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核墓回忆录

核墓回忆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1 00:02:44
核墓回忆录
时间:2023-05-21 00:02:44     小编:

垃圾场:法国政府计划在默兹省开凿出一处占地面积为15平方公里的核废料掩埋地,其结构类似于地下实验室。

2014年9月,当全法国人民都沉浸在总统前女友瓦莱丽・特里耶韦莱的新书《感谢这一刻》中,为她的悲惨遭遇鸣不平时,一场几乎无人关注的国际研讨会在凡尔登悄然举行。这场研讨会的关注度虽不高,但却关乎着人类未来30万年的命运:会上讨论了核废料掩埋地的选址问题。当今世界现存的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而如今这些高放射性核废料“坟墓”存于世的时间将长达几十万年之久。也就是说,只有在几十万年之后,这些核废料潜在的致命危险才能真正散去。“如果十万年后人类还未从地球上灭绝的话,那么对于那时的人类来说,这些‘核坟墓’可能就是我们现代文明唯一的见证。”法国国家放射性废物管理机构的“存储先生”帕特里克・沙尔东感慨道,“我觉得我们应该留给后代一些更友善的遗产。”

如何告知未来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挖掘或者勘探这些“核坟墓”?信息的传递需要载体,什么样的载体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磨损?我们要在载体上具体记录哪些内容?“我在理性的科学世界里不断地进步着,”帕特里克・沙尔东说,“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所以我会经常去咨询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等各领域的精英。”

电子技术的限制

如何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免受核废料的侵害?一些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忘记”,他们认为只要几百年后的人们能忘记这样一座“核坟墓”的存在,那么人类就能与核废料相安无事地共存下去了。可这就像是一场极具风险的赌博,因为我们要寄希望于那些盗核者、恐怖分子、考古学家、寻宝人以及那些好奇心旺盛的人永远不会发现他们脚下有这样一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我们既然能发现前人最为隐蔽的陵墓埃及金字塔,那么我们如何能保证后人永远发现不了这些“核坟墓”?帕特里克解释道:“通过迈克尔・马德森导演执导的纪录片《走向永恒》(Into Eternity)我们了解到,芬兰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核坟墓都在努力践行‘遗忘理论’,但这其实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的,所以后来他们还是选择了‘铭记理论’,既然无法做到让大家遗忘这里,那就给它起个特殊的名字,让大家永远牢记。”起初,芬兰人将他们修建的核废料处置库命名为“Onkalo”,意为“掩藏之所”,但这里最终还是需要被大众所熟知,为的是让那些对它感兴趣的人牢记它的危险性。无数科学家对核废料的掩埋问题束手无策,核废料是核领域发展过程中最致命的缺陷。

所以我们需要寻找存储、传递信息的方法,以警示后人远离“核坟墓”。帕特里克・沙尔东拥有过人的科学敏锐性,早在1994年他就已经在寻求运用纯电子技术存储记录法国核废料掩埋地的方法。帕特里克曾求助于IBM公司与法国布尔信息技术集团,但最终都无功而返,理由是这两家公司均无法确定自己生产的存储介质在几百年后仍具可读取性。谁能想到在80到90年代曾盛极一时的软盘在短短的30年内就几乎销声匿迹了?电子存储技术虽然让人类找到了存储海量信息的法门,但无法否认的是,我们看似先进的存储技术其实比传统存储技术要脆弱得多。

在信息存储介质选择这个问题上,帕特里克・沙尔东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于是他开始寻求改变,选择借鉴法国国家档案局存储行政文件的方式。“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向我解释,最稳定、最耐用的存储介质其实是羊皮纸和莎草纸,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些特殊的纸张至少能保存几百年。”自此之后,法国国家放射性废物管理机构在存储信息时不仅选用数码介质存储,同时也会将其记录在这两种“经久不衰”的纸上。可是,这区区几百年的保存时间与核废料漫长的半衰期相比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最终,帕特里克产生了用蓝宝石制作CD光盘用以储存记录核废料掩埋地信息的想法,这样一张特殊的光盘存于世的时间可长达上百万年。听起来这确实是个很完美的解决办法,当然我们还是要祈祷长眠于地下的它不要像普通光盘那样易碎……

好吧,假设我们能把这样一张蓝宝石光盘保存得很好,比如说把它存放在一个十分结实的透明小盒内,可在这张光盘上我们应该用哪种语言与未来的人进行交流呢?帕特里克曾咨询过一些语言学家,他们建议使用拉丁语或者是古希腊语记录信息。这两种古老的语言虽已消亡,可这就意味着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这一点对于向未来的人传递信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另外,拉丁语和古希腊语都曾是流通最广的语言,它们对欧美学术与宗教都产生了极深的影响,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宗教建筑和博物馆里发现它们留下的痕迹,也就是说即使后人不懂这两种语言,也能通过研究这些痕迹破解我们传递给他们的语言密码。“如果说法国核废料掩埋地最终定在了比尔镇,那么我要在蓝宝石光盘上用拉丁语、法语、英语记录下这一信息,另外我还要加一门亚洲语言,因为我觉得未来世界的中心会向那里偏移。”帕特里克考虑得很全面。 长久:有关比尔镇核废料掩埋地的信息会被记录在这样一张用蓝宝石制成的光盘里。 运送:核废料将被掩埋在地下500米处。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在这样一张光盘上记录哪些信息?至少要记录下核废料掩埋地的地理位置与地形,以及它的危险特性。我们在提醒后人远离危险的同时也要说明这里到底有何种危险。不能仅仅写下像“此地有危险,禁止挖掘与勘探!”这样的标语,这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因为人类的好奇心,大家都懂的!

“原子比尔镇”

要让这样一种记忆在无尽的岁月里一代代传下去需要人类顽强的意志力做支撑,与“铭记”相比,“遗忘”要容易得多。法国高速列车建成之初,工程师们惊奇地发现某些地方的轨道无法承受列车的重量,列车驶过时便会崩塌,这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工程师们偶遇了一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老兵向他们解释说那几个崩塌的地方在当时都是堑壕,而战后的填补工作做得很马虎,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状况。工程师们这才恍然大悟,立马跑去国家档案局调了当时的地图进行参考,修改了之前的方案。如果当时那些填平的堑壕旁边能有些提示信息,铁路工程师们在设计铁路之前肯定会直奔档案局的。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信息记录并存储下来,还要想办法让它有效地传递下去。这件事只有人类自己能做到,而且还要乐于去做才行。举个例子,在日本北部,每次海啸过后当地人就会在事发地立一块石碑,在上面刻字记录下与这场海啸有关的信息,用以警示后人,而这样一块小小的石碑可能会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拯救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在考虑如何将比尔镇的信息传递给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之后的人这么遥远的事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确保这些信息能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我们之后的几代人。对此,没有比将要传递的信息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好的办法了。一些专家建议为比尔镇改名,比如改成“原子比尔镇”,这样无论过多久,后人都会想着去追溯这个名字的来源。或者我们可以在食物上下功夫,比如在比尔镇制作一种蘑菇云形状的蛋糕,这样未来爱吃糕点的朋友就会发现比尔镇的秘密。另外,选定一天作为特定的节日来纪念这座“核坟墓”也不失为一条妙计。不过,难道真的要让比尔镇的居民们每年都为我们留给他们的这笔烫手的核遗产举行一场庆典吗?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从情感的角度来说,确实不够人性化。法国国家放射性废物管理机构并不愿看到当地的居民被迫参与到这项传递工作中去。 谜团:复活节岛上的这些石像到底想要给现代人传递什么信息? 标记:每次海啸过后,日本人会在事发地立一块石碑,在上面刻下有关这场海啸的信息,以警示后人。

一些艺术家也积极参与了核废料信息的存储与传递工作,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危险的感知。有些国家曾打算将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不朽名作《呐喊》存储在蓝宝石光盘中,用以向后人传递信息,这幅画作能自然而然地激发人们内心的恐惧感,让那些打“核坟墓”主意的人望而却步。造型艺术家塞西尔・马萨尔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借助艺术的力量存储并传递有关核废料的信息。“我建议制作一些具有核废料掩埋地当地特色的雕塑,这样一方面能将掩埋地具体化、形象化,另一方面还能让大家对这些‘禁区’有一个新的认识。”塞西尔说。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后人能读懂我们留下的信息的基础上。前人曾在复活节岛上留下了大量雕技精湛的石像,可世人至今仍无法参透其中的秘密。还有一位法国艺术家建议,每隔30年我们就将核废料掩埋地的高度增加4米,这样一来,掩埋地的外观在不断变化,这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注意。美国人又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核废料掩埋地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为了警示他人,那里伫立着一片混凝土制成的巨型多刺灌木。可这么做只达到了警示的作用,而并没有向后代解释清楚其来龙去脉,对此他们也有些束手无策。不过话说回来,21世纪的人们其实考虑得再周全到头来可能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毕竟我们离掌控永恒还很远很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