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正简之道 2013年5期

正简之道 2013年5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8 01:57:55
正简之道 2013年5期
时间:2022-12-08 01:57:55     小编:

繁简之争,自古有之。或谓之存简,或谓之存繁。笔者不才,或论之以述一二。

汉字者,盖黄帝之史官仓颉法天地而作之。

其者生四目,观万物之生息,法天地之演化,日久而成汉字。故而,汉字早期是一种象形文字。

后经千年发展,在书写应用的过程中慢慢演变,而这种演变的趋势大体为化繁为简的过程。

而产生这种演变的原因也很简单。在文字的应用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的会试图加快文字的记述,寻找更便捷的字体来适应文化交流传播的需要。

比如“号”一字,于正体字中的写法则为“”。然则现今“号”字也并非是现代简化后的写法。古代工匠通常会在金属器物上刻字编号用以区分。而在狭窄之处“”字的写法无疑会给刻印增加难度。于是,工匠便在许多时候,将右侧的“虎”去除,只刻“号”。

同样,诸如“汉”一字的现今简化写法在古时便有之,汉字简化也非独唯今人之风。

汉字的简化一则加快了文字的记录与传播。二则节省了印刷、记述成本,也间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三则加快了文字学习的效率。

如此说来,现今的简化版汉字是否就是完美无缺呢?未必。

诸如笔者上述所举的几个汉字简化的例子,诸位可以发现其有一个共同特点:自然演化。

汉字的正常简化过程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汉字的简化,而非人为强制规定而成。这种汉字的自然简化发展也同样是历史的趋势。

但如今的简化版汉字,却是以一种政府强制性推广的手段来达到简化的目的。这种方式在客观上看一定程度的促进了文化传播,却也带来了许多的弊端。

首先,汉字的正常发展一直都是自然演变,而强制性的简化会导致汉字文化的缺失,以及一定程度上对汉字体系造成了紊乱。

诸如正体字中的“干、、乾、”四个字,在简化后却被合并成了一个“干”字,而四个字的原意却是风马牛不相及。

“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而“干”则为“犯也。从反入,从一。”“”则为“形声字,从干”。而“”者“筑墙之专木耳。”

如今,不分青红皂白的将四个意思用法完全不同的汉字合为一字,不仅扰乱了汉字的基本体系,更给使用者带来了困扰,最严重的是,它影响到了汉字表达的准确性。

诸如此类的还有“游”与“”,“”和“”等等。这种本义不同,但因为人为的强制改造而合并的汉字占了现今简体字的很大一部分。

如此带来的严重后果除了笔者上述所言外,更有其他弊端。

除此之外,这种简体字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字的结构。比较直观的如“不见,无心,不生,空空,无麦,无车……”等等。这种简化对汉字基本字形的传承延续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正体字遭至简化虽然在上世纪国民文化水准普遍低下的时代背景中,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现今社会所引起的弊端也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强制简化的部分不合理汉字严重影响了今人对古籍的阅读,而由此造成的流弊之害也将日益显现。

再次,汉字当初的强制简化是建立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的,而国民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在随着人们对自身文化探讨愈来愈深的现今社会,继续采用体系有缺失、表达有缺陷的简化版汉字,是否还有其必要?

如今信息时代所大量采用的电子输入法,弱化了正体字书写相对与简体字书写慢的缺点,也为正体字未来可能的复兴提供了条件。

而更值得人注意的是,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繁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论语开篇第一句中的“说”早期有着“愉悦,快乐”的意思,后随着汉字表达的需要,便从中分化出了“悦”字。这种“繁化”促进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与语意准确,同样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故而,正体、简体各存其利弊,存废亦不可一言以蔽之。

然则“君子和而不同”,二者虽不同亦可共存之。

存其二物而观其者,积年而自知优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