辅音对元音连接中的阻断一闪而过,声音容易连贯。汉语为单音节,一般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很多字音具有所谓的“枣核型”特征,既两头窄,中间宽。韵母又常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相对于欧美歌唱语言中的元音,汉语的韵母口腔音色偏多,也更复杂。中国传统的戏曲吐字讲究出字、收声、归韵。此外,汉语还具有四声的特点。所以,既要唱出美声的连贯风格,又要保持吐字清晰,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温可铮的中国歌曲吐字清晰声音灵活,与他是他是北京人说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说话毕竟和唱歌不一样,温可铮演唱时的吐字要求与呼吸共鸣密切配合,与歌唱和整个音乐融化在一起。

无论演唱什么语言的作品,温可铮的每一个元音都是明确,清晰的。他唱的所有元音的音色高度统一,并稳定的形成于喉咽腔的深处。他的气息与声带配合紧密,气息充分地发挥转化为声音的动力作用,同时他的辅音吐,发的十分自如,清晰而有力,合乎语气和情感色彩的要求,这跟他不受任何无谓牵扯的正确发生状态是分不开的。良好的发生状态和娴熟的吐字技巧使他能够获得完美的“连音”(legato),这种“连音”不仅使他的歌声产生出一种身心自如,完全融化在音乐里面的感觉,而且还赋予他的歌声一种张力,一种音乐性,因而牢牢的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美声歌唱认为“谁懂得很好地呼吸和吐字,就会懂得很好的歌唱。” 由于温可铮掌握了呼吸、共鸣、吐字这三个发声技术的关键,所以他的声音能通畅自如,能强能弱,能高能低,能放能收。从而给他的歌唱艺术表现提供了精良的技术装备。

【参考文献】

[2]温可铮.歌唱前的准备――弗洛教授教学纪要之一[J].音乐艺术,1983(03)

[3]温可铮.吉利与贝尔・康托―为贝尼亚米诺・吉利诞辰100周年而献文[J].音乐爱好者,1990(01)

[4]沙临岳.温可铮的宁波之行[J].音乐爱好者,1989(03)

[5]程乃珊.白俄声乐教授苏石林和他的中国学生温可铮[J].档案春秋,2007

(10)

[6]穆言,张甫柏.追忆温可铮先生[J].歌剧,2007(07)

[7]张金娣.温可铮对声乐艺术的贡献[J].人民音乐,2007

(1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