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被抛弃的好父亲

被抛弃的好父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25 00:15:04
被抛弃的好父亲
时间:2023-06-25 00:15:04     小编:

摘 要:从存在主义分析《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揭示他长期处于被抛弃的状态,不能实现选择的自由。存在主义视角下,威利的自杀是他直面死亡的无奈选择,他能直面人生却至死未能发现最真切的自我。而这恰是他畏惧真我、不能直面自我所付出的代价和结局。但他又为了儿子不畏死亡,实为一位好父亲。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存在主义 好父亲

阿瑟・米勒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其作品直面现实,反映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成功地表现了现代的,尤其是普通人的悲剧。这种特性为他赢得了“美国戏剧的良心”的美誉。米勒所关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联而不是分裂,注重的是人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如何实现“美国梦”。在这种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他创下了《推销员之死》。本文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分析该剧主人公威利,揭示他的生存状态。从这一视角看,他的自杀是他直面死亡的无奈选择,他能直面人生却至死未能发现最真切的自我。但他为了儿子不畏死亡,实为一位好父亲。

一、被抛弃于世,未能自由选择的威利

存在主义强调人在敌对或冷漠的世间的独特性和孤独,认为人的存在是不可解释的,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对个人行为的负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物萨特早期关于人的自由选择有三个观点。他首先肯定人是绝对自由的,而自由意味着人必须选择。其次,人的自由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最后,人的选择是自由的,那么人也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人的行动和每一项选择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萨特认为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让别人来控制。人的主体自由表明人虽然不能脱离环境,但绝不是说人就必须迁就或被动地顺应环境。从这一角度来看,威利实为被抛弃于世并未能实现自由选择的普通人代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存在是悲情的。人的存在是情感的存在。情感,而不是理智,决定了人的最本初的存在。然而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在逃避其真实情感中的最真切的自我。但逃避并不能真正摆脱人的最本初的情感存在。相反,它反而更加印证了人的存在的悲情。因为人的情感的存在是无可逃避的。

威利一生六十多载,多次被抛弃,每次都让他感到更巨大的失落。先是幼时被父亲、兄长抛弃。父亲在推销的途中失踪,离开他和本,没有留下看得到的(钱财)和看不到的(背景)遗产。本后来去寻找父亲,剩下威利独自陷入了一种被歪曲的美国梦中。然后他又被儿子毕夫抛弃。他极尽所能地把儿子培养成优秀人物。被威利视为希望化身的毕夫,发现父亲的奸情后离家出走,一事无成,实质是对威利的抛弃。他老来又被老板解雇、被推销员职业和社会所抛弃。威利把实现美国梦看成祛除失败感、医治年少时心灵创伤的万灵药。最终,为了两万美元保险费选择的自杀也未能如他所愿,被美国梦和他所信仰的人生价值所抛弃。

威利的选择并非都是积极、自由的,他的重大人生选择往往都是无奈的。选择推销员职业作为终身职业表面上看似乎是积极、自由的选择,实质上他除了做推销员还能选什么呢?他本性热爱自然,善于手工劳动,可以做一名名匠,从事手工劳动。但他只能选推销员职业。一方面,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选择在商业界寻找出路,进而不得不选择推销员职业。手工业已被机械化工业取代,伪善的战后美国社会,认为要像资本家的成功那样才算是获得社会认可。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也影响着威利这样的普通人。他一直梦想实现自我价值和自己的美国梦。由于自身文化不高,在商业界选择职业必受限制,推销员是他认为的可以在城市这座“丛林”里致富的捷径,威利说,“我认识到,推销员是男人理想中的最伟大的职业”。他清楚要实现发财的美国梦,必须从商,违背了自己的本性,选择唯一能选的推销员职业。另一方面,威利的根在销售业,受家庭影响他必选推销员职业,因为他父亲是个非常成功的推销员。美国梦的重要部分就是能够给子孙后代重要的家史。诺曼家族其实是犹太家族,犹太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推销文化,推销自己和犹太文化。他们是推销家族。威利显然受家史的影响,也想给自己的后代重要的家史。此外威利似乎把因家庭而产生的焦虑转移到了职业中。由于被父亲和哥哥先后抛弃,他内心认为那是由于自己不够被喜欢。所以他更要通过实现发财的美国梦来推销自己,努力在工作中“讨人喜欢”,让大家都喜欢他。其家史和儿时的阴影迫使他选择了推销员职业。老推销员的故事吸引着威利,因为它指明了能满足他情感、心理需要的道路,这故事只是让他误解了推销员职业,并促使他做出选择。他的自杀更是因为别无选择。威利深知自己和儿子已无望实现美国梦,自杀是最后的救命草和绝望中的唯一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他终于明白他所能出卖的商品只有自己,死了比活着值钱,最后能销售的就是自己的生命。而他又不能像自己的父亲那样什么都不留下,那就非得把唯一的商品买了。显然,在以上两件人生大事上他未能实现自由选择。

二、直面人生,却未能直面自我的威利

海德格尔认为直面人生意味着直面死亡。只有通过直面人生,人才能发现其最真切的自我。畏惧是人最根本的情感。人所畏惧的正是其世间的存在本身,也就是其最真切的自我。因为直面最真切的自我意味着直面死亡。从这一角度看,威利的自杀说明他已经直面死亡,意味着他直面了人生,但他至死都不能直面自我。虽然威利绝望的在过去追索,但他没能像典型的悲剧主人公一样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认识。威利用自杀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貌似解决办法的出路,但这说明他只看到了事实的部分真相。威利从职业角度对自己和推销员职业的本质有所了解;但他没能认识到他精心编织的生活骗局,事实上他不能从个人、情感和精神的角度真正认识自己。他过于“随心所欲”或者说过于固执任性,以至于不能识别自己孤注一掷编造歪曲的事实。他的自杀行为,依本来看,“根本不像双方约好了谈买卖”,却像是“钻石――粗硬,难以触摸”。威利谈不上获得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认识或是对真理的发现,但在某个方面,他确实发现了真理:他能出卖的商品就是自己。他至死还坚信被扭曲的美国梦,坚信自己“好人缘”的成功哲学。所以说威利其实至死都不能直面自我,不能认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个性存在的弱点,特别是天真和固执阻止了他看清自己本性和社会现实。他喜爱手工,但他不仅自己放弃自己的本性生活方式,也阻止儿子去西部寻找出路,他认为“工匠,那算哪门子的职业?”说明他真的在社会的种种欺骗中放弃了自我,追随了常人的生活方式。走上推销员生涯后,他至死不能直面自己不受欢迎的职业状况。他死前还幻想自己的葬礼会像老推销员戴维・辛格曼那样,所有顾客、同行都会参加,以此来向儿子证明自己的“好人缘”哲学,同时给他们留下创业基金。可惜一切都只是幻想。 三、不畏死亡,实为好父亲的威利

威利为了儿子不畏死亡,实为一位好父亲。许多学者认为威利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但是他们忽略了他望子成龙的种种努力以及对家庭和孩子的爱。美国梦的重要部分包括要给后代一个重要的家史。威利作为美国梦的一生追随者,他明白家庭对自己的重要性。再者,他父亲让他明白自己不能抛弃家庭并且一定要给孩子一个重要的家史。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他直面了人生,直面了死亡,因为他深信只有那样毕夫才会有成功机会。从这一点来看,他是一个伟大的好父亲。其次,他一生劳碌奔波,极尽所能地给家庭好的生活,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也说明他没有推卸家庭的经济重担这一责任。再有,他十分关注孩子,并不失时机的教育他们,虽然教育方法有问题,但是他一直没有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此外,他一直都深爱着家、妻子和儿子们,以致因为爱之切而用自杀来企望获得保险金给儿子和家庭解决问题。最后,两个儿子的不成功或说教育失败不仅仅是威利的教育失败,学校、社会和儿子们自身都有责任。他用尽力量使儿子奔向他所认为的成功,可理解为是一个好父亲。

威利在这个冷漠的世间里,屡屡被抛弃,在面对人生的许多时候,未能实现自由的选择。他在人生的最后直面了死亡,直面了人生,但至死都未能直面自我,不能认清自我和现实的世界。他的不畏死亡,却只为能给儿子成功的一线希望,实为伟大的好父亲。威利和许多普通人正是受当时社会的影响而失去了“本真的”自我,扭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Arthur Miller.“Tragedy And The Common Man”in Death Of A Salesman:Text And Criticism[M].Gerald Weales New York: Penguin Books,1979.

[3] 蒙丽芳.近十年来国内阿瑟・米勒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0(9).

[4] 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