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怀念曾敏之先生

怀念曾敏之先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22:40:20
怀念曾敏之先生
时间:2023-08-04 22:40:20     小编:

本刊名誉社长,海内外著名

报人、作家、诗人曾敏之先生简历

曾敏之,1917年10月出生,原籍广东梅县,落籍于广西罗城。历任大公报桂馆、渝馆、港馆记者,探访主任、特派员等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为大后方著名记者。1946年6月在重庆两次采访周恩来,撰写长篇报告文学《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发表后全国各地报刊多转载,影响极大。1961年初调任暨南大学副教授。1978年奉派香港《文汇报》担任代总编辑、评委会总主笔,在香港前后工作共30年。

2015年1月3日,曾敏之辞世,享年98岁。

那是6年前,曾敏之先生应邀参加在南宁举行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当时他已92岁高龄。我们几位老乡请他喝油茶,老人身体还挺好的,思维依然敏捷,很健谈。我说陪他回罗城看看。他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未等会议结束,他便返回广州。之后,我几次要去广州看望他,都因抽不开身,没有去成。谁知那次见面竟然是最后一面。

今年元旦过后,我从微博上得知敏之先生去世的消息,当时一下子就懵了。此前的一个个月,我和《海外星云》杂志社的朋友聚会,他们还约我一块去广州看望他老人家,顺便为《海外星云》创刊30周年做个专访,怎么突然就走了。我默默地坐在书房里,一幕幕往事呈现在眼前,眼眶湿润了。

敏之先生是广西罗城黄金镇人,我们是老乡,他是我的长辈。我读初中时,就从老师那里听到了敏之先生的故事,读过他的作品。当时为家乡出了这样的文化名人,感到很骄傲,从心底里敬佩,希望有一天他回罗城能见到他一面。但二十多年过去了都没有这个机会。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工作。有一次随自治区主席覃应机出访,经香港停留。敏之先生当时任香港《文汇报》代总编,知道我们到香港,特意到宾馆看望应机主席,我第一次见到这位慕名已久的老乡。

那天上午,应机主席叫我在饭店大堂等候敏之先生,因为看过他的照片,还算面熟。10时,一位西装革履、中等个子、头发花白、文气十足的老者从一辆黑色小轿车出来,我一看便认定这就是敏之先生。“曾老,我是覃主席秘书,来迎接您!”我忙上前扶着他说。“啊!你是潘琦!我的小老乡!”敏之先生笑着说。他与应机主席见面后,两位老朋友、老熟人便谈起广西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问题。当时广西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开放意识不强,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敏之先生凭着自己掌握国内外的大量信息,对广西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应机主席频频点头,有的意见后来自治区党委都采纳了。敏之先生才思敏捷,思想深邃,善于言谈,很有学者的风度、风范和风格。在他身上彰显出一种无可言状的魅力,这魅力有一种使人开颜、悦心和迷人的神秘力量,让人愿意同他交往、交谈。听了两位长者的交谈,我受益匪浅。

到80年代中期,自治区党委为提高领导干部的开放意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分期分批在香港举办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我是第三期培训班学员。敏之先生每期都来给大家讲课。那天,他上完课,我上前去和他握手说:“曾老,来香港前,很多罗城老乡都托我向你问好!”“谢谢大家!有时间我一定回罗城看看!”敏之先生还热情约我吃餐便饭,我说不用了,培训班伙食挺好的。他笑着说,你第一次来香港,乡里乡亲的别见外啊,让我尽一下地主之谊吧!

晚上6时半,当我和友人到达约定的饭店,敏之先生夫妇已在那里等候。我们就在大堂一个小方桌上坐下,曾太太很快点好了菜,点的都是家常菜,但很有味道,酒是敏之先生珍藏十几年的正宗茅台。那天晚上敏之先生非常高兴,我们竟很快把一瓶酒喝得精光。席间我们谈得很多,天南地北,因酒精的作用讲了一些什么,我现在一点也记不起来了。培训班期间,我和敏之先生还见了几次面。从打那以后,我们常有书信来往。

敏之先生是一位很重感情的人,他怀念着家乡的山山水水。那年我在南宁地委工作,特地邀请他回广西看看走走,他很乐意地答应了。记得是1993年4月,我陪他乘车到北海考察。一路上我们说到一些旧事,谈到抗日战争期间他当《大公报》战地记者的故事。当时他写编发了大量的军事、政治和社会性的报道,其中不乏轰动一时的重大消息和独家新闻。他以文学的笔法采写的一批特写、专访和长篇报道,有的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成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范本。

他还详细地讲述了当年采访周恩来的情况。敏之先生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迁回南京,怎么样和平建设这个国家,国共两党产生了矛盾。因此,共产党派周恩来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当时开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共同建国纲领,敏之参与了采访。通过周恩来的秘书联络,周恩来很乐意地接受了他的采访。前后安排了两个晚上。

我对敏之先生的身世和经历有过一些片断的了解。他祖籍广东梅县,生于罗城,15岁出任小学校长,16岁赴广州半工半读,并开始文学创作。1940年即开始报人生涯。先后任《桂林文艺》杂志助理编辑,《柳州日报》副刊编辑并采访部主任,桂林《大公报》特派记者、文教记者,重庆《大公报》记者、采访部主任,广州《大公报》特派员,香港《大公报》华南版主编、评论员。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任《大公报》《文汇报》、中国新闻社广州联合办事处主任,1961年初调任暨南大学副教授,写作及中国现代文学两教研室主任。1978年再赴香港,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代总编辑,文汇出版社总编、评委会主任,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1985年,他回广西发起创办了《海外星云》杂志,当时在全国杂志界引起很大轰动。

数十年的报人生涯和文学艺术创作,锻炼了他敏锐的新闻触角及深刻的时事观察力,凭着他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与文采斐然的笔触,写了许许多多在国内极有影响力的特写、专访、长篇报道和文学著作及理论专著,先后出版了三十多部著作。敏之先生的作品,都会给人一种言近旨远、语浅情深、韵外之致的感觉。他不愧为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笔耕不辍的学者、导师、文学大家,使我无时无刻不感到钦羡与敬佩,他是罗城人的骄傲,也是广西人的骄傲!

敏之先生为人谦逊宽宏,性格开朗,耿直热情,喜怒常形于色,他看不惯那种与无私无畏、勤奋敬业、常怀感恩之心格格不入的东西,特别看不惯那种在生活和工作中患得患失、不求上进的人。他常推心置腹地和我交谈,对于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毫不留情地批评,尤其对当下文风不正,更是深恶痛绝。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为政不在多言,而在躬行实践。如今八股风盛行,讲话、写文章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很多套话,空话,让人感觉到千文一面的‘正确废话’,这种风气不整掉,何谈文化的振兴。我们的老乡,恕我直言,你作为领导,要领头倡导好的文风!”这些话多少年来,一直在鞭策着我如何去从政行文。

敏之先生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极其深厚的情感。他发起创建了香港作家联合会,后来又筹备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联合会,亲自担任世界华文文学联合会会长。八十多岁高龄之时,依然在香港与广州两地主持作家联合会活动。时常邀请两岸三地的作家进行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传播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常说,中国人一定要人心归顺,人心不归顺,就谈不到热爱祖国;人心归顺就靠文化,得人心者得天下,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敏之先生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奋斗了一生,难能可贵,彪炳千秋!

悠悠岁月,似流水逝去。敏之先生仙逝,是中国文学艺术界和新闻界一个重大的损失。作为一个热爱、尊敬、钦佩敏之先生的乡亲和生前好友,对于他的亲切关怀、关心、关爱,我一直看作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文学前辈、导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他几十年在文化、新闻领域创造的业绩和声誉,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我不愿让那流逝的时光冲淡我心头的记忆,愿我这篇短文,作为一个花环,敬献在曾敏之先生的灵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