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硅谷巨头争霸星际

硅谷巨头争霸星际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6 01:42:13
硅谷巨头争霸星际
时间:2023-02-26 01:42:13     小编:

“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因为推出颇具科幻感的特斯拉电动汽车而成为全球极客们的偶像,如今他的志向早已经脱离了地球。2015年1月,马斯克在西雅图宣布了一项耗资100亿至150亿美元的太空互联网计划,旨在通过近地轨道卫星向全世界用户提供互联网连接服务。

在这个计划中,他预计将最终发射4025颗卫星到海拔1100公里的近地轨道,并在5年内初步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连接服务网络。此前马斯克告诉媒体,太空中的海量卫星将会取代地面上互联网骨干网的路由器。这意味着网民的智能手机和网站的服务器,将完全通过“空中网络”相连接。

马斯克甚至提到,现在建立地球卫星互联网服务网络,是为了日后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做准备,因为他的这一项卫星互联网计划将为他带来丰厚的上网流量费,而他可以用这些钱建造火星城市,并且因为有了建造地球卫星互联网服务网络的经验,未来他能够在太空中也建立互联网网络。

然而并非只有马斯克一个人对这种宏大的奇思妙想充满了兴趣,就在马斯克正式宣布这项太空计划前的两天,他的好友格雷格・怀勒抢先宣布了自己的创业公司WorldVu获得维京银河公司和高通公司投资的消息。

2014年怀勒频繁进出马斯克的家和办公室,而他的WorldVu公司推出的卫星互联网计划OneWeb也和马斯克的想法极为相似,他计划发射648颗卫星,组成卫星群向用户提供互联网连接服务。两人建造卫星互联网网络的目的也差不多―为全世界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廉价的网络连接服务。

但不同的是,怀勒是卫星通信领域的老兵,更富有经验,2007年他创立了O3b公司。该公司自主生产近地轨道通信卫星,并把它们送上太空。O3b公司通过12颗私有卫星向游轮、太平洋岛国还有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上的客户提供宽带上网服务,用户可以利用O3b公司的卫星宽带信号在茫茫大海中看视频、玩游戏。如今O3b公司已经接近实现盈亏平衡,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资源。

除了马斯克,硅谷的另一家互联网巨头谷歌也对卫星互联网项目抱有野心。1月份,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证实从谷歌公司和Fidelity公司一共获得了1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的主要用途就是资助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项目。

在投资马斯克之前,谷歌押注的正是马斯克如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怀勒。2013年,怀勒加入谷歌,成为谷歌的高管,他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谷歌的全球卫星互联网项目。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怀勒和马斯克表现得更加情投意合。出身互联网公司PayPal的技术天才马斯克一步步证明了自己在航天领域的实力,他的SpaceX公司拥有发射可回收火箭的先进技术,而怀勒的卫星也需要运载火箭才能送上太空。2014年,马斯克和怀勒曾经公开探讨过要向近地轨道发射700颗左右小型卫星,建设卫星互联网服务网络的计划。

但出人意料的是,2015年一开年,怀勒和马斯克却成为了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的直接竞争对手,互联网巨头谷歌站在了马斯克一边。而支持怀勒的投资者们来头也不小,其中之一是崛起于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芯片制造商高通,另一位则是拥有太空船运载发射技术的维京银河公司―它也可以帮怀勒把卫星送到他希望的轨道上去。仅仅是投资者阵容都充满了科幻色彩和剑拔弩张的火药味。

怀勒过往的经历已经证明了自己扎实的技术实力和经验,但是马斯克也不示弱,据外媒报道,马斯克表示,他设想的卫星互联网系统要比怀勒的OneWeb网络复杂得多,他将要和怀勒展开竞争。

除了这两位竞争者,硅谷的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在凭自己的研发力量向着“连接全球”的目标狂奔。从更大规模来看,一场空中互联网的“军备竞赛”正在硅谷上演。

谷歌除了投资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计划,也通过X实验室推出了“热气球网络计划”,并在南纬40°的新西兰南岛基督教堂城的航空节上正式开始进行小规模的热气球测试。谷歌希望利用热气球为农村、偏远和不发达地区提供廉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谷歌计划在距离地面2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放飞无数热气球,这是飞机飞行高度的两倍。热气球上装载着电子设备,其中包括控制整个系统的电路板、电池,还有无线电天线,用于与其他气球通信以及与地面网络天线通信。每个气球可以为40公里直径的地面地区提供网络连接,网速可以达到3G网络的水平。在气球下方的用户在房屋上安装一个特殊的网络天线,就可以接入气球提供的网络服务。网络信号会在气球之间不断反射,然后接入地面的全球互联网服务。

而社交网络巨头脸谱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克最近关注的也是怎样能够让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实现上网的愿望,甚至开始学会使用脸谱。他的Internet.org项目包括利用无人机建立无线互联网络的计划,在高空飞行的太阳能无人机可以向地面发射无线电信号使人们能够上网,其原理与谷歌的热气球计划类似。扎克伯格的宏大目标是“连接下一个50亿”。

互联网巨头们的伟大计划都少不了一个伟大的主题,那就是“公益”。在宣传中,谷歌和脸谱都摆出了全世界还有将近50亿人未能享受互联网服务的数据,他们希望世界相信他们在为全世界人民提供平等的上网机会。

但事实上,在这场“公益”之战的背后,巨头们对互联网流量入口的争夺显而易见:谁占领了互联网连接中最底层的通道,谁的产品就更有可能接近用户;连接到世界上的另外50亿人也意味着,这样的连接可能给你带来数以十亿计的新增用户。 这是一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和火药味的竞赛,但这并不是美国的科技界巨头第一次向“卫星联通世界”的理想发起冲锋。

无论马斯克、怀勒、谷歌还是脸谱,他们如今的空中互联网计划模型其实都不新鲜。十多年前,在当时的IT巨头间,也曾有过一场烧钱的“太空军备竞赛”。 格雷格・怀勒所创立的O3b公司已经能够生产用于传输互联网信号的卫星(如图所示)。如今他的野心是要建立更大规模的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网络OneWeb。

20世纪90年代,最有想象力,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计划当属通信巨头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而与“铱星计划”同时期的竞争者还包括由高通投资的Globalstar项目、微软投资的Teledesic项目和阿尔卡特投资的Skybridge计划等。这些计划都耗资数十亿美元,希望在太空中建立可以用于语音通话和数据传输的通信网络,他们无不充满野心,但是到最后没有一个项目能真正成功。

“铱星计划”的创意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高管Barry Bertinger的妻子抱怨自己在加勒比海度假时往美国打电话很不方便,于是就有了摩托罗拉这个利用卫星构建全球通信网络的宏伟计划。

从酝酿到实现,这个计划耗费了将近15年的时间和数十亿美元,但是直到濒临破产的1999年,铱星公司的用户只有5万多人,按照市场计划,当时这个公司需要至少100万用户购买昂贵的设备并订购他们每年数千美元的服务,公司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20世纪90年代末迅速发展的GSM手机给了“铱星计划”最致命的打击。和GSM手机相比,铱星卫星电话的性价比简直太低了。2000年,铱星公司破产,包括66颗近地轨道在内的资产被低价出售给其最初的一位小投资人,因为美国五角大楼坚持需要铱星公司提供服务,这66颗卫星才没有被摩托罗拉公司全部坠回地球。此后,铱星计划淡出了主流视野,仅在卫星通讯领域默默占据一小块市场份额,服务军方、石油勘探、科学探险等少数领域的专业人士。

20世纪末其他类似的公司命运都与铱星公司极其相似,当时砸重金参与“太空军备竞赛”的巨头们如今都已风光不再。卫星技术水平的限制、对市场的误判都与他们称霸世界的野心之间有很远的距离。

15年后,新一批巨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太空军备竞赛”,从模式上看,这一轮竞赛很难说有什么不同,但是马斯克和他的竞争对手们却显得雄心勃勃,他们相信卫星技术的发展、运载火箭成本的降低和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能够支撑起自己如今的野心。

“相比于铱星计划,我们设计的卫星数量大了一个数量级。我们生产卫星的方式更接近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马斯克的思路是他可以以量取胜,他希望用简单的方式和低成本造出大量卫星并借此建立一个更大更去中心化的网络,从而提供稳定的服务。“如果你要建造一个同时服务一百万人的数据中心,其实利用一系列联网的个人电脑,会比只用几台大型主机效果更好,道理是一样的。”他觉得自己的技术创新足够解决问题,而市场与钱看起来还不是他需要忧愁的事。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卫星互联网在一些有严格互联网监管传统的国家境内可能涉嫌非法。马斯克对此的策略是,要不然选择不在这些国家发射信号,要不然在这些国家持续发射信号、提供服务,直到他们把自己的卫星从天上打下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