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电波彼端的别样声色

电波彼端的别样声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4 01:51:58
电波彼端的别样声色
时间:2023-01-14 01:51:58     小编:

摘 要:苏兰朵,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诗人。她的小说《声色》展现电波背后的故事,让读者走进了电台工作者们的酸甜苦辣生活之中。然而过于混乱的感情描写虽然揭示了一定社会问题却也使得文本变得零散。如何处理社会现实和文本展现的关系,这是很多小说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电台;生活;声色

作者简介:张诗悦(1990-),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广播电台,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想象――我们在无线电波的这一方聆听,那一方可以有许多种可能。它是这样一种神秘的存在,用无形无色的电波覆盖着每一个角落,如此亲近,又如此遥远。听众也许猜想着,电台主持人会像拥有美妙声线一样,拥有着精彩的人生。

然而,在苏兰朵的长篇小说《声色》中,虹电台里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不是那么如意:总监闫庆珍总是缺乏点自信,突然病倒之后却被别人占了自己的位子;靠个人奋斗才有今日的名气的凌风,与保姆有婚外情,在保姆的丈夫要求复婚后迷茫不知所措;别人眼中的完美女人朱笛,与众多有权有钱人士来往,快四十岁仍然单身;有着幸福家庭的常翠珊,得知了身为市委秘书长的丈夫有了婚外情,这个当初成功上位的“小三”对于“小四”的存在十分郁结,打算通过工作与升职来转移注意力;妻子当年的离去让章可凡对婚姻麻木,在他醒悟自己与妙妙的关系时,妙妙却离开了他;一直生活在底层的妙妙,喜欢章可凡多年未等到结果,最后为了母亲能够好好生活而嫁给了残疾的富二代;年轻的安娜当初不顾父亲反对进入电台,被某企业家看上但最终拒绝了对方,她的职业选择让她感到了迷茫;同样大学毕业后来到电视台工作的霍然至今仍然单身,最近他发现跟安娜很谈得来,但这个女孩却想要离开电台……

作者剥去了裹在美妙声波源头之外的那层神秘的外衣,用细致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生动的电台生活,以及这其中的声与色。作者善于在细节处动人,而真正的生活其实就在细节之中。读过整部小说之后,旋即被这种平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生活的无奈”所震撼,让人觉得生活竟是这样的不易。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人,都是立体而多面的。身处于社会之中,谁都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最好的样子,虹电台的众人也一样:他们戴上了公共面具,似乎永远一副“笑脸”;在家的时候是另一个样子,不再需要穿给外人看的风光外衣,可以更随意地与家人相处。但是在这个私人空间,也未必都如外人想象的美好,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凌风与妻子、常翠珊与丈夫、甚至章可凡与妙妙,他们之间都有隔阂,未能坦诚相待,或者有交流障碍。而当他们独处的时候又是一个样子:孤独甚至脆弱,并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反省――也许只有独处的时候,才会显露给自己一个真实的自我吧。这个时候不需要任何根据社会规则附加于身上的虚荣的束缚,可以卸掉所有的已经习惯了的伪装,内外统一,以一个本来的面目去体会和思考生活。但当虹电台众人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已然被生活的无奈包围了。这无奈是这么真切,让读者也跟着深陷其中。

小说也有一个比较出乎意料的地方,就是电台众人的情感生活的混乱程度。不知道是否因为电台主持人的交际广泛给他们提供了发生各种可能的机会。在小说中大部分重要人物都有涉及婚外恋或暧昧男女关系,整部小说读过让人对男女之间的感情失望。虽然作者在最后一章《尾声,亦或开始》中,给读者传达了安娜和霍然两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可能会有一个美好未来的讯息,但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下,就算他们在一起了,事业蒸蒸日上,又怎么能保证他们不会成为下一个凌风或者朱笛呢?作者想表达的希望,在整个故事无奈与迷茫的氛围下显得十分微茫。

小说的结构很是奇特,它不同于传统的那种刻画重点人物的长篇,而是采用了一种网络式的结构,整个小说里面没有一个或几个主角,虹电台的十几个人无论总监、主持或者导播都有自己的故事,所有的故事皆以台庆晚会在即为背景,在不同的角落展现出来,又在最后被台庆彩排推向高潮。每个人的故事虽交织在一起,但单独拿出来都可以成篇,起因经过高潮结局也都齐全。这种叙事方法的优点就是用很短的篇幅描绘出了虹电台的众生相。电台里的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各自的利害冲突,作者从单个故事中的人物和其他人物的不同视角隐藏和引出众人行为背后的故事,又从每个故事各自的角度深入去写,很好地展示了社会群像。

这部小说里面的众多故事,每一篇都有侧重点,独立成短篇都是不错的短篇。把这么多故事汇集在一起构成一个长篇,怎么把分散开的中心聚集成一点,作者做的还欠缺了一些。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可以只通过一个现象反映一个问题,点到为止就可余味无穷。然而篇幅一旦拉长,人物增多,情节复杂起来,其中会有很多现象,会反映出很多问题,整个小说需要有一个可以让所有问题指向一处的核心才能建构好,否则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就不能全面地确切地表达出来,甚至会造成说了很多却像什么也没说的效果。可以看到,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文章整体的深度挖掘上还有所欠缺,有批判之意却未能进一步揭示问题,缺少一种更为深沉而集中的力量来统摄全篇。长篇小说如何达到在场面、情节、人物的描写中凝聚出一种发人深思和回味的美学力量,使读者的阅读超越故事本身而获得升华,是一个优秀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2]赵昊龙:《小说创作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