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190多位老人与一座40年的茶亭

190多位老人与一座40年的茶亭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1 09:09:52
190多位老人与一座40年的茶亭
时间:2015-08-21 09:09:52     小编:

从1974年开始,浙江奉化萧王庙街道棠岙村的文明桥旁边,就有一个免费茶亭。40年来,“亭长”换了五任,服务一直没有停止;40年来,累计有190多位老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劈柴生火,烧水冲茶;40年来,茶亭附近方圆10多公里的村庄,有无数的男女老少都曾在此驻足小憩,喝茶解渴……茶亭简陋且小,却在当地留下一段佳话。

棠岙村是溪下、西江、东江等三个自然村落的总称,村民们的房屋沿棠溪两岸分布着。在上一轮乡镇拆并前,棠岙曾是棠云乡政府的所在地。

1974年,江善林从上海退休后回到家乡棠岙村。棠岙多山,水稻田多远离村落,距家七八公里。那时,生产队里集体出工,村民凌晨三四点钟出门,中午烈日炙烤下,带着疲惫回村时已饥渴难忍。很多人会迫不及待地到村口的小溪里,掬一捧水来喝。

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江善林就会想:“如果村民们一回村里,就能喝上一口凉茶,那该多好啊!”

棠云一带自然村落一个挨着一个,共有1万多人口,位于溪下村文明桥旁边的棠云车站,是他们进出山门的必经之地。棠岙村附近还有小学,孩子们上学放学也要从文明桥经过。于是,江善林想:如果能在这里建一个茶亭,那么,附近村民、乘客和孩子们的饮水,就都能解决了。

江善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棠云车站站长柳慈康。两人一拍即合。

刚开始时,江善林征得村里同意后,在位于村口的村庙里,建起了茶水供应点。不久,又集资在文明桥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建起了“棠云茶亭”。

当时没有自来水,江善林每天清晨就到三四百米外的水井中挑水,烧开后倒入大缸中,让路人解渴。村里的老人们被江善林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加入到义务烧茶的队伍中来。

在做了7年茶亭“亭长”后,江善林于1981年秋天因病去世。柳慈康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二任“亭长”。说是站长,其实整个车站就他一个工作人员。每当车站有班车发车时,他都要吹着哨子,维持上车的秩序。仅管如此,他从来没有忽略茶亭的工作。

在担任“亭长”10年后,柳慈康于1991年初因工作调动离开棠云,在走之前,他找到了第三任“亭长”――棠云供销社退休职工江圣祥。

几年后,江圣祥老人去世。溪下村村民袁通义当起了第四任“亭长”。

2005年,袁通义老人要外出一段时间。于是,他找到村民江长义,对他说:“我信得过你,希望你能把茶亭继续办下去。”就这样,江长义成为第五任“亭长”。

茶亭一般从每年的6月1日开始“营业”,重阳节过后才关门。茶亭内部分工明确:“亭长”负责茶亭管理,会计、出纳负责账目,采购柴禾及消暑的六月霜、金银花等药材。烧水人员两人一班,轮流值班。

在棠岙村,很容易就能找到曾为茶亭服务过的老人。今年已是84岁高龄的张定信老太义务为大家服务了30多年,2012年,她才在大家劝说下不再到茶亭烧水。

据江长义介绍,茶亭每年要烧掉2500多公斤柴禾,加上添置六月霜等费用,花费需2000~3000元。“这些钱大多是群众赞助的,账目本上清清楚楚地记着每笔费用的支出及每位捐款人的姓名。”江长义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