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隐藏在雾霭中的群山

隐藏在雾霭中的群山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4 01:23:06
隐藏在雾霭中的群山
时间:2023-03-14 01:23:06     小编:

一、陕西中青年诗人及其现代汉诗创作的成长特点

二、陕西中青年诗人的实力及时代表现

在庞大的陕西中青年诗人阵容中,其中的一批杰出分子,20年来一直活跃于中国诗坛,他们摒弃陕西坐标而追逐时代坐标,在我们时代的精神现场和物质现场,保持了一种清醒而富有地域文化特质的敏感、才华和智慧。在对我们时代进行整体性或主题化的表达中,在诗学主张和文体实践的共时性建设上所达到的深度、广度、辽阔感及其成熟程度,充分显示了在本时代和全国格局中的分量和实力。李岩、伊沙、秦巴子等与第三代诗人几乎同时发力,我甚至认为他们也同属于第三代诗人骨干分子,形成了同样重要的全国性影响,具有突出的文本成就和观念层面的贡献,其中伊沙不断延伸自己的冲击力,成为口语派诗歌的领袖人物。耿翔、远村、第广龙、杜爱民等不断拓展对西部本土故乡文化的现代性反思阐释,建立了个人化的语言维度和文本维度,诗风厚重稳健,独树一帜。刘亚丽的都市女性现代心理经验主义视角,打开了诗性触觉扩展的新领域,在90年代初期的中国诗坛具有标志性意义和影响。成路的诗歌写作寻找大地神话和现代之间的元素式沟通与关联,两度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文体的稔熟感正在进一步加强。周公度、黄海既是独立的现代汉语诗写作者,又是具有综合性建设意义的民间诗歌活动的组织者和新诗学话语体系的建设者。李小洛曾经是远出陕西的首都师大首位驻校女诗人。出席去年在北京举办的“诗歌陕军研讨会”的16位陕西中青年诗人,是一个在当下诗坛叫得响的群体,他们大多参加过“青春诗会”,并频繁出席国内、国际重大诗歌活动,参与标志性诗歌事件,建立起了广泛的、全局的、通达整个时代的个人性交流、传播的坐标与版图,诗人们正在通过种种努力,寻求与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文化整体的融合,追求与世界诗歌文化的融合,志在成为世界诗歌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陕西中青年诗人多元化的艺术创新和风格追求

陕西优秀中青年诗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人之间、诗歌文本之间充满了差异性、多样性,每一个诗人的诗歌面貌相对都比较独立,当代诗歌多种向度、多种走势上的探索和实践在陕西诗人这里都有代表性诗人及其文本的不俗表现,这种个体的独立性构成了陕西中青年诗人诗歌作为一个整体的丰富性、多元性,完全不同于有些地方和文化区域那种一哄而起的流派式、雷同化写作。陕西中青年诗人普遍地体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文化耐力,他们先知先觉,但并不过分与时代现实对质,在喧嚣时代的深处或背后,在深度隐藏中稳定地推进着自己的和时代的诗歌进程。我有时候喜欢回溯到地理、气候和文化的深远处思考和观察一些问题,比如单纯就陕西境内而言,汉水、渭河、黄河是三条独立的文化之河,穿插于这三条河流之间的秦岭、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各自独立又有着深刻的关于地质、地理、气候的内在联系,秦岭南北兼得的博大雍容,关中盆地子宫形的肥腴与幽秘,陕北高原被几字形的大河环绕而远涉大漠的浩瀚与荒凉,这样的构架与格局就像一出神话舞台剧一样,是可以经得起任何语言事变的折腾的,也是容得下任何独出心裁甚至出格的表演的,因为它在本质上是诗性的。这样一来,或许惟有诗意的极致发挥和极致作为才能配得上这一神话般的大地和造化。我一直认为,诗歌写作是有特定地点和特定文化场域的,正因为陕西由地质地理、自然气候、历史境遇迥然不同的三个文化板块相互独立而又复杂交错地结构而成,它们同时有利于诗人们既能获取鲜活多元的诗性体验与现场启示,又有利于他们进行超现实超生活的综合。或许正是文化板块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形成了诗歌风格的复杂性及其多元性。陕西中青年诗人在诗歌文体的题材路径和写作方法锤炼上所表现的多元化的艺术创新和风格追求,与陕西本土的叙事文学甚至与当下中国文坛主流的叙事文学形成了明显区别。陕西文学传统的重在哪儿?重在农村题材,重在以小说为主打的叙事文学,和一成不变、不思进取的单一的现实主义方法。轻在哪儿?轻在对城市、工业题材的关注,对现代生活的敏感、认同,轻在对诗歌和与人类现代性变迁相辅相成的、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文学主潮的现代主义文学方法的变革转型的迟缓上。这种轻、重失衡格局的形成,核心问题其实就是诗性能力的下降和漫失。一种文化一旦丢失了诗性意识,那它就注定无法解读城市、工业和现代境遇,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新的艺术和精神的建构。

四、沉得住气、甘于寂寞的隐匿者之光式的当代汉诗写作

诗歌文体的先锋性决定了它与大众沟通共鸣的特殊性,诗歌写作天然地享有一个特殊的传播认同路径和体系。在这一点上,多数陕西中青年诗人表现出一种罕见的对文体本命及其规律的自觉认同和服从,表现出一种罕见的耐力、韧性和雍容心态。陕西有近200种各类人文期刊,在诗人们的努力下,其中大多辟有诗歌文学专栏;有30余种诗歌民刊,诗人们相互协作,苦心经营,不吝沟通,不惜在小地盘上积微成著,一步步地扩大着诗歌的势力范围、影响范围;有广泛丰富、近乎密集的民间诗歌活动,活动一起,往往没有门派,没有圈子,人人皆可露面亮相,非常包容,非常开放。陕西中青年诗人,尤其是更年轻的70后、80后诗歌写作者,大都在网络上活动。他们借助网络、网络自媒体、民间刊物和民间诗歌活动推动自己的创作,进行诗歌传播、交流活动,他们的民间性自发式写作,没有加入到主流社会化认知评判体系中来,没有在公共评判体系里呈现自己,但他们不急不躁,在优秀中青年诗人影响垂范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沉得住气、甘于寂寞的创作风气。这种新生诗歌生态现象的存在,同时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一个未知写作区域,因为其中包含着当下写作的重大转型和不可低估的变数。

五、陕西诗歌良性社会、政治生态的全面恢复

在这里我并不想简单地谈论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更不是要做一番背离文学立场的无原则的政治献媚。我只是要强调一个常识,就是任何文化、精神原创型事业的进行和完成,离不开国家意义上的支撑和倡导,不管这种支撑与倡导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我只是要指出近些年发生在陕西文学现场的一个事实,就是陕西文学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时代生态在大环境并不理想的情况下,这些年却发生了一个先知先觉式的逆转,尤其在最近两年来,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历史性高潮。我们的省委赵正永书记亲自关怀陕西文学、陕西作家和《延河》杂志,我们的省委宣传部和景俊海部长、陈彦副部长更是勇敢践行,把省委、省政府对文学的关怀爱护落实到举国艳羡的水准上,新政策、新支持、新措施层出不穷,对文学的认识、支持走到了全国的前头,时代的高端,不断构建有利于文学成长的良性社会生态体系,给广大作家自信的确立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可能,为陕西诗歌新一轮探索创造打下了伏笔。我相信这些无私无利推动文学创新的作为,是会载入史册的。

六、陕西当下诗歌的局限及其生态性问题

诗歌不是一般大众文化立意上建制的媚俗艺术,它是世界和万物的本质通过人心的表达与综合,是来自时间的智慧,是穿越现代、未来和全部历史,以创世般生生不息的品质在寻求与时间的同一中对人心、人性倾注终极关怀的艺术。在更高的时代标准面前,陕西诗人尚有眼界、视野不够深、不够宽的问题;在传统和现代的融汇对接与推陈出新上,大多数诗人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学问上的浅薄、思想上的贫乏、修养上的残缺、才华上的力不能及、品格上的滋养不够、创造性上的皮焦里生,等等等等,既是自己的局限,也是整个时代局限的个体性反应,必须受到不断的质疑和改进;陕西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短板,就是一直没有形成与它的成就相匹配的批评话语体系,批评缺席,批评失语,批评家远离创作现场,不知道诗人在写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写,诗人们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诗学的阐释超过了批评家,形成了孤岛式的存在,这种诗学生态的结构性失衡必须重新洗牌,进行换血性重建。

最好的诗人永远是少数,最优秀的诗人往往是他同样优秀同行的秘密,这样的历史定律是否能有改变?我粗浅的、直感式的对陕西中青年诗人创作状态及其时代表现的谈论,或许对他们“隐藏在云雾深处的群山”的处境并无多大益处。我只有一个小小的想法,就是假如我的一番冒昧的浅见毕竟也打开了几个小小的墙孔,这个小孔里毕竟也可不时透进一些新鲜空气,我就满足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