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五色内涵及其与五行之关系微探

五色内涵及其与五行之关系微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2:09:52
五色内涵及其与五行之关系微探
时间:2023-08-05 02:09:52     小编: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色彩的基本构成元素,五行色是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色彩体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色彩设计灵感的源泉。本文尝试性的从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视角来解读五色以及与五行的源起关系。

【关键词】五色;五行

一、五色体系与基本涵义探析

梁一儒先生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说到:“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1]色彩文化对民族精神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意义,在各民族的色彩文明史中,都映射着各民族精神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给色彩的文化内涵亦各不相同,并且在主流文化产生变化时,色彩文化亦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形成不同的色彩观念。

中国传统五行色,简称为五色或正色,形成于二千多年前的西周,最早具体说明五种颜色的是在《周礼.考工记》中。“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2]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色彩实践中慢慢发现青、赤、黄、白、黑是自然界中最纯正、最基本的五种颜色,它是任何色彩相混合都不可能得到的,而只能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制作而来,五色相混却可以得到无限丰富的其它色。因此,西周时期就有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之分,“正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间色”即由两种“正色”混合而形成的绿、红、琉黄、碧、紫五种颜色。

五色学内涵丰富,它具有极强的哲学、伦理意味,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浓厚的社会政治含义,且有着十分深远的象征意义。现将五色的基本涵义作以下论述:

1、青:青为蓝色,有时指含绿色的蓝色。与青色相匹配的颜料有以下几种:青金石、孔雀石、绿松石和蓝靛。中国传统绘画别名丹青,丹指赤色颜料,青指青色颜料,因为中国古代的绘画颜料主要就是赤色与青色的。青亦有生发、生长、萌动之义,在万物萌生的春天,春色为青,以此延伸出青年、青春等词。

2、赤:赤的同义词为朱,赤等同于现代色相中的大红色,而五色系统中的红与现代色相中的红区别很大,它是赤与白相混合而得到的浅赤色。赤的对应物常常为血色,因而血又名赤血、赤水;赤又与动物心脏相对应。在特定语境中,赤还常与丹、绛、绯、红为同义词,而当赤与丹同时存在时,赤指代色相,丹指代颜料。绛、绯、红按正规解释一般为:红为浅赤色,绯比红深些,绛又比绯稍深。

3、黄:黄色与现代颜料中的橙黄很接近,古人以蒸熟的板粟来形容正黄色,在自然界中,黄色对应的颜色有纯金色、石黄色、菊黄、杏黄、鸡蛋黄和土黄等颜色。黄色在五色中最为高贵,是帝王的专用色,我国崇尚黄色与阴阳五行学说、中国人的肤色以及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从隋唐开始,黄色就已成为了中央帝王的专用色,清代崇尚黄色的现象更甚,皇帝服饰为明黄色,“黄马褂”也必须是特赏者才有资格穿的。

4、白:或称素,白色在五色中是基础色,其他色彩的成立是以白色的存在为基础的。天然白色主要有:牙齿、蛋壳、蛤壳以及光色发白的太阳。白主要有两种含义,一为纯洁,;二为衰老、死亡,如白发苍苍,白了少年头等,反革命政变,我们称之为“白色恐怖”,民间办丧事也可称“白事”,孝服一般一律为白色。

5、黑:春秋战国及汉代时期,为了与周朝相区别,文献中常以玄、乌、皂、骊、黎、淄等来替代黑。玄为赤黑的天色,乌为乌鸦的羽毛之色,淄为泛黑的水色,缁与皂多表示纺织品印染的黑色,而骊指黑马的毛色。黑色有着神秘悠远、深奥无限的含义,道家推崇黑色,老子的“玄之又玄”,本为指道的奥妙深奥难以尽言,但这一思辨理论却对我国唐宋以来水墨写意画的繁荣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五行与五色之关系

隋代萧吉在《五行大义》中有云:“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可见阴阳五行学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之高是其他学说无法替代的,它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古代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所必须的理论依据。阴阳五行学于夏商之际便开始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长持续了几千年之久,影响之广更是渗透到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封建礼教等各个方面,可以说,阴阳五行思想在中国古代对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有着绝对的支配地位,无论是天子的行政管理、宗庙祭祀,还是普通平民百姓的衣食起居、婚丧嫁娶,都无不在阴阳五行思想之下进行着。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3]

《尚书.洪范》篇中详细的论述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援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4]由此可知,五行所指的五类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中的五,代指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类基本物质,而行,意味着运行,运动变化的意思,因此,五行便是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国古代人民对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认识,源于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时间和实践的累积,使中国古代人民慢慢认为木、火、土、金、水为客观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五类物质,进而引申出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由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不断运动变化而产生。

中国传统的五色与五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五色就是五行的一部分。阴阳五行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与后世哲人的哲学基础之源,在其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同时,同样影响着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思想和用色理念、用色习惯,进而促成五色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五色可以说是“物以五记,以配五行”思维的产物之一,以五行为基础而产生的五色体系,在古代中国表现出长期的稳定性,这一特性亦表明了五色本质的合理性。五色源于五行的渊源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阴阳五行学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性元素为木、火、土、金、水,一切事物都由这五种物质而构成,色彩作为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亦不例外。“天有六气,发有五色”,五色是一切色彩的最基本元素,而通过五色间相混合可产生无限丰富的其他色。五行相生相克而百物生,五色相生相胜而百色现,可见,五色学思想与五行学思想相符合。

2、五色与五行的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严格的封建礼教制度需要维持的产物。以色正礼,以礼正色,因而将无形的各种社会礼教规范转为有形的色彩来表现与承载,在这里,本属于物理现象的色彩已经被转换成了一个特殊的认知图式,充满了引申象征的含义,已不仅仅是一种颜色而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被赋予上了特殊的情感与文化理念。如中国的周朝,统治阶级就从封建等级的视角出发,把与五行相对应的五色定为正色,以五色独尊,而将其他的色彩视为卑贱的间色。后世的各朝代对色彩的使用规范都十分严格,官臣的等级、宗教礼仪场合、各种社会活动均有着十分严格详细的用色规范,正所谓,“尊尊贵贵,不得相逾”。

3、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渗透之深、风行之盛,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思维模式。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社会王朝的兴衰更替、甚至个人的人事吉凶,都以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和推测。最为成功与深入人心的阴阳五行学产物可以说为中国古代独树一帜的传统中医学,它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来解释五脏六府的相互滋生与相互影响,并以此来指导各种病理的治疗与预防。它还与人体五脏相对应,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样,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也清晰明朗。这样随着阴阳五行思想于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展与延伸,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色彩便也就由此自然而然的纳入其中。阴阳五行不仅与五色对应,还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季、五音、五德等相配属。如“春为木,位在东方,其色青;夏为火,位在南方,其色赤;季夏为土,位在中,其色黄;秋为金,位在西方,其色白;冬为水,位在北方,其色黑。”[5]

注释:

[1]粱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钱玄注译.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2001.

[3]顾颉刚.五德始终说下的政治和历史[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0(01).

[4]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班固.白虎通义[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2]姜澄清.中国人的色彩观[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商务印书馆,2010.

[4]王文娟.五行与五色[J].美术观察,2005(3).

[5]黄国松.五色与五行[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